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27 09:53郑晓波林德愉陈素芝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置管尖端异位

郑晓波,姚 洁,林德愉,陈素芝

(汕头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汕头 515031)

经外周静脉输液与经中心静脉输液均为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经中心静脉输液装置[1-2]。临床研究显示,使用PICC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能够有效地降低其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3]。相关的研究表明,部分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会出现导管异位的情况,若未及时进行纠正,可导致患者出现导管堵塞、颅神经损伤、静脉血栓、静脉炎、导管移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不良情况[4-5]。有研究指出,在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对患者体内PICC的尖端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情况调整置管方向及深度可有效地提高其一次尖端到位率[6]。本文对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1月5日至2020年5月25日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58例、42例;其年龄的平均值为(63.2±1.9)岁;其中置管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的患者有93例,为肱静脉的患者有5例,为头静脉的患者有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例数分别为62例、38例;其年龄的平均值为(63.9±2.1)岁;其中置管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的患者有93例,为肱静脉的患者有7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具有进行PICC置管的指征;2)心电图检查结果无异常,心功能正常;3)穿刺部位皮肤无感染或破损的情况。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2)安装有心脏起搏器;3)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1.4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PICC置管,即在B超的引导下完成PICC置管。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对其体内PICC的尖端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情况调整置管方向及深度。具体的置管方法是:1)在进行置管前,准备好PICC穿刺包、置管包、心电监护仪、电极片、鳄鱼夹、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注射器、2%利多卡因、消毒液、皮尺等物品。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告知其保持放松。2)使用75%酒精棉球对患者右锁骨中线第一肋间与胸骨右缘连接处进行严格的消毒,将电极片贴于其左锁骨中线第一肋间、胸骨左缘连接处及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为其连接Ⅱ导联心电图机。3)采用塞丁格穿刺技术对患者进行上肢静脉穿刺,将PICC置入其锁骨下静脉中段,然后停止送管。此时,需要告知患者保持低头,并使下颌紧贴对侧肩部。对于无法自行保持上述姿势的患者,应协助其保持上述姿势,以避免其出现导管异位的情况。之后继续缓慢地送入导管,在导管尾端距离皮肤5 cm时停止送管。4)为患者连接心电导联夹,观察其心电图P波的形态,并根据P波振幅确定导管是否置入到位。在确认导管置入到位后,准确记录导管的置入长度。完成置管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胸部X线摄片,确定其导管尖端的所在位置。

1.5 观察指标

1)一次尖端到位率和一次尖端异位率。尖端到位的评定标准是:导管尖端成功进入中心静脉。尖端异位的评定标准是:导管尖端未进入中心静脉。2)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情况。将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情况分为最佳位置、过浅位置和过深位置。3)置管后并发症(包括渗血、局部感染、导管脱落、机械性静脉炎等)的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pidata软件中,然后导入SPSS 22.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后两组患者一次尖端到位率、一次尖端异位率的比较

置管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一次尖端异位率分别为90.00%、10.00%,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一次尖端异位率分别为100.00%、0.00%;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一次尖端异位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置管后两组患者一次尖端到位率、一次尖端异位率的比较[例(%)]

2.2 置管后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情况的比较

置管后,对照组患者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最佳位置、过浅位置、过深位置患者的占比分别为68.00%、14.00%、18.00%,观察组患者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最佳位置、过浅位置、过深位置患者的占比分别为95.00%、2.00%、3.00%;观察组患者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最佳位置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过浅位置、过深位置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置管后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具体位置情况的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置管后,对照组患者中有9例患者发生渗血,有3例患者发生感染,有6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渗血;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长期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因反复接受静脉穿刺会对其静脉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刺激与损伤,从而可影响其对治疗的依从性[7]。留置PICC能够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从而可起到保护输液静脉的作用[8-10]。有研究指出,进行PICC置管时易出现PICC尖端异位的情况,这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11-12]。张旭洁等[11]在临床研究中将80例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PICC置管。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对其体内PICC的尖端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情况调整置管方向及深度。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PICC尖端的到位率及PICC尖端具体位置的理想率。研究结果显示,置管后,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的到位率及PICC尖端具体位置的理想率分别为85.00%、65.00%,对照组患者PICC尖端的到位率及PICC尖端具体位置的理想率分别为82.50%、55.00%;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的到位率及PICC尖端具体位置的理想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置管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90.00%),其一次尖端异位率(0.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尖端异位率(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应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确定PICC尖端的位置,并对置管方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一次尖端到位率,降低其一次尖端异位率。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相似。置管后,观察组患者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最佳位置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导管尖端具体位置为过浅位置、过深位置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应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确定PICC尖端的位置,并对置管深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可有效地提高置管效果,防止PICC尖端的位置过浅或过深。进行PICC置管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渗血、感染等并发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应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确定PICC尖端的位置,并对置管方向及深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置管尖端异位
正确使用异位妊娠专业名词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条纹先生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