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

2022-01-27 02:18陈秋波周武娟谢艳霞聂金金
天津药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乙型卡韦病毒性

陈秋波,周武娟,谢艳霞,聂金金

(江西省樟树市人民医院,江西 33120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多发疾病,该病患者因病毒持续性复制,增加了疾病危害程度,随疾病进展会引发肝硬化。临床数据显示,临床高达2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会向肝硬化进展,如果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会影响患者预后[1]。临床研究证实,血液中HBV-DNA载量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进展及患者生存率具有明显相关性,临床选用抗病毒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血液中病毒载量明显降低,对肝硬化进程延缓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患者生存率明显提升[2]。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其进行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探究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希望为患者提供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39),男2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2±1.4)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0.4)年;对照组(n=39),男29例,女1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1±1.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3±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会审批该研究,患者了解该研究相关内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①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岁;③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经临床病理学检测,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④该研究前经临治疗,没有取得明显治疗效果;⑤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该研究。排除标准[4]:①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②合并丙肝与药物性肝炎者;③哺乳期或孕产期患者;④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脏器严重受损者;⑥合并躁狂、抑郁、癫痫等精神症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31,规格:0.5 mg×7片)治疗,1次/d,0.5 mg/次,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耐药突变或病毒血症,应调整用药剂量为1.0 mg/次,1次/d,连续用药48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益肝灵(吉林省博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651,规格:21 mg×100片)治疗,3次/d,4粒/次,连续用药48周。

1.4 观察指标

1.4.1 ALT复常率 应用肝功能检查仪[日立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对ALT进行检测。

1.4.2 不良反应 统计乏力、食欲降低、眩晕、腹胀、头痛、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5]。

1.4.3 肝脏功能 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速度离心处理,获取血清,应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清Tbil、ALT、AST等指标进行检测,数值越趋于正常值,治疗效果越理想[6]。

1.4.4 肝纤维化指标 对血清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等肝纤维化指标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相关操作依据说明书进行。

1.4.5 治疗效果 包括HbeAg转阴、HbeAg/抗Hbe转换和HBV-DNA转阴,统计例数,计算发生率。

1.4.6 炎性因子水平 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以3 500 r/min速度离心处理10 min,获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相关操作依据说明书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应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测,以x±s表示,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ALT复常率与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8%和10.3%,ALT复常率分别为79.5%和87.2%。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ALT复常率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ALT复常率与不良反应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APRI、Fibro-scan、PLT和AST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PRI和PLT水平升高,Fibro-scan和AST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APRI和PLT水平较对照组高,Fibro-scan和AST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x±s)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甘胆酸、HA、Ⅳ-C、PCⅢ和L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甘胆酸、HA、Ⅳ-C、PCⅢ和LN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x±s)

2.4 两组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beAg转阴、HbeAg/抗Hbe转换和HBV-DNA转阴率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5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IL-8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s)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疾病,抗纤维化、抗病毒、抗炎保肝、免疫调节为该病主要治疗方法[7]。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基石为抗病毒治疗,该治疗方法能够对乙肝病毒复制持续抑制,有利于肝脏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病理变化毕竟过程,肝脏外基质降解与合成失衡,具有较强合成能力,肝内细胞外基质沉积量增加[8]。中药复方制剂可实现多靶点、多成分、多途径调理,尤其是在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取得较理想效果[9-10]。本研究选用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取得较好效果,该药物逆转功能较强,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11]。五味子与水飞蓟素提取物五仁醇浸膏是复方益肝灵胶囊主要成分,五味子可对肝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血清转氨酶降低,同时会对肝脏炎症反应控制[12]。另外,该药物能够对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有利于临床症状改善[13]。

临床研究证实,较低浓度的恩替卡韦便可对HBV复制进行抑制,与其他类药物比较,具有更低细胞毒性和较高治疗有效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4-15]。本研究选用恩替卡韦与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不仅能够对肝功能有效改善,同时可对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有利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16]。本研究探究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对ALT复常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ALT复常率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比较,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可更大程度提高ALT复常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探究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对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脏功能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甘胆酸、HA、Ⅳ-C、PCⅢ、LNFibro-scan和AST水平更低(P<0.05),APRI和PLT水平更高(P<0.05)。结果表明,与单一恩替卡韦治疗比较,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能够更大程度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功能。本研究探究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beAg转阴、HbeAg/抗Hbe转换和HBVDNA转阴率更高(P<0.05)。结果证实,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比较,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可更大程度提高HbeAg及HBV-DNA转阴率,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会出现抗炎反应失衡现象,肝硬化便是炎性反应失衡重要表现。TNFα为肌体肝脏炎症主要介质,对启动肝纤维化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会对IL-6炎性因子产生诱导[17]。IL-8、IL-6则会对TNF-α反应进行协同,增加了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对肝纤维化发生具有刺激作用,能够通过以上指标对肝硬化病变程度进行准确判断[18]。本研究探究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对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炎性反应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s-CRP、TNF-α、IL-8和IL-6水平更低(P<0.05)。结果表明,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有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可降低肝脏损伤程度,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虽如此,本研究因纳入样本不多,且研究年限较短,临床指标也会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后没有进行随访,可能对研究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研究中需纳入更多样本,进行更深一步探究,希望在保证研究准确性基础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ALT复常率与炎性因子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较高。所以,恩替卡韦联合复方益肝灵胶囊治疗应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乙型卡韦病毒性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硬化的效果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2019-2021 年锦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
抗乙肝恩替卡韦 有“三绝”
治病毒性感冒
临床护理路径在2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