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赋能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2022-02-03 08:09黄馨萱黄诗惠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精神

陈 阳,黄馨萱,黄诗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a.党委行政办公室;b.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1]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把握正确导向,树立正确历史观,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突出青少年群体,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习惯,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要丰富活动载体,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载体,增强教育感染力。

一、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的“集体观”与中国共产党精神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在中国共产党精神体系中,以先模人物命名的红色精神为代表,体现的是红色文化在个人层面的核心要素——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刘少奇精神”等。以“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中的团体精神以及传承到新时代的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彰显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个人奉献于集体的崇高境界。这一系列伟大红色精神的内核是红色资源中所体现的集体主义,蕴含着集体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发展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而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4]作为肩负新时代使命的一代,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推进现代化的加速器。用红色资源赋能党史学习可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豪情壮志,在实践中厚植红色基因、感悟历史使命、提高文化素养、坚定前进信心,促进自己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党史教育刻板化,学习形式单一

在大部分高校中,教育活动多为传统的讲授型,关于党史的课程多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室里近距离的教学活动,局限于以课堂为主战场的教学阵地内,强化了“论”而削弱了“史”,[5]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新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党史学习积极性差、主动性较差。许多非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国史等方向的高校学生,本科课程内仅接受基础思政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且这些内容大多与高中所学内容重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社会思潮多元化,政治认同淡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今时代的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根据这些信息形成的舆论也日益多元。在此情形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历史虚无主义论者打着“反思历史”“言论自由”的旗号,“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对当初已成定论的反动派进行所谓“历史重判”。他们通过哗众取宠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媒介向大众灌输这些错误观点和主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群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树立、稳固阶段,受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刻意营造的舆论氛围影响,有的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文化自信,消解了自己的政治认同感。

(三)党史学习功利化,“打卡”文化盛行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各高校紧跟时代课题,举办了形式多样、成效明显的诸多红色教育活动,然而有的大学生政治站位不高,对于党史学习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在学校组织的“红色资源地”研学活动中,有的学习者存有“任务式心理”,只顾拍照留痕,走马观花,把红色之行的学习教育当作“团游打卡”,党史教育身入心不入。再加上中国现行教育存在着“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功利化倾向,高校开设的党史教育或思政教育的教育中,一些学生抱有“应试性”心态,不考便不学,考了也仅仅是入脑而不入心,无法深刻领悟到开展红色教育的真谛。

三、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党史教育的实现方式

(一)红色资源“再生传承”机制

红色资源是特殊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教育等功能和价值。高校要建立红色资源协同开发再生机制,统筹信息、技术、实物等有效资源,完善并实施红色资源保护规划,利用网络、媒体、教育、手工、现代科学技术等多媒体手段将红色资源融入党史教材,使党史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党史教育。高校可以根据党史热点举行相关教育活动,用易传阅、易接受的形式将红色资源“再生”,使其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建党周年主题庆祝活动中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学生创作手工、绘画、雕刻、舞台剧等形式的红色作品再现革命历史,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感受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将作品上传互联网后,使历史得到记忆和传承,使党史教育信息化、全民化。

(二)红色教育“互联网+”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7]全球视野下,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当代青年是伴随数字信息化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是数字化应用的生力军,开展红色教育需要更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更强劲的信息技术、更多样的媒介窗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开发潜能的红色资源。高校应多层面、多维度地探索“互联网+红色资源”模式,建设红色资源“数字化”机制,将红色资源联动起来。比如利用M OO C(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直播平台等开展红色资源的“云展览”“云课堂”;打造红色资源融媒体,高校学生“时时能看,处处能学”,为红色资源配套相应的数字资源,赋予红色资源的传承以新的活力。

(三)高校部门“联动循环”机制

高校要与红色资源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制定高效的协作机制,将红色资源搬进高校党史课堂,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潜能,培养大学生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同时创新参观模式,扩大红色资源社会影响力,形成高校教育与红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动循环”教育机制。

(四)高校师生“评价反馈”机制

教师是党史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党史学习的主体,高校应通过“教师-学生”的双向评价反馈,科学评价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的质量,促进教师的“教”与高校学生的“学”,提高党史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史学习中,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成果评估和评价反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填写。问卷分两种,第一种是对于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党史学习后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第二种是行为及心理的评估,应用在红色资源走进高校课堂的前后两个时间段。通过问卷的纵向比较(教师及学生学习前后的对比)及横向比较(教师及学生两个角度的评估)以量化的方式切实衡量学生在利用红色资源学习党史后的收获,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五)党史学习“成果转化”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教研会、课题论文、党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和运用。高校大学生要深挖红色资源内涵,深读革命先辈的著作论述,深解革命历史事件,认识和掌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从红色资源中学习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汲取历史经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而增强党性意识。党的历史表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的方法和本领,是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

(六)高校党史“立体教学”机制

红色资源传承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国家的理想信念。高校应建立“立体教学”机制,改善扁平化教育模式,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中,使党史课本“立起来”,让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教材和说教,教师可以通过沉浸式情景短剧、现场调研、实物展示、红色云课堂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语言文字、音乐影像制作绘声绘色的课件,展示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革命文物,让大学生走进红色遗迹,去感受和触摸历史。利用VR技术与红色革命历史进行对话,构建出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红色移动课堂,使党史教育“课本”在实践教学中变成“立体书本”。这种互动式教育模式较之于盲目灌输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高校学生对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内在理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认清红色资源的历史位置,探索红色资源的时代伟力。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第一次学党史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