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根本宗旨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径

2022-02-03 20:25
东方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服务

冯 志 峰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页。作为一个政党创立、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根本宗旨鲜明地体现出政党的性质,直接反映政党的利益诉求、政治取向和奋斗目标,决定着政党成员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向哪里出发,关乎党的理论基础、使命目标、行动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特点,但其本质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统一,争做践行宗旨的楷模,增强宗旨意识、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党的根本宗旨的重大意义

任何一个政党要发展壮大,都必须遵循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人心向背”规律。作为政党的价值追求,党的根本宗旨的功能就在于号召、汇聚、团结、引领全体党组织成员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开展共同行动,明确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就是阐明党从谁的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原则,这实际上就是指党的“初心”所在。党的一切活动的“落脚点”,就是阐明党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说明党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这实际上就是指党的“使命”所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历史和实践有力地证明,党的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实现方式不当,就会出现到达不了“落脚点”、呼应不了“出发点”的事与愿违的情况,就有可能会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根基。由此可知,党的根本宗旨关乎党的群众基础、历史使命和前途命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砥砺前行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根本宗旨关乎党的本质属性,诠释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政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政党的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阶级性,也就是党的性质。政党的群众基础决定着政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表明群众认可、相信、支持政党的程度。党的性质表明“是什么”,决定着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表明“做什么”,体现并作用于党的性质,从本源上深刻诠释了政党“我是谁”及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1.党的根本宗旨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特定的阶级基础。“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8页。社会历史发展是凝聚历史合力的过程,也是克服主体之间“张力”的过程,但其中发挥根本作用的是人民。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占有数量优势,但由于缺乏组织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呼唤 “最先进、最坚决、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的”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将人民组织起来,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进行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斗争实践证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8页。,而“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⑤《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页。,始终将党的根本宗旨与自身的本质属性、崇高理想、奋斗目标和实际行动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5页。,“自觉地当工具”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73—374页。来为人民谋利益。这必然包括为工人阶级谋利益。由于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必定会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党的阶级基础必定坚如磐石。

2.党的根本宗旨厚植了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16页。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68页。,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定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自己的党”,进而真心认同党、信任党、支持党。始终保持党的“最大优势”、发挥党的“最大优势”,像磁石一样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党的群众基础必定会越来越牢固。

3.党的根本宗旨促进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壮大,就在于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阶级基础关乎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党的初心使命、宗旨目标、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产生和依托的阶级力量。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依靠、所代表的广泛的社会力量,反映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信任度、支持度。党的阶级基础决定着党的性质的先进性、纯洁性,党的群众基础决定着党的力量的广泛性、代表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愿、赢得人民的信任,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实现长期执政。

(二)党的根本宗旨关乎党的初心使命,贯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利益,有利于坚定党的前进方向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利益的代表,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党利益代表功能的集中体现。政党要明确表明自己代表谁的利益,就必须说明自己“为了谁”,以争取更多更广泛群众的支持。“为了谁”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45页。,也是检验任何政党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的分水岭。党的根本宗旨表明,一个政党的行动是为民谋利,还是与民争利,是其能否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关键所在。

1.党的根本宗旨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脱颖而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核心、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宗旨、自觉践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实现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最高价值追求。由于党的根本宗旨把握了党的初心使命的核心要义,因此能够强化全体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认识,将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升为一种理论信仰、行为自觉和实践遵循,确保在具体工作中牢记“为了谁”,自觉地为人民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接续奋斗。

2.党的根本宗旨有力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说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打算、为群众造福。人民群众需要党、热爱党、信任党,并不是因为党的强大,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的“主心骨”,是人民利益的忠实践行者,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领路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必须深谙“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否则,就注定会成为人民的罪人,被人民无情地抛弃。

3.党的根本宗旨促进了党的崇高理想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的有机统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表明共产党的崇高理想是要建立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现实性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9页。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党的根本宗旨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来要求和鞭策自己,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三)党的根本宗旨关乎党的前途命运,结合了党的工作要求和衡量标准,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任何执政党的前途命运,都取决于人民的信任和支持。通过党的根本宗旨明确“依靠谁”,就贯通了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和客体,能够最大限度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问题,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1.党的宗旨是推动党的全部事业的基本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必须把握民意、顺应民心、汲取民智,把践行党的宗旨融入到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建功立业中展现作为、作出贡献。在经济建设上,针对人民的诉求和期盼,抓住制约发展的症结,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在政治建设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代表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工作之中;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研究导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建设上,从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事情做起,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党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客观标准。能否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科学的依据,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8页。因此,“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5—16页。不论在任何时候,党的一切大政方针、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6页。,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8页。。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我们检验党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的“试金石”,更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3.党的根本宗旨促进了党的依靠力量与评价主体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国人民的根本需要,并根据这些需要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接受党的主张,并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出巨大的创造能量,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实践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砥砺前行的有力保证。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党始终紧紧依靠群众,锐意创新、攻坚克难,持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需要指出的是,党是在失误和曲折中发展起来的,这些失误和曲折是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是没有贯彻落实好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可以说,党的根本宗旨将党的依靠力量和评价主体有机统一起来了,同时也表明“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二、党的根本宗旨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创造性表述,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生动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的鲜活体现。

(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历史脉络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历史。党的根本宗旨,有一个较长的孕育、形成、丰富和创新发展过程,鲜明体现出党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接续奋斗光辉历程。

1.党的根本宗旨的孕育时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让全世界被剥削被压迫的人脱离“苦海”。1922年7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强调:“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奋斗。”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33页。1932年,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提出,要积极“为工农服务”。1933年8月12日,毛泽东指出:党的任务是“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页。1934年1月,毛泽东指出,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8页。。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指出:“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有原则的区别。例如‘知仁勇’,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这是目前党内文献中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最早论述。

2.党的根本宗旨的形成时期。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提出“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命题:“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3页。在实际工作中,“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强调:“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毛泽东在此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4年10月4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把《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办好”,首次在“为人民”的前边加上了“全心全意”4个字。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提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27页。,将“为人民服务”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5页。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

3.党的根本宗旨的丰富时期。党的八大强调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提出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事业虽然遭到严重的挫折,但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党章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从未变更。改革开放以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需要,党在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加以创造性运用。从发展过程来看,“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等思想,都是由党的根本宗旨引申出来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坚守传统又发展创新,不断开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念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还注意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不断发现和树立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谷文昌等,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加具体化、典型化和形象化,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二)党的根本宗旨的构成要素

《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根本宗旨作出的权威表述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②《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20页。由此可知,党的根本宗旨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一个思想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1.坚持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人民立场具有根本性,说明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力量。我们应始终牢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活动中去。

坚持人民立场,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党性立场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共产党人用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根本指南,其最为关键的就是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上体现了人民立场。党性立场,就是要求广大党员把党性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之中,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事业为事业,切实做到“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奋斗终生,让人民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活得越来越幸福。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立场、党性立场、人民根本立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是统一的,归根到底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48页。

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三个立场”之间的相互贯通,就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学会基于人民立场来理思路、想问题、出主意、作决策、干事业,切实解决民生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把忧民爱民为民之心转化为具体行动,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历史。“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189页。中国共产党始终捍卫人民的利益,“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8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使命任务,我们党的一切活动都始终坚持为实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让人民站起来当家作主人,这就是为人民谋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这就是为人民谋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富起来,这就是为人民谋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实现国家强起来、人民生活高质量,这就是为人民谋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强调党员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鲜明地体现出我们党的价值取向、执政理念和目标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提醒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要做到完全彻底、绝对忠诚地为人民利益永续奋斗。“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10页。。“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8页。“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这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了人民群众既是创造历史发展的主人,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人,其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关键的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主张和要求。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就必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要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民主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从人民鲜活的实践创造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坚持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因为没有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没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一个正确的领导者毫不动摇地始终如一地领导他们进行斗争。”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33页。党之所以要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领导和组织人民为自身利益作斗争。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甘心做好人民群众的“公仆”,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为大局服务、为发展服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4.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的保证。党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党员、干部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自觉用人民根本利益来检验自身工作的成败得失。“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贯彻到实践之中,通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把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62页。,努力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联系群众时,必须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群众自愿的原则来进行。为此,联系群众时不能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代替群众下决心,而必须尊重群众的客观实际需要及其个人的自主选择,这样才能避免“粗心做错事、好心办坏事”,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党必有所应”,“人民有所需,党必有所求”,“人民有所求,党必有所为”,推动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65页。,“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页。,是党的宗旨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群众路线,是指“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9页。群众路线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党和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0页。另一方面,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取决于能否听取、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这就要同群众积极地开展对话、交流和协商,对群众的意见进行归纳、提炼和集中,推动形成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主张,应该说就是人民愿望、要求的充分体现,就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张。”⑤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6页。为此,“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页。,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6.坚持接受人民监督。针对历史上出现的治乱循环“历史周期率”,毛泽东指出跳出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认为“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由此可知,接受人民监督,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路径,有利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

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就必须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强化群众监督是为了保证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169页。。党的干部,只有时时刻刻把自己置于人民监督之下,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合乎党纪法规,才能齐民心、汇民智、聚民力,干起工作来自然就事半功倍。因此,党的干部要高度重视人民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把人民监督看作自己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利用手中权力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时,更为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04页。由此可知,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74页。,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0页。。

(三)党的根本宗旨内容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党的根本宗旨历史脉络的梳理和主要内容归纳,可知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三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即:主体(中国共产党)、客体(人民)和载体(“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④《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8页。)。在党的根本宗旨中,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客体是人民即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服务的对象,载体是贯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统一的包括群众路线等内容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统一性、科学性和融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归结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随后又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这既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1.更加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7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⑦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24日。,扎扎实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人民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民荣誉感获得感得到有效满足。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主体地位由被动接受向主动作为转变,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2.更加丰富了人民利益的内涵。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表明人民需求已经由注重物质利益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高层次多方面延伸,由注重又快又好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由注重解决人民温饱向注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5页。的信念,更加注重在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在“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有机统一。

3.更加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性。人民首创精神,是与人的自觉性相联系、敢于突破陈旧观念或程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思想和活动,具体表现在社会变革、科学发现、理论创见、文艺创作、生产劳动和学习生活等方面。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毅力破除制度藩篱,释放社会活力,“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8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涌流,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党的领导威信得到极大增强、党的光辉形象得到充分彰显,人民群众更加自觉主动地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4.更加增进了人民的福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96页。。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1页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建立健全,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了人民福祉,是始终坚持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

三、党的根本宗旨的实践路径

党的根本宗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特点,但其本质却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页。。这就必须做到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新进取、永续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页。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体深入落实到一切工作中去。

1.科学把握新时代人民需求的新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社会发展提出了全面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变化,精准把握诉求,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反映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群众利益,真心实意帮助人民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同党员、群众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殚精竭虑解难题、真心诚意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始终铭记新时代共产党人最高价值追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奋斗、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定要在解决人民群众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的方面下功夫、解难题、务实效,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为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和目标归宿,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立场,以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反映了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新愿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攻关期。”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这就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人民利益要求的主观愿望与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统一起来,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发展效能、增进发展公平、推动发展持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盼相适应,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蓬勃发展。

(二)始终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贯彻到治国理政的一切工作中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1.大力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实现党的初心使命就是真正落实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是一项确保党的性质不变、党的宗旨不丢、党的初心不忘的关键举措。

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能够引领全体党员把践行党的性质宗旨提升为一种理论信仰、行为习惯和实践遵循,确保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力量源泉。

要贯彻落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激励导向和效果导向”,统筹制度建立与制度执行、制度创新和制度落实、制度要求与制度督查,以制度规范提高党的工作质量,更好为人民服务。

2.全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实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94页。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走好群众路线。

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不断适应新时代人民利益诉求新特点,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进而形成正确的决策,然后又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解释,将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内化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的话语权、注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评判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成为党的政策的裁判者,在人民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上。

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5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在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要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从制度上帮助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好面临的根本与表面、主要与次要、长远与眼前、整体与局部的利益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做出正确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努力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健全群团工作体系是落实好党的根本宗旨的一个必备环节。要切实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贯彻到治国理政的一切工作中,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各群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广大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先进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为纽带,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群众性,以群众为中心创新信息社会群众工作机制,经常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三)始终把人民作为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力量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始终把人民作为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力量,汇聚起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磅礴伟力。

1.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初心使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永葆执政地位的强大根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取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在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中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

2.着力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创造性实践,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我们党必须要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一道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②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年,第69页。,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鲜活的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3.不断汲取人民群众伟大力量。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0页。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必须依靠人民的努力奋斗。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心系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2页。,激励人民群众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始终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⑤习近平:《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1日。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

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要靠发展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我们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以有效化解,“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1页。,推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协调发展。要科学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求真务实、实干苦干,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就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51—52页。,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等方式不断把“蛋糕”做大、尽力把“蛋糕”分好。要大力解决好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断健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秩序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幸福安乐。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1页。。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将党的根本宗旨融入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从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谋划高质量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确保发展成效,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地成长,实现人的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高度统一,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服务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