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肺益肾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哮喘控制情况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2-02-03 03:18田中华
中医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气道支气管哮喘

刘 鹏,田中华

(1.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现代临床医学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普遍认为其属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1]。本病病理特征主要是气道高反应性、慢性炎症反应及气道重塑,主要危险因素则包括外部环境及过敏体质,最终导致免疫力下降。中医学的“哮喘”首见于《丹溪心法》;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云:“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中医治疗该病从整体理念出发,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于患者的不同病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药效独特,标本兼顾,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患者的信赖。2020年8月—2021年6月,笔者采用补肺益肾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33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哮喘控制情况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0~62岁,平均(36.13±2.89)岁;病程2~8年,平均(4.92±1.66)年;有激素使用史23例,无激素使用史10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5±2.64)岁;病程1~7年,平均(4.45±1.35)年;有激素使用史20例,无激素使用史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咳嗽、胸闷、气急或喘息;②发作时可于双肺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③上述症状经治疗后可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⑤上述症状不典型者,肺功能指标、哮喘控制测试、免疫球蛋白(Ig)定量测定须为阳性。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3]辨证为肺肾气虚型。主症:咳嗽,咯痰、色白清稀,胸闷。次症:体虚易感冒,自汗,畏风,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年龄18~70岁者;③从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长效受体激动剂,或已停药1个月以上者;④依从性良好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出现肺部感染者;②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茶碱缓释片(由内蒙古佳合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 201160601,0.1 g/片),0.2 g/次,2次/d,口服;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由Glaxo Wellcome UK Limited(英国)生产,产品批号 H20090242,50 μg/(500 μg×60吸)],经口吸入,吸入后立即规范漱口,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服补肺益肾化痰方,药物组成:党参15 g,黄芪15 g,茯苓20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山萸肉10 g,补骨脂10 g,紫菀10 g,杏仁10 g,麦冬20 g,五味子6 g,葶苈子20 g。1剂/d,水煎,100 mL/次,2次/d,早晚温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①主要症状评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相关评分标准,对胸闷、喘息、咳嗽症状进行评分,无症状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②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测定仪测定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呼气流量峰值(PEF)。③哮喘控制测试(ACT)[5]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ACT评分,哮喘完全控制为25分,良好控制为20~24 分,未控制为20分以下。④Ig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IgA、IgG和IgM。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8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疗效指数≥50%~<8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5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对比

8.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喘息、胸闷、咳嗽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对比 分,

8.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后,两组FVC、FEV1、PEF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8.4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ACT评分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对比 分,

8.5 两组治疗前后Ig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IgA、IgG、IgM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5。

表5 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前后Ig水平对比

表5 两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治疗前后Ig水平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IgAIgGIgM治疗组33治疗前10.85±1.188.45±1.260.78±0.38治疗后37.45±5.33##△△11.74±1.29##△△1.36±0.41##△对照组33治疗前10.85±1.168.42±1.250.81±0.35治疗后21.66±5.14##9.55±1.58##1.08±0.62#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 P<0.05,△△ P<0.01。

9 讨 论

支气管哮喘作为呼吸科常见的慢性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痰鸣、呼吸急促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病可归为中医学“哮证”“喘证”范畴。《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使人喘鸣。”《诸病源候论》云:“上气喘鸣……上气如水鸡鸣。”支气管哮喘多因饮食不洁、劳逸失度、情志不畅导致肺失肃降,宿痰内伏于肺,引起气道挛急、痰阻气道、肺肾两虚[3,6]。该病多属本虚标实,肺气不利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应当遵循宣肺化痰、补肺益肾的原则。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多因肺气亏虚[7],肺、脾、肾功能不足导致水湿内聚成痰饮,遇外邪引动后发作,痰随气升,气痰交阻、相互搏结,最终阻滞于气道而出现咳喘痰鸣,重者咳嗽不止甚至不能平卧。肺宣降失常则卫外不固,肾气亏虚则根本不固,故治疗当以培本扶正为主,兼祛除伏痰。本病新病多实,久病多虚,邪实正虚错杂,临证时应当区别邪正缓急、虚实主次。支气管哮喘虽为邪实之证,但因疾病反复发作导致气阴俱损,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故患者正虚的治疗当以扶正固本,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脾虚则健脾,肾虚则益肾。大多数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都有肺脾肾气虚的症状,气虚则造成津液气化失调、痰浊滋生,肾虚则纳气功能失司,阳虚则痰浊增加,疾病进一步加重,故治疗的重点在于补肺脾肾、消除痰液[8]。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征主要是平滑肌痉挛及气道炎症,故西医治疗常通过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9-11]。β2-受体激动剂能够舒张气道的平滑肌,而沙美特罗作为β2-受体激动剂,能够抑制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介质释放[12-15]。然而,以上药物临床长期使用会使患者产生依赖性[16],故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重点转变为预防和治疗气道炎症[17-20]。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抗炎、平喘等综合治疗方面有显著疗效。本研究所用补肺益肾化痰方中党参、黄芪益气固表,补肺益脾;茯苓健脾化痰;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理气化痰,防补益太过;山萸肉补益肝肾;补骨脂温补肾阳,纳气平喘;紫菀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杏仁宣降肺气;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葶苈子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现代药理学研究[21-23]表明,党参具有养阴益气生津的功效,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黄芪能够纠正微循环障碍及肺通气障碍。诸药合用,补脾益气,止咳祛痰,肺、脾、肾同补,则痰湿得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补肺益肾化痰方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有较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控制哮喘发作,增加机体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气道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不同气道内湿化对气道切开患者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
苏黄止咳汤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