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研究

2022-02-04 02:56蔡家晟王成东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利特伍德隐喻

蔡家晟 王成东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大 连 116044 中 国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隐喻常被用来表达对世间事物的理解。隐喻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Aristotle(1954)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特征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赋予一个事物可替代的名称。Lakoff和Johnson(1980)对隐喻本质的新认识使得隐喻研究逐步朝认知方向发展。他们认为隐喻是通过其它事物的体验来理解事物,强调隐喻是一种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学者不再只关注隐喻的本质特征和种类划分,更关注隐喻与认知的结合,以及与其它学科的界面研究。束定芳(1998)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语用现象,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现有文献中,研究者多选取小说、电影、漫画等题材探析隐喻的意义,但少有以《使女的故事》为文本进行隐喻研究。本文从认知的视角分析《使女的故事》的“红”(red)隐喻,探讨语言学与文学的界面研究,并阐释文本的现世意义。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85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的讽刺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在压迫下如何追求平等、自由和独立。阿特伍德构筑基利共和国(Gilead)这样一个男性掌权且等级森严的国家,来讽刺人们为了改善环境、提高生育率所采取极端主义和极权主义。学者多从生态女性主义(张东梅 傅俊,2008;陈霞,2019)和话语政治(丁林棚,2015)的角度研究《使女的故事》,而少有学者从隐喻和认知的视角分析该文本。本研究将借助对隐喻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的生成机制和意义构建,并阐释该文学作品的价值。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心理空间的提出 (Fauconnier,1985),该空间形成于人们自然语言的产生,涉及跨心理空间的映射,并涵盖语义,角色,策略等重要元素。概念整合理论产生(Fauconnier & Turner,1997)于自然语言意义建构的“四个空间”这一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建立。Fauconnier与Tuner(2002)进一步优化了整合空间的运作机制,并强调跨空间映射是选择性的。而概念整合理论多适用于语言、翻译和教学的研究。其中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翻译领域,王斌(2002)将认知中的概念整合网路纳入了翻译实践中,探讨了翻译与意义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翻译隐喻观的局限性。概念整合理论视隐喻为一般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产物,并揭示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生成的过程(Fauconnier & Turner,1994),对隐喻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文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对《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进行个案分析。基于Gilles Fauconnier(1994)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最小工作模型,存在着四个可以适当执行必要的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其中包括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 1 & input space 2),新概念在这两个空间之间进行跨空间映射(mapping)、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它含有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和组织以及一个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涵盖了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的映射关系并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同时,层创结构进行整合时,借助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拓展(elaboration)的方式进行组织、结构和空间的连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

三、《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的整合分析

红色作为《使女的故事》的主色调,是血液的颜色,同时也与女性的特性以及死亡和暴力相关。该部分选择小说中三个与红色相关的隐喻,并借助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红”隐喻的整合分析。

例(1):Some fairy-tale figure in a red cloak.(The Handmaid’s Tale: 9)

例(2):A sister, dipped in blood.(The Handmaid’s Tale: 9)

例(3):The tulips are red, a darker crimson towards the stem, as if they have been cut and are beginning to heal there.(The Handmaid’s Tale: 12)

以上三个涉及‘红色’的隐喻例子都是有着不同的内涵。例(1)中,阿特伍德将‘穿着红外衣的使女’比作‘穿着红外衣的童话人物’。该隐喻的整合过程如下:首先,构建输入空间1‘身着红衣的使女’,红外衣是使女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生育和性,体现基利国依照生育能力对女性身份的划分,并与她们的女主人所穿着的蓝色外衣形成对比;输入空间2‘身着红衣的童话人物-小红帽’,体现孩子所拥有青春活力这一特点;其次,这两个输入空间含有‘红衣穿着以及红色象征生机与活力’这同一种组织框架,进行交互映射,从而投射形成类属空间;最后,该框架能有效地与生育能力形成关系,衍生出层创结构,随之各自输入空间的独特性以及类属空间的同一框架投射形成‘身着红衣的童话般的使女对基利国是孕育生命的存在’这一合成空间。此外,借助外国童话‘小红帽’人物的理解,该隐喻的分析能得到完善和扩展:穿着红衣的使女不仅有孕育的使命,也体现了她们反抗基利政权的勇气,或对能从现实中逃脱而抱有幻想的心理。

相较于例(1)将红色的解析为生育能力,例(2)和例(3)中的隐喻是与红色相关的血红色和深红色,比喻为遭受到暴力而付出的性命。例(2)中输入空间1为‘一个在鲜血中的使女’(这里的sister指的是使女中的一员)确定她的生存情况,而输入空间2为‘战争暴力导致的伤亡’。由于战争框架下存在暴力能致使人流血甚至死亡,这两个输入空间有着因果关系,再将关系整合为‘一个因暴力而失去性命的使女’这一合成空间。借助典故和《圣经》文化的解读,因为‘sister’可以指称‘nun’可以发现作者讽刺基利政权使使女强迫进行生育等同于强迫修女回归社会的不人道。例(3)则是输入空间1‘使女’和输入空间2‘被修剪过的郁金香’在这一框架中形成‘两者都遭到伤害’的类属空间,借助文本中使女的遭遇将该隐喻进行组合完善得到‘使女如同郁金香能随意被修剪被剥夺各种权利但依旧在抵抗基利国’这一合成空间。通过该概念整合表达了使女们想要恢复原先的生活,虽然她们的性命并不在自己掌控中,但绝不会屈服于暴力和压迫。

借助于概念整合理论,本文从《使女的故事》中例举出的三个有关“红”的隐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释。红色作为小说的主色调,不论是红色的外衣,红色的血液,还是红色的郁金香,它们既反映了使女的女性特质—生育能力、基利国对女性施加的暴力,又体现出使女反抗男性极权政府的不畏精神。

四、《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的现世意义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的认知解释,文本中的红色含有生育和暴力这两种基本意义,能总结出阿特伍德对读者想要传达的两个现世意义:

例(4):“We are containers, it’s only the inside of our bodies that are important.”(The Handmaid’s Tale: 96)

例(5):You must be a worthy vessel.(The Handmaid’s Tale: 65)

例(6):She was lava beneath the crust of daily life.(The Handmaid’s Tale: 133)

1.亲近自然、改善环境

从“郁金香”这一隐喻发现,花的自我愈合以及大主教夫人栽培花草都是亲近自然的体现,而该种亲近成了女性抵抗基利国男性政权的一种非暴力模式(张冬梅 & 傅俊,2008)。同时,基利国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的背景下视女性为生育机器,如例(4)和例(5)(此处“红”指生育过程中血的颜色),他们视使女生育的能力为储存东西的功能,并使用反科学手段企图改变现状,反而建立了一个恐怖黑暗的国家。当前,由于女性的生育能力更容易化学废弃物等污染物的影响,人们更应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亲近自然、改善环境、缓解生育率低的问题。

2.尊重女性、维护女性权利

使女的境遇如同例(2)“红色—暴力”和例(3)“任由人裁剪的花”这两个隐喻描绘的一样,她们被剥夺了各种权利,没有人身自由,且地位十分低下。例(6)(此处“红”指‘lava’熔岩的颜色)生动的将使女生活的环境比作火山旁的环境,这种极端的社会身份构建割裂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阿特伍德借描写女性遭受基利国暴政的事实,旨在呼吁世人应尊重女性、维护女性权利、构建和谐社会。

五、结语

本文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红”隐喻产生的基本认知机制,借助典故、背景知识及文化因素对文本中隐喻表达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文本通过构建“红色”与使女衣着、血液和花的三个隐喻映射了当代男女地位、权利的不平等以及因环境问题导致生育率下降等社会问题。阿特伍德用科幻故事描绘了人类未来可能面对的现实环境,旨在告诫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正视并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基利特伍德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Poetry International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活的隐喻》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