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背景下高新区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以溧阳高新区“机器换人”为例

2022-02-06 00:39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溧阳换人

丁 雷

(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发展局,江苏 常州 213300)

1 “机器换人”的实施背景

目前,我国制造业普遍面临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用工荒日益扩大、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等问题,因此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计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致力于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机器换人”逐渐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兴起,并被广大企业家所接受[1-2]。

“机器换人”是指企业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对生产线进行工艺技术升级改造,减少生产用工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水平,改善劳动条件,降低生产能耗,提升安全系数。“机器换人”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成为政府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推广项目,使各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启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征程。如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成功推动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 溧阳高新区“机器换人”现状分析

2.1 溧阳高新区发展现状

溧阳高新区前身是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于2012 年1 月成立,2021 年5 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0 年,溧阳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 亿元、营业收入1042 亿元、公共预算收入27.8 亿元;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1%;工业设备投入、营业收入、公共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对全市增长贡献均超70%。截止2020 年底,高新区拥有“四上”企业220 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 家;高新技术企业106 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2 家;成功培育上市企业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 家、瞪羚企业5 家。

利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战略契机,溧阳高新区突出智能制造增强创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新模式升级。而“机器换人”是以智能化装备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智能制造的第一步。

2.2 “机器换人”主要做法

为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溧阳市出台《关于“发展四大经济推动生态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关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安排制造经济专项资金,重点鼓励企业设备投入、“机器换人”,有效激发了企业“机器换人”的积极性。

文件规定:对企业实施的“机器换人”项目,经过镇区推荐、现场查看、现场答辩和专家评审等程序给予认定,高端智能装备成套价值100 万元以上、单台50 万元以上的给予设备投资额10%的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200 万元。

溧阳高新区积极落实设备奖励扶持,促进“机器换人”改造升级,带动了企业减员增效、绿色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成长型企业。

2.3 “机器换人”实施成效

2020 年溧阳市经评审通过的机器换人项目有10 个,企业涵盖包装、热处理、铸造、饲料机械等多个传统行业。这些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是溧阳传统工业企业中新活力的代表。

2.3.1 案例一

CH 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机器人关节臂齿轮变速器生产线技改项目,总投资1 700 万元,引进两台德国数控成型磨齿机,配套设备为三台无马弗井式渗碳炉和一台罩式氮化炉,计划形成新增年产机器人关节臂齿轮变速器2 000 套的产能。实施成效为:

1)生产减员:采用新的磨齿设备后只需配置生产人员6 人/班,共需18 人,磨齿工序减人40%,占全公司人数的8.8%,年节约人工成本93 万元。

2)质量提档:最大加工工件长度1 100 mm,最大转台载荷7 000 kg。磨削齿轮质量可达到国标3级精度,远超行业标准。产品合格率从90%提高到99%。

3)产能提升:老的设备单台年产量为600 件,新的设备单台年产量为1 200 件,整体生产产能提升100%,年新增销售收入3 000 万元,利税200 万元。

4)安全提升: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人工操作,有效提升了生产过程安全可靠性和生产效率,在同行中优势非常明显。

2.3.2 案例二

JC 锻压有限公司生物质制粒机配件、锻件生产线技改项目,项目计划投资1 500 万元,实际完成投资总额为1 552.15 万元,其中536.8 万元为“机器换人”设备投入,主要购置了V1880 数控立式四轴加工中心、GU2040 数控龙门式五面体加工中心、可控气氛箱式多用炉等先进生产设备。实施成效为:

1)减少人工:原来老的机床每条生产线需要员工3 人,现在只要1 人就可以同样达到目标;原井式渗碳炉人工转序需要至少3 人,改成可控气氛箱式多用炉转序减少为1 人,节省人工成本70 万元/年。

2)提升产能:项目改造实施前年产能8 000 t,实施后年新增产能4 000 t,新增销售收入3 500 万元,利税480 万元。

3)减耗降本:生产效率提升50%,电力节约效率提升25%,年节约电力100×104kWh,按照电0.78元/kWh 计算,年节约电力成本78 万元。

4)提升安全:新设备实现全自动换刀加工,一次性将全工序完成;定制全封闭设备防护罩,有效降低过程设备和刀具风险。

综上,通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前后的成效对比可以看出,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可以有效地减少高强度劳动用工量,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

3 “机器换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溧阳高新区的“机器换人”项目初见成效,部分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明显,政府为了推广应用也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但仍存在投资成本较高、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满足需求的装备供给不足、政策激励不足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

3.1 “机器换人”成本较高

1)“机器换人”的一次性投入高,回收周期长。据调查,有超过77%的企业投资额在200 万元以上,超过53%的项目投资回收期超过4 年。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确保现金流,不愿意投资到大型设备、高技术设备上。

2)现有厂房无法满足设备升级的空间要求。部分老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厂房和生产线的布局,无法为“机器换人”的设备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而厂房的改造、扩建甚至新建又将进一步提高“机器换人”的成本。

3)设备运营和维护成本较高。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组建技术部门,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也没有技术人员懂操作、会维修智能设备,导致先进设备利用率低下,保有成本较高[3-4]。

3.2 满足企业需求的装备供给不足

1)国产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尚不发达。国内高端智能设备制作水平无法满足企业高品质生产的需要,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增加了日常设备的维护成本。

2)“机器换人”后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第三方服务体系尚不成熟,优质的服务指导机构稀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设备存在个性化需求,业内很难提供差异化的设备服务。

3.3 政策激励能力不足

1)目前溧阳市鼓励企业机器换人的政策比较单一,虽然财政扶持力度较大(按设备投资额10%补助),但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他县市,补贴门槛较高,缺少对融资、税收、特定行业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扶持手段有待多元化。

2)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手段不够多样化。目前仍然集中于媒体宣传、册页宣传、网络宣传等传统方式,宣传引导的氛围不浓,尚未建立起企业与专家、设备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渠道,没有深入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诊断活动。

3.4 研发能力不足,技能人才缺乏

1)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实施“机器换人”后,虽然减少了用工岗位,但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大大提高。这是因为把所有操作过程从作业人员变为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完成,需要技术工人既要熟悉传统产线的制造工艺流程,又要能熟练掌握智能化设备的运用。目前,市场上能熟练使用相应技术、独立操作机器设备的技术人才普遍缺乏。

2)企业研发应用能力较弱。企业研发应用人才不足,在生产中对引进的机器不能充分应用,特别是有些机器不能完全适应生产所需,又无能力进行适当改造,导致机器和人工参合的“半机器”状态普遍存在。因此,人才是“机器换人”发展应用中的关键因素,其背后是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

4 加强和改进“机器换人”的对策建议

对标国家高新区建设导向和未来使命,坚持“生态创新地绿色动力城”总定位,溧阳高新区需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步伐,“机器换人”是推动高新区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在更多企业做好“机器换人”推广服务工作,当务之急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增强配套服务等方面入手,切实引导企业自发参与“机器换人”,才能凝聚工作新合力,产生强大推进力[5]。

4.1 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机器换人”专项扶持政策。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从税收、融资等多方面鼓励、扶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变固定比例奖励制度,实施梯度奖励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对企业投入自主研发和改造设备、“机器换人”淘汰下来的设备原值等按不同比例给予一定补助。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产业、科技、信贷等政策的梳理与衔接,搭建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平台,定期组织重点项目推介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机器换人”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优先予以融资支持,开启“绿色审批”模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采用设备金融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机器换人”项目资金[6]。

3)加大税收支持力度。政府部门应牵头税务部门因地制宜,推出更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机器换人”设备采取加速折旧模式;适当提高企业“机器换人”的研发资金的加计扣除比例;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固定资产增值税基础上,加大购买“机器换人”的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扣除比例政策等。

4.2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

1)成立“机器换人”专家组和服务商库。重点推广上海交大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等专业服务机构,组建专家组,邀请第三方服务商定期深入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技术诊断,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进行生产流程改造。

2)联合共建“机器换人”试验中心。试验中心主要致力于挖掘行业共性需求,研究和推广先进的“机器换人”技术,为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或改造流水线等提供前期试验,降低企业“机器换人”风险,试验成功后可将技术方案复制到企业中。

4.3 强化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训

1)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天目湖英才榜”等特色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人才引育“八大工程”,加大产业亟需人才和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的招引力度。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建设人才公寓和职工宿舍,为人才提供“保姆式”、“管家式”服务,保障人才“安居”乐业。

2)加快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一是积极搭建各类培训平台,发挥我市职业教育的优势,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培训机制;由工信局、人社局、高新区等部门组织牵头,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会,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参训率,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二是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分批开展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操作应用和日常维护专项培训,培训人员经考核合格后发放技能证书,提高其荣誉感和责任感。

4.4 增强配套服务水平

1)强化氛围营造,加强舆论宣传。一是将“机器换人”优惠政策的宣传推广纳入政府考核,职能部门利用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公众平台,组建宣讲团、流动宣传小分队等方式积极宣传惠企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使用率;二是组织企业观摩和学习会。定期组织企业走访交流,开设企业管理研修班,拓宽视野,加深认识;三是宣传推广优秀案例。编印“机器换人”典型案例,拓展高新区“机器换人”企业知名度,提升社会对“机器换人”认识与认同[7]。

2)探索制定“机器换人”成效评价标准。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前期调研、实地走访、邀请专家研讨等手段,总结“离散制造”和“流程制造”两种生产方式实施“机器换人”的相关要求,分别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通用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固化成功经验和深化“机器换人”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溧阳高新区“机器换人”推广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策体系、公共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亟待完善。所以,溧阳高新区首先需要对现行“机器换人”政策进行优化,使之更具针对性、更加完善。其次,高新区可以成立“机器换人”专家组和服务商库,联合共建研发试验中心,从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再者,要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培训,为“机器换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要多方位、多渠道宣传“机器换人”政策,宣传推广优秀案例,组织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合力营造“机器换人”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溧阳换人
海归吴凡:激情追梦的“新溧阳人”
走进溧阳忘记四季
溧阳牛马塘村: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之路
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地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都是“换人”惹得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