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以岗位能力驱动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2-02-06 08:59张淑雯李海霞李丽霞
上海商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审计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张淑雯 李海霞 李丽霞

一、引言

2014 年,我国开始推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正式进入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2015 年,教育部指出我国当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当前各职业的岗位能力,将产学结合作为必要途径,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幅提升。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需要持续深化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019 年,陕西省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提出各高校应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教育部、国务院等大量文件的出台,促使传统的审计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即审计专业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更应该培养人才所具备的岗位能力,以适应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可以直接替代审计人员执行基于既定规则的高重复性的传统审计工作。可以发现,当前审计人员面临大数据审计应用与创新的冲击。同时,当前经济活动日新月异,使得财务信息纷繁复杂,审计风险越来越大,社会整体对审计更是加大重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社会发展对具有岗位工作能力的审计人才的需求,当前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审计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迫切。在大数据时代,以岗位能力驱动所建立的课程体系是一条培养审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企业岗位需求测与人才供给侧一一匹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

二、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岗位能力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审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实际岗位能力的需求

当前审计专业所培养的能力仅仅围绕财务审计等相关范畴展开,并没有满足社会对于审计人员信息化的需求。新时期的应用型审计人才不但要掌握和精通各类审计工作要求,具备完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应掌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明确当前社会需求的审计专业的岗位能力,以此为基础,明确审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实现真正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2.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不符合实际岗位能力的需求

审计人才教育的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对具有相应岗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乏力,导致企业的岗位需求无法通过普通常规的审计毕业生满足,造成人才不匹配的现象。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审计人才的岗位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包括:掌握大数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大数据技术掌握的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针对这些变化,各类课程应与其一一对应,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3.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考评不满足实际岗位能力的达成

审计工作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的职能、方式等在不断改变。每门专业课程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课程目标和考核方式都需要与岗位能力相结合,从而实现岗位能力的达成。当前,各个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纸质考试为主,以考核其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同时难以满足对岗位能力达成度的考核评估。

三、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岗位能力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明确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岗位能力

通过对各类审计组织的调研发现,大数据技术驱动着审计人员岗位能力的改变。其中用人单位对于大数据理论知识、审计软件的运用、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需求空前高涨。根据《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可知,审计学专业学生需要具有运用现代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审计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输的经济管理能力。可以发现,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学教育,必须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并能将相应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类审计场景,实现与岗位能力需求的对接,培养“大数据+审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应用型审计人才能力可以分为三类,即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及实践能力。

在基础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审计专业知识能力、大数据知识能力。审计专业知识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将数学、统计学、审计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审计问题的能力,其整体的专业知识层面有所拓展;大数据知识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基本原理,明晰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实务应用的内在逻辑。

在拓展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方案设计及改编能力、数据收集及挖掘能力、审计业务能力。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够开发、选择和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时能够对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数据收集及挖掘能力是指面对新时代下的海量数据,能够对审计所需的数据进行清洗、收集、挖掘和处理,从中得出必要的审计结论;方案设计及改编能力是指能够设计针对不同审计业务的审计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审计流程,并能在审计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的审计计划,同时考虑社会、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各个要素对审计的影响;审计研究能力是指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复杂的审计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审计流程设计、数据关联性分析等,最终通过汇总,得出有效结论。

在实践能力方面,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主要是指理解并掌握审计项目管理的原理与决策方法,并且能够进行实际运用;团队协作能力主要是指能在审计项目中所能承担个人、项目成员及项目经理的角色;沟通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就相应问题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审计小组等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审计报告等;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应用大数据技术和审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审计实务中发现、分析、解决复杂审计问题。

2.设置以岗位能力驱动的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岗位能力分析,以岗位能力驱动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为:以审计岗位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扎实,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及方法,具有知识获取能力、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方案设计及改编能力、审计业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诚实品质,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组织从事鉴证、咨询及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构建以岗位能力驱动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

以岗位能力驱动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大数据战略作为背景,结合当前市场所需的岗位能力及培养目标的设立,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进行改造。

在专业课程中,针对基础能力和拓展能力,需要构建审计相关理论基础课程模块、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及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模块。审计相关理论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审计事务所需要的基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和基本程序,是审计相关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审计、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经济、法律等相关课程;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在掌握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课程与审计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识别重点审计领域技能,掌握审计新技术。大数据技术基础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Python 编程基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着重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课程体系与审计实务之间的差距,设置大数据技术应用课程,包括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大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课程。

在实践课程中,主要通过“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专业实践方面,将现有的实训融入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例如变为智能审计综合模拟实训等,分小组进行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习,参与具体的审计项目,将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在具体实务操作中解决问题能力,将实际中运用到大数据技术的领域进行反馈,从而改进课程体系。在综合实践方面,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对打通审计专业相关知识与大数据技术的技能具有极大的促动作用。

四、结语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在审计人才的培养上面临一定的挑战。本文以岗位能力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明确当前人才市场的动向,构建满足对“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无缝对接”的目标,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期为其他高校相关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审计学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