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以苏州社区养老服务为例

2022-02-07 01:12沈馨怡
江苏商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养老数字化社区

沈馨怡

(苏州市职业大学,a.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b.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的持续弱化,使得老年群体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烈。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指出“从容应对社会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工作和产业发展规划”。党中央更要求“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①”。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好指出,要“促进智慧健康产业发展,依托现有互联网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顾等居家养老服务”②-④,以有效的政策支撑促进了养老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养老服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回顾

众多学者对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研究,魏蒙提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挥智慧养老服务优势⑤。任宗伟等基于“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出“虚拟养老院”服务聚合模式,重点研究“虚拟养老院”服务聚合的驱动要素⑥。于凌云等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整体协同度提升出发,提出调节资源配置子系统的有序度差异,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效率⑦。吴铖铖等比较了传统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互联网+医养结合”创新养老模式的差异,并从完善大数据顶层设计、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创新养老模式对策建议⑧。徐兰等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养老模式,根据中国养老需求特点,构建以“看、养、护、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O2O模式⑨。姚兴安等针对合肥市,戈扬等针对苏州市和武汉市的“互联网+”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政府主导、定制服务、法律保障等优化意见和措施⑩。

综上所述,目前对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研究已经包括了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培育实践以及地方实例等,且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然而,在研究中存在尚未厘清的问题,数字经济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需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设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苏州社区养老服务为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当前养老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实困境,研究数字经济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落地实践,提高城市社区养老效率,也是数字经济在民生服务领域中的有益探索。

二、数字经济和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机制的通知》,强调推动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大数据收集、养老需求识别与服务精准投放等方面发挥优势。实质是数字经济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养老服务领域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一)运用数字化创新养老新模式

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在养老服务领域,诸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智慧养老”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打造崭新的养老模式。通过数字化与“医养结合”理念相结合,发展出“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整合成人社会照顾系统(ASC)和国民健康服务系统(NHS),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⑪。在此基础上,以“虚拟养老院”为代表的养老服务平台兴起,通过在线服务网站、综合业务平台等统一化的业务管理,使养老服务更加透明化与专业化。此后,以专业服务平台和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为支撑,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共享养老模式开始发展,在整合碎片化资源、激活闲置资源、实现资源最优匹配等方面发挥巨大优势。

(二)驱动产业链重组,实现养老服务协同供给

在产业数字化的驱动下,以供应链提升为主导,重组养老医疗和服务产业链,解决供给资源碎片化,实现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当前,国家推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融合发展成为必然。社会多方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覆盖社区养老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企业、社会等多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降低养老服务供应商和集成商的资源量波动,使供应链成员间网络协同成为可能,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实现精细化管理。由此带来的是养老模式、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同个体、组织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提升养老产业供应链的柔性,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养老产业体系。

(三)赋能养老服务创新,激发消费新增长点

养老服务业信息不对称、养老服务不规范、养老服务层次较低的问题决定了行业需要技术创新,而养老服务数字化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实现“菜单式需求”与“精准化供给”的完美融合。诸多研究表明,受现实国情、传统观念以及疫情常态化等多方面复杂因素影响,社区居家养老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从需求侧出发,采用新技术,可以缓解公共养老护理的压力,满足多元化、个性化与多层次性的养老需求。如数字经济催生的C2M等新型商业模式,通过数据集成、平台赋能等方式聚合消费者和供应者,让消费者需求与供应者直接对接,有助于高性价比的养老服务产品开拓新市场,也有利于催生新的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孕育经济新动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养老服务数字化发展的实践障碍

2020年底,苏州市60岁以上老龄人口突破188万,占比25.32%,老龄化问题突出。为此,苏州在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方面做出很好的示范作用,苏州的养老服务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是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提供特色养老产品供给。如设立全国首家“虚拟养老院”,制定并完善《虚拟养老院服务管理标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提供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创新“旅游+养老”模式,把苏州生态业态与养老发展结合起来,打造省内唯一的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区。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团队,推出家庭养老夜间照护、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等一批先进做法。三是统筹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建立更大区域的养老服务中心,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同时,苏州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方面表现亮眼,“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城市发展排名中,苏州位居前三名。因此,在当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助推“沪苏同城化”的战略背景下,分析苏州社区养老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虽然苏州数字经济的基础和优势十分明显,然而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互联网+养老服务”的发展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产业数字化程度还有待提高,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一)宏观层面问题

社区之间未形成开放共享机制,使得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增加各方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养老管理体系薄弱,缺乏专门机构的整体规划和引导管理,仅靠社区自发组织,缺乏养老服务行业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行业质量评估。社区老年人对服务信心缺失,满意度较低等实践性问题突出。此外,社会舆论对养老服务的信息共享、权限控制和隐私保护等提出更高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加安全和透明的方式来处理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换。

(二)微观层面问题

苏州养老服务企业信息化基础总体上较为薄弱,不同类型机构、企业数字化能力参差不齐,企业内部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机构、企业数字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存在困难。二是缺乏示范性龙头企业。三是苏州系统集成服务商存在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等情况,制约了养老服务数字化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信息智能化水平。这是由于产业数字化意味着硬件和软件的全面升级,其中对原有系统软件的改造难度最大,需要针对地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其中所涉及的工作异常复杂与琐碎。

四、数字经济和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路径

苏州应从制度设计、数据治理、产业基础、平台支撑、人才动能等方面入手,构造“互联网+智慧养老”为技术特征的多维一体高效式养老服务模式,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目标,打造“苏式颐养”新标杆。

(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开展精准施策

政府建立社区养老管理机构,完善组织结构体系,发挥兜底、示范与监督作用。一是通过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精准化的引导性和支持性政策文件,分类施策,开展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创新政策试点,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防止一刀切、一哄而上,造成企业及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行业应用标准,特别是特殊养老需求服务的规范性及养老服务过程中的风险界定等,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参与养老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当前,苏州已出台了《苏州市虚拟养老院服务规范》(2020),《苏州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2020)等一系列管理与考评办法,对社区养老服务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以期塑造竞争有序的养老市场环境。三是实施养老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在“沪苏同城化”中高位布局,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强化5G、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加快培育养老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打造苏州养老产业品牌。

(二)推进数据协同治理,搭建互联互通养老信息平台

针对供求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多方协作,形成社区间养老服务群。在此基础上,对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服务公司、疗养院、家政公司等不同主体的信息数据库,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手段,建立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数据平台,通过智能计算使养老服务供给端与需求端相匹配。同时,以社区、企业、平台自律为基础,开展数据协同治理,保证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有序性,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监管部门需要加强数据安全检查、监督力度,防止数据泄露、制定窃取处罚标准与赔付补偿机制。社区养老机构需要订立服务评估标准,并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不定期检查或评价,及时监控和分析养老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三)培育智能标杆企业,打造养老服务全产业链

加大“专精特新”企业、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培育智能标杆企业,发展养老服务企业集群,打造养老服务全产业链。截至2021年9月,苏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市总量的20%,就业量约占30%,市场份额约占40%,其中行业领跑企业近200家。在“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数量排名方面,苏州成为继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后的全国第四位,跻身资本市场“一线城市”行列。基于苏州的城市特点与苏商的特征,在人才、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在巩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提升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向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迈进,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养老服务品牌。同时,探索用互联网打通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整合统筹各类资源的产业链,带动中小养老服务机构数字化水平提升。中小企业通过复制骨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提高企业管理、服务质量,充分享受数字经济产生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做大养老产业规模、做强养老产业集群。目前已有10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智慧健康养老重点企业,16项产品入选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优秀产品名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本土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建设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对产业集群的数据做深度挖掘和分析,开拓行业养老信息互联网应用市场,助推全产业链的数字迭代。

(四)推进数据资本化,培育第三方数据集成平台

根据国务院“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意见,推进数据资本化,通过出台《苏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苏州养老,探索“养老+金融”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据集成平台。产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三大体系:网络、安全和平台,网络是基础、安全是保障、平台是核心。苏州要重视本土平台的打造,培育面向苏州社区养老行业的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表现为通过制度设计和激励措施,引导成熟完善的信息化技术平台企业涉足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鼓励多元化投资形式,形成“大数据信息集成-综合管理-定制服务”的资源配置体系,增加数字化集成服务的提供业务。包括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传达给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企业,进行精准匹配;同时针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场景和应用模式,为上述企业提供菜单式、模块化的服务,形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推进数字化服务的标准化、个性化,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拓展市场规模,打造全国知名的行业数据集成平台。

(五)实施“外引内培”策略,稳定数字人才供应链

从苏州实际出发,对数字人才实施“外引内培”策略,确保数字人才供应链稳定。为此,一要厘清养老产业数字人才的供需情况,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二要提高高校数字人才培养能力,与在苏高校建立密切合作,重点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三要发挥企业对综合型数字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既拥有数字化能力与思维又熟悉养老行业的综合型数字人才;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型数字人才内部选拔培养机制,培育企业数字化运营团队,更好地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需求。

注释:

①李心萍、邱超奕、韩鑫、刘新吾.发展数字经济,增强创新动能[N/OL].人民日报,2020-12-16.

②朱蓓,钱香玲,胡斌.徐州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1):72-75.

③廖楚晖.智慧养老服务总体性问题破解与实现路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6):5-13.

④戈扬,汪颖栋,彭业康,胡廷.共享经济条件下城市社区养老的探索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2):124-126.

⑤魏蒙.中国智慧养老的定位、不足与发展对策[J].理论学刊,2021(5):143-149.

⑥任宗伟,刘钰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虚拟养老院”服务聚合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7):10-16.

⑦于凌云,李易颖.社区智慧养老资源配置协同度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4):149-160.

⑧吴铖铖,张璐.“互联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21(9):38-41.

⑨徐兰,李亮.互联网+智慧养老:基于O2O理念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6):2676-2678.

⑩姚兴安,朱萌君.“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230-236.

⑪武玉,张航空.我国大城市医养结合的实践模式及发展路径[J].中州学刊,2021(4):78-84.

猜你喜欢
养老数字化社区
养老生活
社区大作战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