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一切为了祖国

2022-02-08 21:46阿春
新青年 2022年1期
关键词:钱三强物理系原子弹

阿春

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在美留学期间,“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问世轰动世界。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祖国发展隐姓埋名30年。她一生勤俭,却在临终前和丈夫将毕生积蓄十万元毫无保留地捐给了希望工程。她,就是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王承书。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

1930年,成绩优异的王承书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彼时的物理系,只有13名新生,而女生仅有王承书1人。4年后,物理系顺利毕业的只有4人,王承书位列榜首,她还获得了学士学位。6年后,她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迫于形势,王承书先后辗转于南京、桂林、武昌等地。1939年,王承书与从英国学成归来的张文裕成婚。婚后,王承书在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下,选择出国留学。那时的已婚女性想出国,并非易事。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1941年迎来转机——美国密歇根大学破例接收了她的申请。进入密歇根大学后,王承书的勤学、好学,让她在异国他乡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很快就获得了巴博尔奖学金。之后,她被美国物理学家乌伦贝克认可,亲自收她为弟子,师徒二人完成“稀薄气体动力学论文”,开创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至今仍在科学界有着极高价值。她的导师评价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远在美国的王承书不禁热泪盈眶,她当即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在美国的科研,回归祖国。

1956年,王承书夫妇回到离开17年的祖国。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王承书先后在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并在北大担任物理系教授,为学生们讲授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

1958年,我国拟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洁净能源,但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对王承书来说,这也是她的陌生领域。已经46岁、专业也已定型的她,此时转行,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考验。但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

王承书塑像

接受这个任务后,她马上就带领一众同志到苏联学习。从苏联回来的火车要七天七夜才能到,王承书就利用这个时间,在火车上把资料翻译成中文,下火车时她已经全部翻译完成,随后很快出版。经过短短2年研究,王承书已然成为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

彼时,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然而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卻进展缓慢。1961年的一天,钱三强再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当时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高浓缩铀(核武器的重要原料)的研发工作。如果王承书接受了这份研发工作,就意味着她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离开丈夫和孩子。王承书深知此事关乎国家利益,所以面对钱三强的第二次邀请,她的答复仍然是那三个斩钉截铁的字:“我愿意”!

自此,49岁的王承书隐姓埋名,经常往来于北京和大西北之间,全身心投入我国铀浓缩事业中。

1964年1月14日,我国的科学家终于成功取得了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王承书和科研团队不断优化启动方案,比原计划提前113天生产出合格的核装料。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终于等到了那一声东方巨响。大国重器横空出世,震惊全世界。王承书也被毛主席称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此时的王承书,面对的却是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这也是钱三强向她发出的第三次邀请。这一次,她仍然坚定地说出了第三个“我愿意”。这一年,王承书51岁。

这些年,因保密工作需要,王承书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直到1978年,66岁的王承书才走到台前。她被调到核工业部直属机关,负责科研生产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已年近古稀的王承书,并没有停下她为国“战斗”的步伐。她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物理科技,预见到离心技术和激光技术将在此后有着重大应用。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再次从零开始,历经十多年,呕心沥血,终于把离心技术和激光技术推向了工业应用阶段。

钱三强与王承书

1994年,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王承书说:“自己觉得做人还是比较正派,但没有做到一个真正的好党员。”当时,王承书已收到病危通知,她留下遗嘱:将自己一生积蓄的十万元,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给医院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也就在这一年的6月18日,一生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王承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82岁。

在王承书的笔记本里,人们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字条,上面写道:“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王承书的一生,对国家永远是坚定的“我愿意”。她的一生,也的确如此,为国家献出了全部的才智和心血,却唯独忘了她自己。

王承书的工作笔记

猜你喜欢
钱三强物理系原子弹
将位置排到最后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徒手“撕开”原子弹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FACTORY 221
酷漫
1929~1933年王竹溪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成绩单①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