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双减”,开启生态育人

2022-02-08 15:11赵云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学科作业

赵云

“双减”政策的出台,带来学校、家庭、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构重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以“生态教育”为办学理念,以“给生命以绿色,给个性以空间”为办学追求,面对“双减”的时代考验,提出了多元融合、多元供给、多元共生的生态学习理念,通过家校社优质资源协调互补,构建了一幅课内外互动、校内外联动的教育生态:以“知行合一”的作业体系改革,重构了学科生态;以“素养本位”的学习方法升级,重塑了学习生态;以“个性培养”的走班课后服务,重组了成长生态,让每个生命在学校这个“生态园”中精彩绽放。

“双减”背景下的“生态教育”理念

多元融合:建立立体化知识图谱。学校的“生态教育”追求多要素融合共生与和谐发展。“双减”下的“生态教育”,更应凸显“以融促减、以合创增”的教育功能,通过学科内统合、学科间整合、学科与实际生活融合等方式,建立知识关联,使学生在知识重组与实践应用过程中学会知识迁移,建立起立体化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多元供给: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双减”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同时,为学生的兴趣特长提供了在学校发展的广阔空间,促使学校教育要尊重每个生命的原生态,为学生不同个性的培育提供多样的课程类别、丰富的学习内容、多元的学习形式,为每个生命的精彩绽放提供高质量、充足的课程营养。

多元共生:优化家校社资源配置。“双减”使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分工更明晰,“生态教育”需秉持开放包容、协调共生、亲和共育的精神,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的教育资源,构筑校内外多方资源积极联动、优势互补、优化配置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学生的学习实践与个性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生态教育”下的提质增效行动

重构学科生态:基于“知行空间”的作业改革。学校扎实落实“五项管理”工作,以作业改革为抓手,促进学生学习观念转变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生态教育”下的学科观强调知识整体关联,通过课内知识获得与课外知识应用,使学生在致知力行过程中收获真知,拓展学科视野。

学校在作业设计上坚持“知行合一”原则,有侧重地发挥家校社知识传授、生活应用、实践验证的育人功能,分场域、分层级、分类别、分权重地统筹考虑各学科作业设置方式及内容,形成了分層分类相结合的“知行成长空间”作业设计图谱。

<F:\骆\政务\政务2022-1期内文\Image\image11.png>

“知行成长空间”作业设计图谱

学校根据学科属性,将各学科作业分成练习型基础作业与实践型拓展作业两个层级。依照作业管理要求,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突出实践型作业设置,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对两个作业层级按照2∶8的比例赋予不同权重。

练习型基础作业占总作业量的20%,包含语文、数学、英语三大核心学科,考虑相同年龄段学生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成长规律,对作业进行A/B/C分层设置,学生可“按需领作业”,利用校内课后托管的一节课时间完成。

实践型拓展作业占总作业量的80%,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劳技九个学科的单科实践作业以及跨学科综合实践作业,在家庭、社区、社会场域中以亲子阅读、朗读演讲、生活实验、绘画创作、才艺展演、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完成,科学验证并灵活运用知识。

以语文学科为例,在课后一节课学业辅导中,教师会指导不同学力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加深理解文章脉络,A层作业按提示填写读书卡,B层作业为绘制手抄报,C层作业是绘制思维导图并复述。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到校外图书馆查阅与文章相关的书籍资料,完成读书笔记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重塑学习生态:基于“综合素养”的学法升级。学校的单学科实践型拓展作业与跨学科综合实践作业,给了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场景、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机会,也使传统的说教式、记忆式学习方式得以升级,衍生出以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为主的三种新型学习方式。

学校从课改精神出发,以“生态教育”中自然、开放、多元精神为指引,把听、说、读、写、查、观、研、辩、演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进行作业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作业内容真实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视野拓展,使学生在开放时空里调动多种感官,基于具体问题开展独立分析与合作探究,增强知识获得感。

例如,教师布置种植绿植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长周期的科学观察感受植物生长,撰写观察笔记和实验报告,展示分享科学小报告。英语学科开展制作“城市旅游攻略”实践活动,学生在制作视频、美篇、小报、剪贴画等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增长了文化见识。各学科教师利用“零作业日”,开展“生态教育作业微创新”活动,让学生围绕家庭生态、学校生态、社会生态、国际生态完成多主题探究作业,学生综合素养在实践运用中全面提高。

重组成长生态:基于“个性培育”的兴趣走班。学校以课后学业辅导和特色教育“1+X”的方式开展课后服务。学校制订了“文化传播者、社会服务者、终身学习者”三大生态素养领域下“启趣—乐行—志远”三个学段“九心九力”的核心素养指标。在“五育”并举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多元个性开设了“文艺大使、思辨达人、上善公民、公益雏鹰、阳光健将、未来创客”六大课程群共320个课时、近70门分类分层的走班课程,全校2100名学生参与率为100%。

一、二年级每周二、四下午开设两次走班课,三、四、五年级每周二下午开设,学生可自主选课,校内教师和校外25名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走班课采用两节课制,教师示范讲解40分钟,学生动手实践20分钟,综合评价20分钟。通过跨班级、跨年级的走班课,学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新伙伴,走班课程成为学生放飞个性的“理想国”,走班教室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朋友圈”。

“高质驱动”下的生态学习保障

大课程观:构建课内外一体的生态课程系统。“双减”政策为国家课程、各类选修及社团课程、家庭及社会实践活动大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在高质量教育时代,“生态教育”需秉持大课程观,打造“国家基础课程+学业辅导课程+选课走班课程+兴趣社团课程+家社学科实践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生态大课程系统,将课程开发、教研、课堂、作业、评价融为一体,形成质量共同体,开启新时代学生生态学习的美好场景。

全评价观:开发校内外结合的生态评价系统。在对生态大课程系统运行效果的检验上,需秉持全评价观。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在评价主体上,形成学生、校内教师、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社会机构多方参与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在原有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纳入家校社作业评价及走班课程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针对学生课后生活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强化自主记录、行为跟踪、作品鉴评、汇报展评、社会反馈等多元过程性评价。

“生态教育”本身是一种契合“双减”精神的教育,在“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的驱动下,生态学习关系、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必将愈加科学而完善,向着更高标准、更优质量迈进。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双减学科作业
【学科新书导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