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概念解析

2022-02-08 20:09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远程定义

徐 健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信息中心 北京 100034)

1 引言

互联网诊疗概念首次出现在2018年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其定义是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比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对“诊疗”的定义,即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做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互联网诊疗”服务范围较窄,患者首诊、急性病、罕见病、疑难杂症等均不能开展,也不能通过控制仪器设备(如手术机器人)直接为患者检查、诊断、治疗、手术、监护等,也不包括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国家对互联网诊疗服务范围的严格限定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互联网存在风险,如隐私泄露、电信诈骗、黑客攻击等,在相关法制尚不健全情况下完全依赖互联网开展医疗活动风险较大;二是医学本身关系公众生命安全,风险性较高,同一种疾病针对不同人群、地域、时间的医治方案都可能不同,通过互联网进行医学诊疗活动风险会成倍增加。

2 相关中文概念辨析

2.1 远程会诊

我国最早运用远程医疗技术的案例可追溯到1986年[1]。1999年国家《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对远程医疗的定义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异地医疗咨询活动”。互联网诊疗业务范围是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载体更具体,专指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开展的诊疗活动,不包括电话、电视、电报等载体形式;主体更明确,是本机构注册医师,非本机构、非注册的医师及其他人都不包括在内。

2.2 远程医疗

1997年中国金卫医疗网启用,标志着我国远程医疗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2]。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远程医疗进行定义,即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包括机构外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包括:远程病理诊断、医学影像诊断、监护、会诊、门诊、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3]。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又将此定义扩展为两种情形:一是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二是由医疗机构或第3方机构搭建信息平台,发布需求,平台注册受邀机构应答,即医疗机构通过点对点或信息平台为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与之相比,互联网诊疗是指医患间具体开展的临床诊治活动,是一种没有邀请其他医疗机构、直接由本医疗机构医师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医疗活动。

2.3 远程医学

应用远程通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打破空间限制远距离地实施医疗、保健、教学、医学信息服务。广义上包括远程诊断、康复、会诊、教育、监视、探视等与医疗信息服务相关的医学活动;狭义上包括远程影像学、诊断及会诊、护理等互联网医疗活动[4-5]。从“远程会诊”到“远程医疗”再到“远程医学”是一个概念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远程医学将医学涵盖内容全部纳入远程实现中,互联网诊疗只属于远程医学中一个分支,即通过互联网展开的远程诊疗活动。

2.4 “互联网+医疗健康”

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人工智能应用服务7项内容,除医疗外还增加了健康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国家卫生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互联网诊疗是其中组成部分,需遵循“医疗+健康”战略理念。

2.5 互联网医疗

百度百科对其定义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开展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6]。互联网医疗是远程医学和远程医疗的一个子集,其载体仅限于互联网;互联网诊疗属于互联网医疗,且仅限于诊疗子集。

2.6 互联网医院

针对互联网医院,《办法》规定实体医疗机构要自行或与第3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使用在本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应申请互联网医院(第2名称),服务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即有意向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一定要注册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是虚拟化实体医疗机构,为安全有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还需配套相应的医疗质量管理、信息技术服务、药学服务、人员培训考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系列设施、规章和辅助业务。

3 相关英文概念辨析

3.1 Telemedicine

该词由拉丁语medicus和希腊语tele合成,表示“相隔一定距离的伤病治疗”[7],是最早出现的远程医学术语,本义是用交互式音视频通信系统代替常规医患面对面开展的医学实践[8],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宇航局的太空体检科学研究[9]。不同时期、组织、国家对Telemedicine的定义不尽相同,现被业内广泛引用的是2005年美国远程医疗协会给出的定义:为改善患者健康状况,通过电子通信从一个站点到另一站点交换医学信息,包括远距离健康评估、诊断、干预、咨询、监督和信息访问等内容[8,10]。

3.2 Telehealth

该词由tele与health合成,最早见于《欧洲远程医疗服务实践准则》[11]。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定义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换,为分居异地的医患提供远程的伤病诊疗、研究、评估及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医疗保健服务,患者随时获取高质量、经济的医疗服务,以此实现全民健康覆盖[12]。

3.3 Telemedicine与Telehealth

两概念虽常交替使用但有所区别。medicine在《牛津词典》中释义是:对伤病的研究和治疗。因此telemedicine是指一种远距离开展的具体医学临床实践,常被译作“远程医疗”。而health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是:人身体或精神的一种状况;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telehealth更侧重于描述与健康和卫生相关、内涵更广泛的医学活动,常被译为“远程卫生”“远程健康”“远程医疗”“远程医疗保健”等,其中“远程医疗保健”更贴近世卫组织定义的本意。

3.4 E-Health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近年出现了E-Bank、E-Business、E-Health等新词汇。美国eHealth研究中心对E-Health的定义是:利用最新信息和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来改善或保障卫生服务。E-Health不仅代表技术发展特征,还代表应用通信技术改善医疗健康的全球化思考与态度等,所需技术除原远程医学外,还增加了生物传感器、医学工程学及电子化公务等新内容[13-14],所以该概念更偏重信息技术的描述,常被译为“电子健康”或“卫生电子化”。

3.5 m-Health

随着移动设备(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远程访问量激增,产生了特指通过移动无线技术获取医疗服务的词汇m-Health(移动健康)[15]。

3.6 Connected Health

涵盖式术语connected health(互联健康)更常用来表示将所有利益相关者和技术连到一起的远程医疗服务与技术整体[16]。

4 讨论

互联网诊疗是新兴概念,目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还未形成固定的表达。但是通过上述概念梳理和解析可知,互联网诊疗概念更接近telemedicine本义[8],但medicine本身还有医学、医药之意,如果将互联网诊疗直接译成telemedicine并不准确。部分文献将其译为Interne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17]或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18],但Internet常用于表示因特网本身,如Internet bar、Internet protocol、Internet address等,与diagnosis and treatment意义并不匹配。online意为采用互联网、电话、电视、卫星等远程通信方式交流的一种在线状态,表达也不够准确。Internet-based在《剑桥英语词典》中解释是used to describe activities that are done using the Internet,其后可跟具体动作表示在互联网上某种活动,如Internet-based service、Internet-based treatment、Internet-based intervention等,所以用Internet-bas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对应“互联网诊疗”可较为精准地表达“通过互联网开展诊疗活动”的含义,而且较符合英语习惯。

5 结语

互联网诊疗有助于增加患者就医机会、提高健康服务效率、促进卫生服务均等和降低医疗成本,是未来医疗服务的新业态。厘清互联网诊疗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有助于加深研究人员对互联网诊疗的理解,进而为深入研究和规范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远程定义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成功的定义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