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岩画

2022-02-08 04:38刘思文
宁夏画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岩画宁夏

刘思文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里的石即“岩画”。

岩画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上描绘或凿磨刻制的图画,它忠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蕴含着古代先民的文化和艺术创造力,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史和演进史,是“石刻史书”远古时代的呼唤。

我国是岩画大国,宁夏岩画是我国北方地区岩画的典型代表。

┃ “生”于何时?创作者是谁?

早在3万多年前,就已经有远古人类在宁夏这片土地繁衍生息了。在这之后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有族群在此或定居或流转,留下了不同历史时期底蕴丰厚的各类遗迹,岩画正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岩画,尤其是岩刻画,“年代”与“族属”问题通常难以得出准确结论。通览我国北方的岩画,时代跨度漫长、文化类型复杂、艺术特征多样,又缺少准确的年代测定及文献记录,因此很难对创作年代及创作者的身份进行分辨。仅能从岩画图像所反映出的少量信息,以及文献记载古代族群的活动地域、生活习俗等信息寻找蛛丝马迹。

自宁夏岩画发现以来,关于其年代的探究就从未停止。经过40多年采用不同方法和科技测年手段的不断尝试,学者们普遍认为宁夏岩画大多数处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夏商至秦汉时期,是宁夏岩画的兴盛与繁荣时期,隋唐、魏晋之后岩画开始日趋式微,最晚可至宋元、西夏时期。但关于宁夏岩画年代的上限,仍然存在若干不同的观点,目前还尚未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宁夏境内的岩画,不乏史前时期原始人类的作品,可能起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更早;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其兴起于距今1万年以后的新石器时代,并提出岩画上限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不同阶段的观点。

宁夏岩画中有很多大型狩猎、放牧场景,以及大量的羊群、马匹图像,反映出这两类动物在创作者的生活中尤为重要,充分说明岩画创作者的生业模式与畜牧业文化息息相关。一些独具特色的动物图像与已知的匈奴人遗物上的图案一致。同时也发现一些岩画图像旁有西夏文题刻,以及带有佛教色彩的塔、莲花图案。因此,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前提下,我们只能说这些岩画是不同历史时期活跃在该地区的不同族群的作品。

据文献和相关研究所述,历史时期宁夏境内的族群的兴衰罔替复杂而又多样,先秦时期猃狁、羌戎、匈奴均在贺兰山附近活动;魏晋时期则先后有鲜卑、柔然、突厥在此驻牧;至晚唐,又逐渐变成吐蕃、回鹘、党项人杂居之地;公元1083年,党项人在此地建西夏国;元灭西夏之后,蒙古各部族在此地繁衍生息,至明清仍以蒙古族居多。他们在这些见证岁月流逝的岩石上,留下了一幅幅质朴却生动的画卷,是他们文化、信仰、艺术的珍贵缩影。

┃ 除了“石刻史书”,它还是什么?

这些留在坚硬岩石上的刻痕,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绝不是简单随意之作,而是制作者日复一日的心血结晶,凝结了他们的情感与信仰,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世界的认知。这些岩画的功能,可从岩画的内容和题材方面一窥究竟。

宁夏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是动物。在这些画面中,有的仅由单独一只动物构成,有的由几只甚至几十只动物构成。有些动物的表现形式很写实,仿佛是古代先民在记录日常所见到的场景;而有些动物的表现形式则并不普通,例如躯干以网格状、螺旋纹、圆点等图案进行装饰,并非正常状态下的动物形象,而是融入了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图案除了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外,可能与崇拜、敬畏、祈求等思想的表达有很大关系。

展现各类人物活动场景的岩画,也是宁夏岩画中的重要题材,这些岩画又有何种含义呢?与动物题材岩画类似,这些展现狩猎、放牧、争战、交媾、舞蹈等活动的岩画,恐怕也不僅仅是古代先民对族群活动的单纯记载,而同样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以交媾为例,这种题材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岩画中尤为常见,表达出创作者的“生殖崇拜”思想,期望族群生生不息、繁荣发展。舞蹈题材更是寓意深远,通常与“萨满”等原始崇拜活动相关,而舞蹈本身,则成为一种用来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宁夏岩画中的人面像题材,更是体现了创作者复杂且诡谲的意图表达。纵览世界各地原始宗教的特征,我们从中能够发现很多普遍性的信仰习惯,如对人体骨骼的崇拜——尤其是头骨;对面具的崇拜和使用;对太阳的崇拜;对双目的崇拜;对各类图腾符号的崇拜等,这些均是“万物有灵”思想的具体呈现。而不同类型的人面像岩画,正是古代先民复杂的多神崇拜信仰体系的融合与微缩。

学者们通过综合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多种角度的分析,对岩画的功能有以下解释:一是作为“石刻史书”,用来记事与传播知识,他们把自身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以图画、符号的方式在岩石上再现,与文字具有同样的记录作用,也是向其他人或后代宣扬、传播自身观念和知识的途径;二是具有宗教性功能,用来祭祀与崇拜,宁夏岩画中有多种关于原始信仰的内容,如动物崇拜、生殖崇拜、宗教崇拜、图腾崇拜等等,这些观念甚至在当今社会一些民俗文化中仍然流传,这种将崇拜对象的形象“画”在岩石上“进行膜拜”的现象,具有祭祀、祈祷等宗教仪式的意义;三是宣泄情绪,岩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无论以哪种形式“作画”,创作岩画的过程就是作者的情感抒发,正所谓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创作者在自身生活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由灵感触发的艺术表达过程,带有很强的主观审美创造,因此更多地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宣泄和创作欲望。

┃ 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宁夏岩画是古代先民杰出创造力的结晶。如果你前往实地近距离观赏与感受岩画,就会发现岩画所处自然环境及地貌复杂多样,既有险峻的悬崖峭壁,也有连绵不绝的荒漠戈壁,对于社会发展水平极其落后的古代先民,在这样的条件下用简陋的工具在坚硬的岩石上创作岩画,需要付出今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充分反映出岩画创作者非凡的创造力、坚韧的毅力以及创作岩画的坚定信念。

宁夏岩画是重要的实物图像史料。古代先民用遍布山野的“石刻画卷”,将他们在历史时期的生活形态、民俗信仰、宗教意识、艺术审美等一系列信息记录下来,历经千年传承,这些或清晰可辨或斑驳漫漶的刻痕,可弥补该地区文物、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为研究宁夏地区早期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族群等问题提供了大量翔实、直观的材料。

寧夏岩画是原始艺术的序章。从世界范围来说,岩画是人类早期遗留下来最主要的原始艺术形式,是原始人类对于客体的建构活动的成果和结晶,是人类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起源。作为原始艺术向现代艺术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岩画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宁夏岩画中不乏艺术精品,技法古朴稚拙,构图匠心独运,点、线、面元素的应用恰到好处,风格兼具写实、形象与夸张、抽象,表现形式简洁、大方却凝练、生动,至今仍然给艺术创作者提供宝贵的素材和灵感。宁夏本土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包含岩画元素的作品,内容包括绘画、舞蹈、工艺美术、杂技剧等。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更是将自己的工作室建于贺兰山下,近距离感受岩画,创作出一系列工艺美术作品。

宁夏岩画能反映该地区历史时期自然生态环境信息。对宁夏岩画的内容、题材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岩画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动物种群、古代先民的生业模式等信息,对探讨区域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生物种群变迁等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具有重要的文化、科学、历史价值。

宁夏岩画是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生动又翔实地将几千年来生活于此的不同族群的迁徙互动、文化交融现象记录下来。这些精彩纷呈的图像,为我们展现了历史时期的宁夏,作为牧业文明与农耕文明过渡地带,在贺兰山与黄河的护卫和滋润孕育的岩画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 更好地保护,更好地利用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绝大多数岩画是暴露于野外的,长期经受风霜雨雪的“洗礼”,遭受地质灾害的威胁,以及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一些岩画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甚至消失,令人惋惜。为了改善岩画的保存现状,自治区政府多年以来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早在2002年,为了助力贺兰口岩画申遗,专门成立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岩画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保护管理贺兰山岩画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自治区各级文物保护相关机构加大了对岩画遗迹的重视程度,部分市县相继出台相关的保护规划,重要岩画点基础性保护设施不断完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日常巡视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岩画遗迹安全形势总体保持平稳。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技术手段在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被广泛应用,收效良好的同时,在宣传中华文化价值、树立群众文化自信等方面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岩画保护中也有所实践,如广西花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和桌子山岩画等,都已积累了用数字化技术对岩画资料进行高精度采集和储存的经验基础,宁夏贺兰山岩画的相关工作也已经开展起来,宁夏岩画研究中心、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等机构均对自治区内重要岩画点进行过数字化采集。尤其是2020年,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与相关机构开展的“贺兰山岩画区域测绘与本体数字化留存项目”,在精细化留存贺兰口岩画点岩画资料的同时,还完成了多元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三维展示系统的研发,对岩画数字信息的储存、管理、研究、应用、交流等方面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随时掌握岩画的空间信息,直观了解岩画现状,包括损坏情况、分布状态、丢失的岩画信息等。今后,宁夏境内其他重要岩画点的数字化工程也将有序展开,在岩画资料数字化留存的基础上,岩画大数据库、岩画数字博物馆等项目的建设指日可待。

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宁夏贺兰山岩画景区于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经过20年的不断完善和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已然成为宁夏文旅对外宣传的“旅游名片”。近些年来,景区内又增设了中国唯一的岩画专题博物馆——银川世界岩画馆,以及展现了原始艺术与现代美学交融碰撞的韩美林艺术馆,更是为宁夏岩画的展示和利用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推广作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积极助推宁夏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故宫、敦煌等文博类系列文创产品的“走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关注历史、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树立群众文化自信有极大的帮助。宁夏岩画的相关文创产品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2019年,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由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传统工艺+岩画”研修班,在探索传统手工艺与岩画文创未来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培训的展示活动中,参展的作品包括剪纸、刺绣、泥塑、贺兰砚雕刻等多种宁夏特色传统工艺门类,也包括融合宁夏岩画元素创作的旅游纪念品、日用品等,产品样式和品类更加丰富,创意也更加新颖和巧妙,是一次重要且有意义的尝试,也是激活传统文化创作力的一次生动实践。如今,有更多设计巧妙、工艺精良、用途广泛的岩画类文创产品面市,相信岩画的丰厚文化底蕴会在未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岩画为宁夏这片丰饶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艺术气息和多彩的文化内涵,这些或写实或抽象、或朴拙或精致的刻痕,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沉默静待,任君解读,也正所谓“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本文专业指导:李彤,中国岩画学会常务理事、原宁夏岩画研究中心主任、文博研究员、《岩画研究》主编指导。图片主要由宁夏岩画研究中心提供,个别图片为宁夏画报社图片库资料图)

猜你喜欢
岩画宁夏
观岩画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宁夏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孜孜荣岩画
宁夏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