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元素

2022-02-09 03:02甘肃民乐县洪水镇民族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小学生

◇李 霞(甘肃:民乐县洪水镇民族小学)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所有学校都比较重视科学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可以从科学课程当中接受有关科学精神的教育,在语文课上,教师同样也可以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并且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科学、客观地看待生活,正确处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一、科学精神内涵及体现

(一)科学精神内涵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它可以结合小学科学、语文、数学等科目来培养。科学精神结合小学语文所传递的教学方式就是,要让小学生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发挥科学精神,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发挥个体创造力、主动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保障。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能为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提供有力帮助,判断所运用的知识是否正确,还能提高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突破一些难题。

(二)科学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如何判断小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精神,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对于世界有什么样的态度,学生是否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没有探寻事物本质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了这些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发现未知的世界,促使他们尽力思考,不断提升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第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小学生保持什么样的态度,那些具有科学精神的小学生会对问题多加思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还会冷静对待、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积极应对困难。这些,都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第三,具有科学创新意识的人,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个人的作用会影响团队,同时团队也会深深影响个人的发展。小学生在团队共同努力中,也体现了科学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少学生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许多小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他们从学习以及生活当中去挖掘这些知识,但是书籍上的知识大多数也只短暂地停留在他们的脑海之中。例如,在学生书本上出现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这则故事背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许多电视节目中也会播放科学纪录片,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收看,因此也就无法获得其中丰富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少,观察、记录、整理等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小学生使用得也少之又少。许多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事情,但是没有用心去感受、记录这些知识。做事情之前也没有合理有效规划,因此难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此外,许多学生虽然对于科学实验、科幻影片等一些科学类的活动感兴趣,但是对于书本中的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在课下阅读有关科普类书籍的学生很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精神。

(二)语文教师对科学精神认识不足

小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对于整个社会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进而为全面学习社会知识以及提高文化素养奠定了基础。在知识的熏陶之下,学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通过语文教材,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丰富的文学知识,还能学习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语文老师的讲授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科学探究意识,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学习与生活。然而,当下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仅注重学生的成绩,注重对于语文知识的讲解,没有融入科学精神方面的知识。有一些教师自身也缺乏自觉的科学精神,没有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引起重视,他们只关注了课本当中的知识,并没有为学生进行系统讲解。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学不需要讲授这部分内容,因而导致学生的科学精神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三)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应试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而在一些学校,教师仍在给学生灌输一切为了成绩的理念,让学生拼命学习、痛苦学习,音乐、体育、科学、美术等这些富有趣味性的学科课时,往往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挪用。还有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他们只是书本知识的传递者,忽视对学生感情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无法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主动性去理解,因此导致学习兴趣丧失、思维固化。应试教育体现了教学的弊端,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要求,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元素

(一)深度发掘教材中的科学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与学生年龄特点、思维特点相吻合的科学知识,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也引人深思。例如,经典的文章《小蝌蚪找妈妈》,就是用最普通的童话故事为学生传递了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整个发展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也了解到青蛙小时候是蝌蚪,而并非缩小版的青蛙。小蝌蚪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成长,从最初前腿的长出,到后腿的发展,最终变成成熟的青蛙。在另一篇文章《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为学生讲解了豌豆、蒲公英、苍耳等植物是如何散播自己的种子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资料,以此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主动了解其他植物是如何传播自己种子的,这种方式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此外,其他的文章,如《月球之谜》和《飞向蓝天的恐龙》等也为学生传递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能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培育自身的科学精神。

(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教师要想通过语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涵养,就应该通过实践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兴趣不高,但对于实践活动则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例如,《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详细地讲述了爬山虎是如何从墙角爬到墙上的,蟋蟀住宅的特点及蟋蟀是如何建筑巢穴的。在课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观察爬山虎和蟋蟀等动植物,详细地记录观察过程以及观察结果,然后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得到有关动植物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之处,最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也可以在生活当中利用这些科学方法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找出事物之间的关联,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成长。

(三)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提高科学精神,并运用科学方式进行思考,探究生活当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内容,教师应该抓住关键点,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索的状态。例如在《宇宙生命之谜》这一篇课文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在地球之外的太空当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还有哪些天体上存在着生命;存在生命的天体需要具备哪一些生存条件;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上课之前,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提前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

(四)利用阅读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在《小蝌蚪找妈妈》《蝙蝠和雷达》以及《月球之谜》等这些文章里,包含了大量科学知识。从天文地理到生物世界,从宇宙空间到动物仿生,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可以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详细讲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如何繁育后代的。蒲公英的种子像降落伞一样可以随风四处飘荡;苍耳的种子可以挂在动物皮毛上,动物将其带到四面八方传播;豌豆的种子在成熟之后炸裂,散落在地上进行繁殖。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例如《小彗星旅行记》《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嫦娥探月立体书》以及《空间简史》等,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科学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精神,其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自身的意识不足。语文教师没有深入地理解科学精神,也就无法将学生带入课堂,无法组织、引导其学习科学知识,将科学精神渗透到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教材的知识当中发掘科学精神,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科学精神纳入考核体系,从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兴趣等方面入手,对这些指标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从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层面看,科学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为提高学生科学精神而努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在科学课程的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内挖掘,并结合课外知识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也可以与学生一同进行科学实践活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小学生
蜗牛看牙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我是小学生
科学拔牙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