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面向东盟传播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2-02-09 11:19李庆林万卉英
文化与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药共同体卫生

李庆林,万卉英

2020年3月,习近平致电法国总理马克龙时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1]。2020年5月,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开幕式致辞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理念以及相关的行动倡议[2]。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是针对全球卫生治理困局的战略思考,是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新方案继续回答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

广西被誉为中国的“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同时拥有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资源。壮瑶医药是壮瑶族人民在长期与恶劣环境以及疾病、创伤等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的以壮瑶医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医药。壮瑶医药文化既荟萃着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智慧,是中国传统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结晶,在面向国际尤其是东盟各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3]的层面上,壮瑶医药文化的传播是我国外宣版图中关键而独特的维度。本文尝试从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视角入手,在促进民族医药卫生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广西壮瑶医药文化面向东盟传播的价值与路径。

一、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独特意义

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致辞中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意义作出表述:“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4]。东盟各国与我国山水相依、人文相亲,我国与东盟进行人文交流既是彰显睦邻友好、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应然之策,又是以东盟为先导不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中国声音的长远之计。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

中国与东盟的公共卫生合作由来已久。自2003年SARS疫情以来,双方的公共卫生合作不断深化,并在之后的禽流感疫情、甲型H1N1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卫生事件中逐渐完善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也慢慢从以“10+3”(东盟+中日韩)多边合作为主,转向更加独立和成熟的中国-东盟“10+1”卫生合作[5]。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包括澜湄合作框架下中国-东盟关于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的提出、中国与新加坡抗疫“快捷通道”的建立、中越双方边境的联防联控合作等[6]。中国和东盟的公共卫生合作尤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精诚合作充分凸显了“大道之行、天下一家”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如疫情鸿沟、冷战思维等)和日益严重的危机(如粮食危机等)的情况下,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正在为全球健康治理的转型与改革提供新方案和新选项。广西与东盟各国有着天然的地缘、文化优势,以壮瑶医药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传播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发展。

二、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古代传播史

广西自古以来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清稗类钞》就曾提到“粤西土产以药料为大宗”。广西的道地药材主要品类丰富、质量极高,包括三七、肉桂、石斛、葛根、珍珠、零陵香、穿山甲、桂圆、安息香、田七、山豆根、灵香草等,据统计,广西药用植物、动物、海洋资源多达5700余种[7]。广西境内民族众多,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8]。各民族在医药防治和医药民俗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成体系化的是壮族医药文化和瑶族医药文化。

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随着政治、经贸交流的活跃,中国古代先进的医药技术和文化思想不断传播到周边国家,包括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医药文化交流肇始于秦汉。据记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自合浦郡徐闻县(今两广交接一带),向西南经由南海、马六甲海峡、缅甸西部等地到达斯里兰卡和南印度东南海岸。正是经由这条通路,产自中国云南、两广地带的药材肉桂可从合浦港启航运至斯里兰卡并最终西传,而产自红海一带的乳香才会传入中国并成为南越王墓的陪葬品[9]。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中国医学及药物传入越南并逐步成为越南医学中的“北方派”。《后汉书》记载,当地守将马援回朝时随军带了一车交趾薏苡(一种药材)种子,后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10]。

三国时期,孙吴与林邑、扶南(今柬埔寨)、盘盘(今马来半岛北部)等国交往密切,各国所赠的沉香、檀香、犀角等各类香药种类繁多,而中国同样回赠了大量道地药材等。日本丹波康赖著于982年的《医心方》辑录了中国唐以前的众多医书,其中记载:南朝时期,苍吴(今广西苍梧)道士杜胜到林邑采药时曾用“温白丸”治疗下腹胀满,很有疗效[11]。

及至唐朝,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相关海外经贸活动已经蔚然成风。例如《旧唐书》曾记载:“安南溪洞, 悉藉岭北茶、药, 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 不得禁止往来”[12],这表明与安南(今越南)之间药物交易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五代蜀国人李珣曾著有《海药本草》一书,该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外来药物的专著总结了唐末五代时南方及海外药物的各种形状和功效,也侧面体现了五代及之前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互动[13]。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在医药交流方面,无论是交流国家的数量、输入香药的种类、交流的深入程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南诏野史》记载:“崇宁二年 (1103) 使高泰运奉表入宋, 求经籍, 得六十九卷, 药书六十二部。”[14]这表明,当时中国与东南亚的医药文化交流不仅局限于药物贸易,还包括技术和思想上的沟通。元代周达观所著的《真腊风土记》中记载,产自两广一代的香药(如檀香、银珠等)深受真腊人喜爱。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医药文化互动在朝贡体系的发展下进一步扩展,同时以郑和下西洋为先导的一批南部移民大量涌入东南亚各国,使得两地的医药文化交往更加频繁。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向东南亚带去了中国本土的肉桂、生姜、茯苓等中药材,同时带回东南亚各国以及非洲的珍贵药材(如丁香、芦荟等)共七十余种[15]。明清时期的移民促进了各国中医药的繁荣。据记载,1819—1829年,新加坡已有多家华人药店[16];暹罗(今泰国)民间最为通行的医术则包括中医、西医、暹医三种[17]。越南与广西山水相连,也是海外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两国在传统医学的思想、理论、技巧等发展方面有着大量的交流互鉴,明时期越南人潘学光所撰的《本草植物纂要》中就提及了很多壮族传统草药[18]。

在发展源流和对外传播历史上,尽管中医药(尤其是广西民族医药)的兴盛与外流更多是基于时代环境之下的自发行为,但是其中蕴含的仍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兼收并蓄的理念,这与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纲领逻辑不谋而合。壮瑶医药的发展源远流长,面向东盟的传播将更有助于其实现现代化创新发展和国际化的影响力扩散。

三、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面向东盟传播的独特价值

有学者指出,从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视野出发,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提出既是对中国卫生外交领域的新倡议,也是中国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新举措,还是中国完善世界卫生秩序和健康治理的新探索[19]。而在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巨大的经济资源、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20]。广西壮瑶医药在面向东盟传播中同样具有复合和多元的价值。

(一)卫生外交中的平等互助——作为卫生资源的壮瑶医药传播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世界各国公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也让卫生健康这一命题上升为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重大议题。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向东盟各国提供6亿剂新冠疫苗,并将在2022年为东盟各国再次无偿援助1.5亿新冠疫苗[21]。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积极有为的大国担当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在中国抗疫的过程中,传统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成效显著,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神奇。中国医疗团队筛选和研制出“三药三方”等方药,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筛选的四味壮药(青天葵、狗肝菜、火炭母、拳卷地钱)进行组方并制成茶剂,将葛花露、银花牛蒡茶两个茶剂应用于临床预防与治疗,都对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22]。在当下疫情常态化的环境中面向东盟推广壮瑶传统医药文化正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挑战的现实需要。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让东盟很多国家面临巨大的医疗卫生压力。从公共卫生状况来说,东盟各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差异巨大,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公共卫生能力远远落后于新加坡等国[23]。由于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地缘优势,很多壮瑶医学经验中的防疫、抗疫措施和方剂都能够有效作用于东盟国家的民众中。因此,从防疫角度看,壮瑶传统医药面向东盟的传播是适应健康环境的合理选择。

(二)话语体系的选择与构建——作为文化资源的壮瑶医药传播

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以壮瑶医药等具有特色和实用性的民族文化交流为切入点与东盟各国进行互动既有利于增强中国与东盟的理解、互信和共识,也有利于构建区域和平发展的“亚洲价值观”。同时,民族医药文化的东盟传播也能够以东盟为先导面向多国多地,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国担当、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从而侧面回击西方舆论对中国民族问题、中医药效力、中国疫情防控等的歪曲和抹黑。

在面向东盟的传播中,应当以与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构建丰富多元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模式,从而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现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多面形象。在这个层面上,广西壮瑶医药文化面向东盟的传播有其独特而积极的文化多元性意义。

(三)健康治理下的互利与减贫——作为经济资源的壮瑶医药传播

健康权是所有民众的普遍性权利。对于壮瑶医药文化面向东盟传播和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来说,其价值旨归不仅仅局限于健康卫生本身,还在于通过健康治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提升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据统计,目前东南亚国家仍有0.85到1.17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约占总人口的13%[24]。对于中国来说,巩固脱贫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施行也是当下的主要任务。因此,关切壮瑶医药东盟传播作为健康传播和健康治理实践下的经济指向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借力医药文化及其产业化路径的推广共享减贫经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东盟与中国在传统医学的思想、理论、技巧等方面有着大量的交流互鉴,这种共同的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基础构成了中国和东盟相似的用药习惯,也导致东盟各国对中医药的大量需求,这非常利于中国与东盟在医药产业贸易上的合作交流,以及以传统医药产业为中心辐射其他产业(如旅游、养老、文创、影视等)的发展,从而谋求一种产业与文化并行,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传播内生动力和现实需求的方式。

四、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向东盟传播的路径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而,对于壮瑶医药来说,由于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传播方式也不够先进等原因,其对外传播的状况并不乐观,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加以推进[25]。2020年,广西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壮瑶医药明确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并将采取多项新举措加快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与传播[26]。从壮瑶医药面向东盟传播来说,文化和政策充分互动加之广西的区位优势,将会让壮瑶医药的文化价值和传播效能充分释放。

(一)传统文化与抗疫叙事并行

壮瑶医药吸纳了很多传统医药理论与观念,崇尚医学与人文的深度相融,它是人与大自然、肉与灵统一的系统性医学体系,同时壮瑶医药融合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论[27]。因此,在对壮瑶传统医药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治疗为体、价值为用”的原则,在依托中医药技术开展义诊等活动、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疗效认同的同时,要大力宣传内外兼修、中庸和合、平等包容的传统医药伦理价值观,并深入探索中医药文化观念与传播对象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模式,从而提升当地民众对壮瑶传统医药文化以及中国医药文化的民心共情和认同深度。

此外,当下全球疫情的形势仍不稳定,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成为极为突出的问题。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向东盟各国捐赠中医药产品和疫苗、发布多种外文版的诊疗和中国抗疫经验、派遣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在地指导、举办抗疫人员线上交流会等方式贡献了中国版的“防疫指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做”和“所说”并不对等,媒体宣传滞后等原因使人民无法切实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抗疫援助。因此,在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的东盟传播中,要抓住“抗疫叙事”的契机,以多媒体、多平台、多主体讲好中国-东盟合力抗疫的故事,从而更好地建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联通

在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传播渠道和传播场域搭建是增强传播效果、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一环,而在智能化、媒介化、数字化技术不断普及且日新月异的当下,要想提升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就需要在技术支撑方面发力,构建线上线下全平台、全渠道的传播体系。

第一,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壮瑶医药东盟传播活动中,应聚焦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从2009年开始,中国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人民健康共同体。与会专家们表示,广西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应仅仅停留在线下的合作协议制定和文化技术展示,更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AI技术建立广西-东盟传统医药文献资源共享、广西-东盟科研智库互联、广西-东盟医药经贸数据互通等为主的跨地域网络图书馆联盟。

第二,在以媒体为主体的壮瑶医药东盟传播活动中,应注重多种媒体形式的复调发声。各媒体可与东盟各国的电视、电台、网络平台等达成合作,并借助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以文字报道、图像报道、纪录片等形式充分传播和宣传广西医药文化。同时还可以借助新型传播渠道大力建构壮瑶医药文化的周边文创产业,例如壮瑶医药相关图书出版和影视创作等传统媒体内容的网上营销、相关教学和治疗体验的3D影像平台搭建等。媒体还可构建壮瑶医药的文化标签,从而形成品牌化的传播势能。例如借助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渠道在自媒体上推广传播广西医药文化的网络红人等。这既可以促进壮瑶医药文化的有效传播,又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第三,在以民众为主体的壮瑶医药东盟传播活动中,应提升不同平台和场景的交流可能。一方面,可通过在线下举办广西-东盟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来为民众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以联合商业公司对绵延千年的靖西传统药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改造,以“逛药市、过端午、闻百草、强筋骨”的主题以及多元的活动吸引国内和东盟游客。另一方面,可通过在线上举办壮瑶医药官方和民间交流论坛、答疑网站等来提升壮瑶医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三)东盟经贸与乡村振兴互利

经济与文化的结合能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文化产业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文化产业开发的是民族文化资源,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大大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新的支撑”[28]。2021年,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在广西巴马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彬在论坛上表示,广西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长寿集群带,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广西和东盟可以就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度合作[29]。通过完善医养结合的思路并进行推广,可以打造出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产业链,比如针对广西区内和东盟多国中药材品种多样丰富的生态环境优势,双方可以在气候、土壤适宜的地区大力推广壮瑶药材的种植,并通过搭建中药材农业研究基地和教学基地等方式解决农民育种和栽种等问题,通过引进中草药加工生产技术解决提升产品附加值问题,通过在自媒体和电商平台上进行直播带货解决产品销路问题,从而助力东盟各国的扶贫减贫和广西区内的乡村振兴,促进广西和东盟各国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结语

面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双重主旨,广西应把握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以文化戍边的方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实现中国-东盟周边外交的持续深化。在壮瑶医药文化面向东盟的传播过程中,广西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壮瑶医药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将实际疗效与文化脉络共同展示的方式深挖传统医药领域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内蕴,增强文化吸引力,并将其与文化、经济、健康等多元领域相勾连,形成整合性的意义矩阵和传播效力。

猜你喜欢
医药共同体卫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卫生歌
讲卫生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