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的影响

2022-02-10 11:59杨钰高亚芳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期
关键词:霍华德城市化城乡

杨钰,高亚芳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言

在过去十年中,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基于那逐渐远行的一抹乡愁,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再是千村一面的简单复制、一哄而上的无序竞争、重建轻管的无序发展,而是乡愁、生态环保、精准扶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用城市的高效、便捷、经济发达等弥补乡村的落后、闭塞;用乡村的纯净、安谧弥补城市的喧嚣。

2 田园城市理论内涵

2.1 田园城市理论形成的背景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因工业革命而加快。这一时期,蒸汽机动力的运用使大量劳动力集中于工业中心,并且使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进而引起了“城市发展”问题[1]。不可否认,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而对城市本身而言,也带来了致命危害。19世纪以前,农业文明背景下的城市生活、生产等活动与城市的规模是平衡的,而工业革命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状态,随着工厂的入驻,破坏生态的同时吸引了大量人口,使城市结构失衡。城市在肆意扩张,受到破坏的城市结构难以修复,居住区出现“贫民窟”现象,城市环境在恶化。此时,人们渴望清新的空气、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城市景观……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建筑质量、优化城市布局、抑制城市规模、对城市进行有序规划日益重要。

2.2 田园城市理论的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需求,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2]。

2.3 田园城市理论的内容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主要是针对当时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提出的,它们面对居住拥挤、交通不便、环境卫生恶劣的窘境,提出一个兼有乡村、城市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的构成:人口规模限制在3.2万人以内,超过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外一座新城;用地规模为2428hm2(6000ac),其中城市用地占1/6,四周由农业用地围绕,其目的是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土地,以及限制城市用地大小,并使农产品就近销售(见图1)[3]。城区平面整体呈圆形状,中央是一个公园,核心部位是独立的公共建筑,城市直径外的1/3处有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以此作为城市公园,居住用地布置在林荫大道的两侧,并在其中布置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城区的最外围由仓库、工厂、市场组成;城市道路由中央向外辐射的六条主干道构成(见图2)[4]。这些新建的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可容纳58000人),城市整体呈现圈状,由快速交通连接。

图2 田园城市示意图

因此,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归结为三点。

①降低城市的人口密度,将农村和城市结合为一个有机体,使正在城市化的人口返回农村。

②建设新城,当田园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需另辟新城,目的是为了吸引之前城市过剩的人口,这就需要新城具备之前城市所没有的优点,用新“引力”克服旧“引力”,使新城“活起来”。

③改革土地制度,城市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土地收益归城市整体所有,用于兴建基础设施等。可以说地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要素,这种公正的土地制度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城市发展[3]。

3 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借鉴

我国的城乡已从二元格局转变为城乡统筹、协调、一体、融合的格局,如今的中国乡村处在人口老龄——弱、土地废置——空、产业停滞——虚的衰落困境。而霍华德在他的理论中主张将城乡结合为一个有机体,使他们产生互动,以缓解城市病及乡村衰落的境遇。首先,推进乡村地域城市化;为了制止大城市无线蔓延,需把集中的人口有效疏散,在一定距离范围内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用地另建新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达成城乡之间的平衡。其次,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过度的城市化会导致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恶劣、资源短缺、生活压力增大等问题,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需要良好的城市化发展,这与田园城市理论所倡导的完美契合,城与乡的完美嫁接有利于缓解过度的城市化,实现城与乡的协调发展。最后,完善城乡空间格局。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中,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地区都有统一规划。目前,我国耕地侵占、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乡村用地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规划。为此,我们应该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及土地利用,集中农村宅基地,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农业规模化[5]。

4 田园城市理论对乡村发展的启示

城市化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人们也开始找寻乡愁、记忆。享受过现代化的便利,炊烟袅袅、鸡鸣蝉叫也不失为一道风景。基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加深城乡之间的联系,传统的手工艺、非物质之文化遗产、乡村乡俗等产业的振兴可以吸引投资、吸引人口,缓解乡村空心化的局面。土地资源是乡村的重要资源,整理耕地、集中宅基地、基础设施的重组布局等,使乡村规划有序合理,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乡村整体收入。城市为乡村提供市场,并且带动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乡村为城市提供支撑,并使城市避免出现无节制蔓延的现象。乡村振兴并不是阻碍城市的进步,使其停滞等待乡村发展,而是实现一种内在的平衡状态,即城市功能、乡村结构的内部平衡。另外,田园城市理论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没有城市的拥挤,没有乡村的低效。总之是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城与村之间的和谐。

4.1 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生态、文化遗产为资源,以吸引城市游客为主要客源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以农民为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噪音污染、环境恶劣等困扰着当前城市居民的生活。人们开始渴望回归到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乡村旅游作为一项能够将城市居民暂时带离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城市近郊,作为城市后花园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很突出。这与田园城市的理论不谋而合。乡村的原生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最原始的追求,这也是其发展旅游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的模式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乡村旅游可以采用自然风光模式、休闲农家乐模式、农村农业游模式、特色资源模式等,对乡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4.2 合理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耕地大幅减少并趋于破碎分散,人多地少,不利于规模经营,导致乡村空间受限。工业污染逐步由城市转向乡村,使乡村生态空间不断恶化;乡村生活空间伴随着乡村人口的流失,宅基地被大量闲置,导致“空心村”出现,乡村人居环境逐渐恶劣。由此可见,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解决乡村生产空间减少、生活空间压迫和生态空间破坏等乡村空间问题的关键,田园城市理论对城乡用地布局做出了阐释,指导城与乡的和谐共存。另外,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向乡村,乡村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被重视,趋向良性发展,终将成为“田园城市”。

4.3 加快队伍建设

“田园城市”理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的发展依托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人口是乡村地区的发展主体,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乡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因此,乡村要振兴,就要吸引人口。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关乎农村土地谁来耕种、农业农村现代化谁来承载的大问题,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与重要抓手。提升农民职业素养,增强健康种植的思想,加强农民的归属感。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推广技术化种植,提高种植效率。增强农民经营能力,通过素质教育,发展“善经营”的农民队伍,形成种、收、售的“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良性循环。

4.4 创新发展理念

停滞不前的城市化不利于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过快的城市化则会加剧城市人口膨胀、乡村人口缺失的局面,会导致社会失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所倡导的是城乡有机衔接,因此,既要高质量地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科技的发展,进而反哺乡村,为其提供便利先进的技术;也要重视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让乡村不再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成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田园乡村,形成城乡平等生存、统筹发展、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5 结语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虽然有理想化的一面,但是对今天的城市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城市规模的设定、人口的控制、城市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备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的乡村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它将注意力转向乡村,推动了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使二者之间具有“磁力”,形成城乡协同发展的局面,对城乡一体化具有借鉴意义。城乡一体化的特点是城与乡有机衔接,现代化与原生态的衔接,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衔接,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为基础的空间衔接,城与乡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相互带动。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映射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其中,以城带村、以村促城的思想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霍华德城市化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保持微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布莱丝·霍华德:表演是我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