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小说《多蒂》中的黑人文化之根

2022-02-10 12:08周煜超卢敏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名作欣赏 2022年36期
关键词:雷先生阿尔及利亚比尔

⊙周煜超 卢敏[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 )的《多蒂》(Dottie,1990)是他唯一一部以女主角名字命名的小说。西蒙·刘易斯(Simon Lewis)指出,以主角名为小说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而《多蒂》却用貌似传统的方式对“英国性”的意识形态提出批评。因为多蒂的肤色,她在自己合法出生的国家——英国,一直被认为是“外国人”,不具备“英国性”①。多蒂血液中的黑人文化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在英国文化的历史惯性中被有意地抹杀、回避、无视,以此彰显英国种族文化的“纯洁性”②,但是这种“纯洁性”经不起历史的审视和追问。古尔纳通过多蒂的黑人文化之根揭示了黑人在英国历史上无法抹去的贡献和种族矛盾造成的个人、家庭悲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多蒂的问题家庭

多蒂出生于英国的黑人家庭,自幼生活充满艰难。多蒂与自己的妹妹索菲(Sophie)、弟弟哈德森(Hudson)分别来自三个父亲,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父亲究竟是谁。他们都是在母亲年轻卖身时出生的孩子。三人中只有哈德森的父亲被提及,他是“二战”期间驻英国的美国陆军(GI)中的一个黑人士兵,和多蒂的母亲生活过两个月,哈德森因此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同时对自己的两个姐姐感到厌恶,称她们是“野崽子”。母亲卧病在床,多蒂便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母亲病死后,哈德森被多佛(Dover)的一个体面家庭收养,索菲被接受于萨塞克斯(Sussex)的一所特殊女子学校。多蒂年近18岁,且在工厂做工,就独立生活了。多蒂为了弟妹重聚而拼命工作挣钱,但他们重聚后的生活却不能如愿。哈德森不满姐姐提供的生活条件,成了街头混混,被贩毒分子利用,吸毒、贩毒、为同性恋者提供性服务,抢劫入狱,出狱后设法到了纽约,却淹死在哈德森河。而索菲沉浸在和男友的情欲中,过早怀孕生子,又身染重疾。赚钱糊口、料理家务的重任又压在了多蒂的肩上。为了找到一个条件好一些的住处,给索菲腹中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多蒂继续在工厂努力工作着。

多蒂母亲的真名是比尔吉苏(Bilkisu),是靠出卖肉体为生的妓女,而她又不像职业妓女那样控制生育。她不停地生孩子,然后又靠出卖肉体来养活自己和孩子,染上性病后既羞于治疗,也无钱治疗,30多岁时在痛苦中死去。多蒂的母亲曾有体面的家庭,美丽聪明,也是父母心中的宝,但是她17岁时和白人男孩发生了性关系,遭到父母反对,为了逃避父亲包办的婚姻逃离了在卡迪夫(Cardiff)的家庭,从此走上不归路。逃离卡迪夫后,她自称莎伦·贝尔福(Sharon Balfour),莎伦是她朋友的名字,贝尔福是英国的外交大臣。1917年,贝尔福(A.J.Balfour,1848—1930)宣布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比尔吉苏的父亲在报纸上看到贝尔福的名字就痛骂他,而比尔吉苏为表示对父亲的反抗和蔑视,就抛弃了父亲的名字,用了他痛恨的人的名字。鲁迅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认为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③离家出走的比尔吉苏就走上了堕落之路。

逃到利兹(Leeds)的比尔吉苏靠她的身体吃饭。她生了两个孩子,体型逐渐跟着发胖。此时她遇到了比她小几个月的铁路电工贾米尔(Jamil)。与贾米尔在一起的日子是比尔吉苏生命中最幸福安定的日子,但好景不长,贾米尔家人为了拆散他们,派人来殴打比尔吉苏,还威胁要打她的两个孩子,她只好带着两个孩子乘火车逃离利兹。火车到卡莱尔(Carlisle)时,比尔吉苏被发现没有车票,被赶下火车。卡莱尔有很多美国陆军士兵,他们都把比尔吉苏当作妓女,哈德森的父亲和比尔吉苏保持了两个月的稳定关系,然后就随部队离开了。哈德森只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在英国留下的一百多万个私生子中的一个。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的解密档案显示,英国1939年到1945年之间,出生的婴儿中三分之一都是美国士兵的私生子。④

黑人士兵把她(比尔吉苏)当作妓女,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她讨价还价,大声争执。这种接客生意做着倒是轻便。战争解开每个人身上的束缚,士兵们每天就像是在度假或是来郊游的一样。他们狂欢着,唱着他们知道的最粗俗的歌。哈德森的父亲就是这群黑白肤色混杂的美国士兵中的其中一个。她曾说过,他们身上的钱都是一个味。而她却渐渐喜欢上了他,因为他是她的常客。他说他曾住在哈德森河的岸边,每天在岸边玩耍嬉戏。这些话让她给自己的孩子也取名哈德森。在那些士兵离开了好一段时间后,她管他也叫哈德森,最后她索性装作自己已经忘记了他的真名。⑤

《多蒂》中写到,从1942年到“二战”结束,美国黑人军队持续被调遣到英国。早期派遣的部队在英国的小镇引起了巨大的混乱,英国人害怕那些黑人士兵会玷污他们洁白无瑕的姑娘们,全国各大报纸读者来信专栏都表达了对这些事情的担忧。为此,英国高层以及国防大臣提出指导方针,要求军队,尤其是英国军队的女性分支(ATS),避免与黑人士兵建立友谊,并禁止媒体报道任何相关新闻。此外,餐厅、酒吧等地也不允许黑人士兵涉足。但是美国士兵和英国女性的性交易不断,性病也由此泛滥,比尔吉苏的性病应该是此时感染的,她在疾病晚期痛苦不堪,常常大骂哈德森。哈德森不知缘由,只是躲避和痛恨母亲。从比尔吉苏离家出走开始,便注定了多蒂的家庭会受到种种社会问题的摧残。而多蒂外祖父传下来的黑人文化也就此难以延续。

二、多蒂外祖父的光荣历史

比尔吉苏在生命晚期表达了自己对逃离家庭和背叛父亲的深深懊悔,但是她已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话语支离破碎,多蒂只是出于义务在她身边听着,对这些话语不甚理解也没有用心去揣摩。在准备搬家收拾东西时,她发现母亲留下的一些照片和文件。一张照片上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一个大概12岁的女孩站在花园里,背对房子,房门开着,门的阴影里有一个男人的身影,照片背面与人像对应的位置写着“哈瓦(Hawa)比尔吉苏1933”。多蒂确定这是妈妈和外婆的合影,但无法确定那个男人是否是她的外公。这张照片勾起她对母亲的回忆,懊悔自己当时没有认真听母亲讲祖辈的故事,多蒂感到了深深的痛苦。

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知道,多蒂的外公名叫帖木儿·可汗(Taimur Khan),是个帕坦人(Pathan),即居住在印度西北国境的阿富汗人。年老的父亲死后,年幼的可汗成了同父异母哥哥的奴隶,给他在山上放羊,他母亲被迫改嫁。可汗逃离了哥哥的控制,四处流浪,被一个酋长收留。他在酋长家中住了几年,除了给酋长放羊,别的事情也都能干,随着年龄增长,酋长还准备为他娶妻。出于对流浪生活的留恋,可汗几年后又开始向南流浪,从印度西北部地区的旁遮普(Punjab)到巴基斯坦的信德(Sind),最终经过阿拉伯湾到了马哈拉(Mahara)。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位于巴士拉附近阿拉伯河上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艇阿金特号(Argent)上当水手。英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交战时,中了土耳其舰队设的木马计,伤亡惨重,而可汗表现得有勇有谋,受到舰长的青睐,被赐予英国人身份,并答应将送他到英国。

1919年4月,可汗抵达英国伦敦,和一个马来人一起乘坐火车到了卡迪夫。马来人告诉他,卡迪夫有很多黑人和棕色人,他们在此已经居住几代人了,很多人是索马里人,热情好客。在卡迪夫,可汗在码头找到了工作,在索马里租到了房子,虽然比较拥挤,也常遭到别人的嘲笑,还受白人排斥,但这些对勤奋宽容的可汗来说并无大碍。

英国人对黑人和外国人的歧视和恶意最后发展成暴乱,可汗在这场暴乱中为逃避追打而跳到河里逃生,最后警察出场,逮捕了双方,才平息了暴乱。很多白人被捕并被指控谋杀罪,很多被捕的外国人被遣送回国,而可汗有一位律师替他说话,留在了卡迪夫:

帖木儿·可汗被拿着棍子的人群追杀着、辱骂着,就这样追了好几条街。他向码头跑去,一头栽进了水里。几百号人站在岸边,间或甚至有几千号人。可汗在水中,看着他们的身影随着黯淡的血潮起伏。他们挥舞着拳头,朝他扔石块。他知道自己正处于极其危险的窘境,因为他的水性很差,难以躲开那些扔向他的石头。他已经尽他所能地游了够远了。恐惧笼罩着他,他一边向后方的人群大声喊叫,一边拍打着水面,但这种行为只能让他更加显眼。几码之外,有一个索马里人,一定是早就跳进水里了。他愤怒地呵斥可汗冷静下来,不然他们两个都要死在这里。岸上那群人也发现了他,便开始往他们两人中间发起攻击。

英国人对黑人的无差别攻击、嗤之以鼻的态度以及自己的死里逃生最终击穿了可汗宽容的底线。他对白人的反感情绪到达极致,黑人与白人就此势不两立。

暴乱前可汗遇到了美丽的哈瓦,一个黎巴嫩商店店主的女儿,她的出现使他彻底放弃了去美国或阿根廷的计划。他与哈瓦结婚后,流浪生活也就此画上了句号。比尔吉苏出生后,父亲视她为掌上明珠,但是漂亮的比尔吉苏进入青春期后招引白人男孩,让父亲很生气,他一次次地给比尔吉苏灌输着自己对他们的反感:“这些人的父母可能就是当年差点杀了我的那群人。”父女的关系由此恶化。父女的冲突有深层的文化原因,可汗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观,而他的女儿向往白人的生活和爱情,事实证明比尔吉苏错了。可汗是黑人移民中自强不息、勤劳智慧勇敢的代表,他在英国夹缝中生存,不断学习,汲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点,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但是在当时“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该相遇”的大环境中,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家庭冲突的方式发生,并造成了永久的悲剧和无法弥合的创伤。

三、穆雷先生的阿尔及利亚往事

多蒂无法像读者一样清楚地了解她外公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但是古尔纳以黑人记者迈克尔了解外公故事的方式,讲述一个“平行的父女冲突的故事”⑥,这个故事是比尔吉苏故事的升级版,通过这个故事,多蒂对人生的看法上升到哲学家的高度,这是多蒂能成为作品名称的重要原因。多蒂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每次都遇到一位气度非凡的黑人老先生穆雷(Murray)医生。他们每次都只是打照面,关于穆雷先生的现在和过去,多蒂并不了解。

多蒂向自己在居委会的朋友布兰达(Brenda)提到了这位黑人老先生,这使布兰达想到了自己先前的全科医生(GP)。他也是个黑人,住在克拉珀姆公地(Clapham Common)的豪宅里,他的私人诊所开设在温布尔顿(Wimbledon)。对于那位黑人医生的事业成就,布兰达感到非常惊讶。她自己对黑人并无偏见,但是在那个英国对黑人的歧视如此强烈的年代,一位黑人医生在自己的私人诊所里竟能够接待如此多的病人,实在是令人惊讶。在之后一位退休的老师口中我们得知,这位黑人医生就是穆雷先生。穆雷先生的女儿当时就在她工作的学校读小学。这位女儿性格内向,给人一种神秘感,但是举手投足间又颇有礼仪。她从小就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分,尤其在吹长笛上更加天赋异禀。每次她参加学校的音乐会,穆雷先生都会前来欣赏。

穆雷先生在50多岁时要娶一个比自己女儿还小6个月的护士,上大学的女儿愤然离家,选择到离家最远的卡莱尔做了学校老师。她凭自己的能力找到体面的工作,嫁给了追求自己的白人银行职员,并让白人家庭接受了她,婚后也一直都没有放弃工作,是一位成功女性的代表人物。虽然这些日子里她对父亲一直念念不忘,但就是不肯与他和好。

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外孙迈克尔来拜访多蒂,他继承了外公的豪宅,希望了解他从未谋面的外公。见到多蒂的迈克尔向多蒂讲述了自己的母亲与外公之间的故事。迈克尔找到多蒂后,发现高个苗条的多蒂和他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很像,这也解开了穆雷先生对多蒂友善的原因。多蒂和迈克尔通过倾听彼此的故事,渐渐勾勒出与他们相关的大世界图景和历史,穆雷先生的阿尔及利亚背景,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运动、革命和政变,等等。

关于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小说只通过报纸上的一条标题有所暗指。这条标题给了穆雷先生和多蒂眼神互动的机会,这也是他们之间唯一向对方表达不可言传,只能会意的情感互动。穆雷先生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的标题:《军队失去对阿尔及利亚的控制》(Army Loses Control in Algeria)。要理解这个新闻标题,就必须了解阿尔及利亚殖民史及其1954年的独立战争。法国殖民军从1830年开始用武力使阿尔及利亚变为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尔及利亚人参加了战争。戴高乐(de Gaulle)当时向阿尔及利亚许诺:将在战后给予阿尔及利亚人民自由和自决权。但“二战”过后,法国殖民军却拒绝给阿尔及利亚应有的自决权,还在1945年8月对和平示威的阿尔及利亚群众进行屠杀,4.5万阿尔及利亚人惨遭杀害。阿尔及利亚人民就此开始计划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获得民族独立,1954年11月在阿尔及利亚奥雷斯山区(Aures Mountains)发动了武装起义。这场独立战争持续到了1961年,又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谈判,最终在1962年7月1日《埃维昂协议》的签署后,阿尔及利亚正式获得了民族自由。

穆雷先生看到这则报道后激动地向多蒂分享。多蒂先前并不知道关于阿尔及利亚的任何东西,但在穆雷先生提起后,她关注到了报纸以及百科全书上关于阿尔及利亚的信息,并对黑人民族通过自己的斗争取得自由的精神有了了解。

那个老人一直坐在老地方,摸着胡须,聚精会神地看着报纸。他的视线经常会转向她(多蒂),而她现在才发觉。每次当她看到他,他都会习惯性地站起来向她问好。有一天,他举起手中的报纸并指了指头条,上面写着:军队失去对阿尔及利亚的控制。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他又指了指那条新闻,嘴角不禁上扬,欣慰地摇了摇头。她答应着点了点头,装作自己知道他的意思,并在心中许诺当老人不在的时候一定要去百科全书上查一下这个地方。

多蒂在百科全书查阅了阿尔及利亚的信息后,每天都会在报纸上关注到有关的新闻,也意识到了这场抵抗法军的战争对其他渴望自由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激励,黑人文化的意识由此觉醒。穆雷先生当时喜悦的表情也在她的记忆里更加深刻。

穆雷先生和他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与可汗和比尔吉苏之间的冲突有着许多的相似性。穆雷先生作为一名黑人,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与自豪感,在当时充满歧视和排挤的英国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白人的认可,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可汗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在英国努力学习工作,最后在英国有了美满的家庭。两位父亲生在异乡,不忘自己流淌着黑人的血液,积极进取、成功伫立在异乡土地上。而两位女儿的下场却截然不同:凭借自己的天分努力奋斗的迈克尔的母亲最终有了完满的事业和家庭,真正做到了立足;而多蒂的母亲抛弃了自己的黑人文化,自甘堕落,最后只得含恨而终。

四、结语

《多蒂》的故事是黑人文化的故事,它将黑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生存故事串联起来。古尔纳通过多蒂的故事来说明:黑人文化之根只能等待黑人自己发掘,黑人的故事只能由黑人自己讲述,生在殖民国家的夹缝中,仍然要铭记自己血液中流淌的黑人文化。多蒂家中三代人的故事体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多蒂20多年来的生活受到了社会问题的压迫、束缚。多蒂不同于她的母亲和弟弟妹妹,她在这种窘境之下选择迎难而上,她的体内蕴含着黑人文化的传统——淳朴、简单、善良。她勤劳、勇敢、有责任心,这样的生活态度不断引导着她,让她逐渐接触到自己的黑人文化,迈向更美好的生活。多蒂之名在古尔纳笔下升华,成为消除黑人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

① Simon Lewis,Postmodern Materialism in Abdulrazak Gurnah’s Dottie:Intertextuality as Ideological Critique of Englishness,English Studies in AfricaNo.1,2013,p39-50.

② 张建萍:《当代英国黑人文化的研究变迁》,《世界民族》2015年第4期,第96页。

③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第10期,第178—187页。

④ 高峰:《百万美军英国寻欢 性闹剧差点毁了诺曼底登陆》,《海事大观》2006年第4期,第94—95页。

⑤ Abdulrazak Gurnah,Dottie,Electronic Edition,London:Bloomsbury,2016,p25-26.(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 卢敏、周煜超:《古尔纳〈多蒂〉:“中国公主布杜尔”的文化深意》,中国作家网,2021-11-12[2022-04-17],见网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112/c404092-32280522.html.

猜你喜欢
雷先生阿尔及利亚比尔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小屁孩日记
沉痛哀悼周雷先生
阿尔及利亚Sidi Aich隧道通风设计
阿尔及利亚贝贾亚高速公路Sidi Aich隧道照明设计浅析
阿尔及利亚宣布销毁全部杀伤性地雷
网购二手车被坑怎么办
受气包小分队·卡尔大王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