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11 08:39翁线珍崔丽敏邵秀英
南方农机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平市晋城市村落

翁线珍 , 崔丽敏 , 邵秀英

(1.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山西 晋中 030600)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是我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微观缩影,是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见证。传统村落既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生活着的社区村落。作为聚落型遗产地,传统村落承载着遗产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任务;作为村落社区,传统村落又需要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实现“业强、村美、民富”的乡村发展目标。因此,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深耕细作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特殊的乡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着自然消亡、“空心化”、“老龄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重重困境[2],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国内学者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聚焦在地理学、旅游学、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学科交叉属性明显。研究方法将传统定性描述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挖掘[2]、村落保护和发展[3]、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4]、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影响[5]、村落空间形态与演变[6]、传统村落潜力评价[7]、传统村落人居环境[8]等方面,研究视角渐趋多元。研究尺度上,覆盖全国[9]、区域[10]、流域[11]、省域[12]等宏观尺度,对市域[13]等中小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范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2020年6月,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评选结果,山西省晋城市位列其中。晋城市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价值高、特色鲜明且集中连片分布,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晋城市5批16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究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晋城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中晋城市传统村落名单来源于国家住建部等部门先后公布的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属于晋城市的有166个。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器获取每个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运用ArcGIS10.2绘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并与高程、河流、交通等专题地图进行叠加,建立晋城市传统村落数据库,据此进行传统村落可视化分析。晋城市DEM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人口、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数据来自晋城市各县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研究方法

1.2.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地理学方法,它通过比较研究对象的区域分布差异,以反映空间要素的地域分布情况[14]。基尼系数介于0到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越集中。

1.2.2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通常用来观测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形态以表征其分布密度[15]。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对晋城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表达,以反映传统村落离散或集聚的分布状态。

1.2.3 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揭示地理空间中两个要素的联系程度,通过相似程度的差异反映空间结构的不同[16],以此分析传统村落密度分布与区域经济(人口、GDP)之间的联系。

2 晋城市传统村落的特征

2.1 数量批次特征

晋城市5批中国传统村落共计166个,其中第1~4批分别为13、4、14、38个,前4批共69个,占传统村落总量的42%;第5批97个,多于前4批之和,占传统村落总量的58%。从县域尺度看,陵川县、沁水县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分别为14、16个;阳城县数量中等,有28个;泽州县、高平市数量较多,分别为52、56个,二者共计108个,占全市传统村落总量的65%,这说明晋城市传统村落县域数量差异大,空间分布不均衡。

2.2 空间分布特征

2.2.1 整体表现为高度集中分布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均衡度,将传统村落在晋城市县域的分布数量进行基尼系数分析,判断其地理分布的均匀情况,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经计算,晋城市传统村落的基尼系数为0.91,分布均匀度为0.09,表明晋城市传统村落呈高度集中分布态势,空间分布不均匀。

2.2.2 集聚特征显著,形成两处核密度高值区

运用ArcGIS10.2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绘制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核密度图,如图1所示。在阳城县东北与沁水县东南的交界处、高平市西南与泽州县西北的交界处形成两处核密度高值区;在高平市中部、高平市东部与陵川县的交界处以及泽州县西南形成三处核密度次级区;在阳城县中部及沁水县西南传统村落零散分布。综上可知,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特征显著,形成两处核密度高值区和三处核密度次级区。另外,高平市全境基本为核密度中高值区所覆盖,因而高平市也是晋城市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

图1 晋城市传统村落分布核密度图

3 影响因素

3.1 自然环境因素

3.1.1 地形

传统村落在选址时讲究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择吉而居,是人类在顺应自然、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聚落空间,地形地貌是传统村落建村选址的基础。晋城市三面环山,地势整体呈北、东、西高,中、南低的簸箕状,传统村落大多位于中部低山丘陵地带。这是因为古代战乱频仍,晋城市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低山丘陵的地形能为村落提供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传统村落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封闭的地形、独立的环境使传统村落能够在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安居,为传统村落的存续提供优越的地理条件。

3.1.2 高程

如图2所示,根据所处的海拔高度不同,将晋城市划分为平原(<500 m)、丘陵(500 m~1 000 m)、低山(1 000 m~1 500 m)、中山(1 500 m~2 000 m)、高山(>2 000 m)五种地貌类型。运用ArcGIS10.2对晋城市DEM高程图按照500 m、1 000 m、1 500 m、2 000 m进行重分类,将其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叠加,统计各个范围内传统村落的数量,结果表明: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仅有2个传统村落分布在平原地区,约占传统村落总量的1.2%;有137个传统村落分布在丘陵地区,约占传统村落总量的82.5%;有27个传统村落分布在低山地区,约占传统村落总量的16.3%;海拔1 500 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没有传统村落分布。综上,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中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具有显著的低地性指向。这是因为海拔较低的区域地势相对低平且水热组合条件较好,有利于传统农耕的开展和农作物的生长,实现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为传统村落的更新演化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图2 晋城市传统村落分布高程图

3.1.3 流域

人逐水草而居,城依河道而建,背山面水是传统村落选址遵循的重要原则。晋城市主要有沁河、丹河两条河流,运用ArcGIS10.2软件对沁河和丹河进行矢量化,利用邻域工具绘制5 km缓冲区,将其与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叠加,统计河流缓冲区内的传统村落数量,结果表明:有119个传统村落分布在距离河流5 km的范围内,约占传统村落总量的72%。因此,晋城市传统村落趋向河流附近集中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邻水指向。这是因为河流是维持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资源,传统村落沿河分布不仅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用水,而且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地区,河流作为航运交通的意义重大。

3.2 社会经济因素

3.2.1 交通条件

交通是村落联系、信息传递、货物集散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对外交通,对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运用ArcGIS10.2对晋城市境内的国道、省道、高速进行矢量化,利用邻域工具绘制3 km缓冲区,将其与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叠加,统计道路缓冲区内的传统村落数量,结果表明:有107个传统村落分布在距离公路交通干线3 km的范围内,约占传统村落总量的64%。这说明公路交通干线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制约作用,晋城市传统村落分布沿路指向性显著。这是因为交通是传统村落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分布在公路交通干线附近的传统村落对外交流便利,与外界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文化包容性强,有助于传统村落实现内生式的生长与更新,因此,交通条件的适度改善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

3.2.2 人口数量、经济水平

人口数量,尤其是农村人口数量,是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基础好、发展水平高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运用地理联系率分别计算晋城市各县域的传统村落数量与各县域的人口、GDP的联系程度分别为99.89、99.83,二者均大于99.50,表明晋城市传统村落的数量分布与各县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度,基本与各县域的人口、GDP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一定数量人口是传统村落得以保护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村落的形成大多是小尺度范围内人口集中分布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思想文化水平往往也较高,能够认识到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此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政府和社会资金参与保护传统村落的程度较高,当地村民保护村落的积极性也较强,这些都使得传统村落因保护和修缮力度到位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也从侧面说明地方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是可以同时兼顾的,二者并不是对立或冲突的关系[17]。

3.2.3 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职能丰富、级别高的较大城市,一般多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此,本文选取晋城市各县域的行政驻地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分析其与晋城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关系。运用ArcGIS10.2软件的邻域工具,以5 km为距离间隔划分6个等级区域绘制行政驻地的缓冲区,并与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叠加,统计各个区域的传统村落数量,结果表明:有158个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市5 km~25 km范围内,占传统村落总量的95.18%。其中,有64个传统村落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市10 km~15 km范围内,占传统村落总量的38.55%。因此,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市5 km以外的地区,距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但又没有脱离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这是因为中心城市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城市用地剧烈向外扩张,传统村落大多遭到破坏;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一定距离,其遭到外界破坏的可能性小,有利于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同时,传统村落没有脱离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其可以享受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帮扶带动作用[18-20]。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晋城市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晋城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

1)晋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集聚分布特征,在阳城县东北与沁水县东南的交界处、高平市西南与泽州县西北的交界处形成两处核密度高值区;在高平市中部、高平市东部与陵川县交界处以及泽州县西南形成三处核密度次级区;高平市全境基本为核密度中高值区所覆盖。

2)晋城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晋城市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带,邻水指向性显著;便捷的交通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区域中心城市保持适度距离均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延续。

3)本文以晋城市的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晋城市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但本文仅对国家住建部公布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研究,未考虑省级传统村落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村落,应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样本范围。此外,传统村落作为“活着的”遗产,对其进行合理保护的意义不言自明,要因地制宜探索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效途径,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高平市晋城市村落
高平市:科普日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晋城市:农民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招商引才 合作互赢
山西省高平市煤矸石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高平市:搭建纪检干部学习交流微信平台
一花引来万花香:晋城市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