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猫痰瘀阻络型中风的中兽医诊治及体会

2022-02-11 04:54刘语婷张雅静邰向博米洁曾纪辉麻武仁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患猫阳陵泉阻络

刘语婷,张雅静,邰向博,米洁,曾纪辉,麻武仁,*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2.西安西北农林科大动物医院 西安 710065;3.西安派特动物医院 西安 710065)

中风(stroke)是以猝然昏仆、意识丧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1]。在西医观点中认为中风属于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亦称为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突然发作[2]。

中风一证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早有论述,古代医家多称为“偏枯”、“风痱”[3]。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中风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中风后偏瘫的康复护理中。陈芊妤等[4]认为包括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熏洗和蜡疗等多种技术单独或综合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从而提高预后,且由于简、便、廉等特点也广泛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在中药治疗方面,唐强等[5]利用meta 分析对临床中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进行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提高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治疗安全性较好。中医有云“怪病多因痰作祟”,痰阻经络后出现的中风在临床中亦有发生。王永炎院士[6]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思路,并收效良好。

在兽医临床中,中风常有发生,据报道大约3%的神经系统病例属于中风范畴[7]。由于兽医临床的诊疗对象为无法描述自身感受的动物。因此,根据临床辨证结果,借助人医临床中治疗中风的思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采用针灸和中药结合,多角度给予治疗,在提高临床疗效中非常重要。笔者接诊了一例痰瘀阻络型中风患猫,利用中兽医理论对其采用针药及艾灸综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现将诊疗过程及体会总结如下,为中兽医临床中风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

1 病例基本信息

英国短毛银渐层,雌性,4 月龄,未绝育,体重1.5kg。主人2d 前发现其精神不佳,食欲不振,早晨呕吐后倒地抽动,无法站立,之后排出稀便。

2 临床检查

见患猫精神沉郁,四肢萎软,头持续后仰,背部见揉捏疼痛,身体一直往左侧弯曲。意识淡漠,舌苔白腻,有痰,脉迟缓。

3 中兽医诊断

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为:①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该患猫符合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次症共济失调,并急性发病,因此中兽医诊断为中风[8]。

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为:①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或消失;②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唇甲色暗;③舌脉: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厚腻;脉弦滑或涩。在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成立的基础上,该患猫符合主症半身不遂、次症痰多而黏,且其舌苔白腻,故中兽医诊断为痰瘀阻络证所致中风[8]。

4 治疗方法及效果

治疗原则为祛瘀通络、化痰活血。采用针刺、艾灸和中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针刺和艾灸选择阳陵泉、阴陵泉、合谷、百会、太溪,针刺采用平补平泻针法,每5min 行针一次,持续30min;艾灸选穴同上,艾条与皮肤距离以手指感受到微烫为宜,每个穴位持续10min,隔天一次。方药选用二陈汤加减,由半夏、橘红各15g,茯苓、乌梅、生姜、陈皮各9g,甘草6g,采用中药提取物(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为便于患猫服用,将药物颗粒混匀并粉碎后制成每颗重约0.2g 的胶囊口服,剂量为每次1 粒,2 次/d。就诊当日针灸并艾灸后患猫可以走动,后每日艾灸,3d 后基本恢复正常。1 个月后回访,身体状况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5 讨论

中风作为古代四大难症(风、痨、臌、膈)之一,在当今兽医临床也较为常见。在西医的定义中,由血液供应障碍及其临床表现引起的脑异常称为脑血管意外或卒中,可大致分为缺血性(由动脉或静脉阻塞引起)和出血性(由血管破裂引起)两个类型[9]。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对该患猫进行了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中中风病因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以气虚或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临床中以痰瘀阻络最为多见[10]。痰瘀阻络型中风患者经络阻滞,气血难以运行,《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滞留于脉道不行,脉道阻塞不通,不通则痛,可以解释该患猫出现的背部揉捏疼痛[11]。中风患者多平素内蕴痰浊,加之病后体虚,且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无以运化水液,因而郁滞成痰,以致患者出现大便粘滞不爽、苔厚腻等痰浊之证[12]。

有学者认为“内风上扰,必挟胸中痰浊,随气而升,故当昏瞀眩仆之时,痰涌涎流,十恒八九,临证急救,必以泄降浊痰为第一要意”[13]。中(兽)医理论认为,肺主通调水道、脾主水液运化,肾主水,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均与水液代谢存在关系。痰饮形成的内在因素一部分归咎于与体液代谢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内外相引,造成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失其常度,不能循行于常道,进而变为病理产物[14]。因此本病从化痰的思路给予治疗,在针刺和艾灸的穴位选择上,选用的穴位包括阴陵泉、阳陵泉、合谷、太溪和头百会穴,其中阴陵泉为脾经的合穴,具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的功效,通过健脾以达到减少痰的生成,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中风偏瘫患者常出现关节运动失常、痉挛、共济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属于“筋病”的范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之说,人医临床中采用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后的痉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15]。合谷穴为大肠经之原穴,属于脏腑原气输注、流经和留止的穴位,针刺合谷穴具有逐瘀通络、通利关节的功效,临床应用表明该穴位能有效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16],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古人云:“五脏六腑有疾者,皆取其原穴也。”魏凤英[17]采用太溪穴为主穴治疗中风失语36 例具有很好的效果。百会穴是临床治疗诸多疾病常用穴位。西医角度有研究表明,针刺头百会穴可促进脑后动脉的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自由基损伤、血浆黏度、血清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改善脑组织的血供,加速血流,提高治疗效果,即中医理论中的调节水液代谢[18]。因此本病的治疗中,中药方剂采用了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陈汤,由生姜、陈皮、甘草、半夏、茯苓、乌梅组成,主要用于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是祛痰的主要代表方,可以治疗因为痰湿引起的带下、咳嗽、中风、痰厥、夜不能寐、眩晕、痛证、喘证等不同疾病[19]。

针灸、艾灸与中药皆是临床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在本案例中将三者结合对该患猫进行综合治疗,具有一定治疗效果。谨以此文为小动物临床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提供一种可行的参考方案,以期提高本病疗效,提升患病动物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患猫阳陵泉阻络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西安地区猫杯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一例猫瘟热的诊治体会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你难言之隐按摩妙穴少女痛经不痛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1 203例临床患猫的血象红细胞分析研究
“满血复活”常按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