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
——评《民间服饰》

2022-02-11 21:38孔令奇
毛纺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民俗礼仪

我国民间文化是历经世世代代传承与锤炼过的文化,是历代各民族在精神、性格以及真善美等方面彼此认同的一大重要标志。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一直作为历史舞台上浓厚一笔而活跃存在于民众视线中,在其辉煌时代,甚至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世界许多国家的记载中拥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由孟宪明编著、海燕出版社于1997年5月出版的《民间服饰》一书,是《中原民俗丛书》中的一册,它基于民间服饰款式的历史、从近代民间服饰风格、民间服饰的文化内涵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对民间服饰文化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作为中原民俗文化丛书系列之一,对于研究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结合《民间服饰》一书,对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作探讨与研究。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化形式之一,在其起源、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生活的广泛影响,无论是服饰实用性方面还是装饰性方面,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的社会状态、经济生活、礼仪、色彩时令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诸多相关文献记载中均有所述,在《民间服饰》一书中亦做了大篇幅的描写。民间服饰作为一种体现民俗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象征,根植于大众文化,反映着本土文化,反映着特定历史环境之下民俗情节以及民众的心理祈求,在数千年的传承与锤炼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样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与理论研究价值。

在民间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从其共有特征性方面来说,主要通过服饰的色彩、图案、样式、技艺等来适应民众精神与物质需求,兼备美化、实用、礼仪、宗教等文化特征,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载体。这在《民间服饰》一书的各个章节,均有穿插,甚至是本书的一大行文主线,就其制作方面,总体可大致分为形制、面料、色彩、技艺等。

在形制方面,上至冠帽下至鞋履,随着朝代的更迭,其多种形制中所代表的阶级性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其实用性与美观性。在纹样装饰方面,其大都采用有形的图案与无形的内涵相结合,“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所显露的就是服饰在民俗情感文化中的体现,如婚礼服饰中常见的“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蝶恋花”等纹样。纹样将民众对吉祥、圆满、和谐等情感追求融于其中,使其既有装饰性,同时具有了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写实性,是传统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面料方面,民间服饰大都采自自然原料,由民众自己纺织而成,其要素主要涉及棉、麻、蚕丝、羊毛等,因在过去受等级制度以及经济条件等制约,平民百姓主要以棉、麻为主,而蚕丝色泽光艳、质地光滑多见于达官贵人之家,羊毛制服饰则有极为浓重地域性特征,在北方民众中较为多见,其风格粗犷、质朴,符合北方草原的民风。在色彩方面,民间服饰遵循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即“赤、黄、青、白、黑”,这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同一性,其中“尚红、忌白”是其主要特色,这在民间服饰文化中一直居于主流。隋唐以前,民间服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以棉、麻等本色为主,但在隋唐以后,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等的变迁,服饰色彩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在技艺方面,女红、刺绣、印染,无一不是我国传统技艺的代表。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追根溯源,在地域性上具有极为明显的差异性。因为不同地域风情民俗、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均存在不同,其文化追求亦不同,表现在服饰文化方面物化形式也不一。以中原服饰、江南水乡、高山三大特征性较为明显的地域服饰为例:中原服饰大多数展现出来的是喜庆、端庄,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融于其中,但其在整体上依旧是上衣下裳。江南水乡“崇尚柔慧”是其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念,且因江洋湖海广布,民间服饰的审美也展现出其别于其他地域的特殊性。在色彩上,江南水乡更喜“蓝、白、黑”为主色,与前所述的中原服饰端庄古朴不同的是,江南水乡的服饰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清新淡雅之姿。长江中下游土地肥沃,棉、麻、丝、绢、绸等盛产,到了宋代,丝绸业空前繁荣,因而服饰面料极为丰富,加之其鲜明的地理风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间审美情绪,纤细、素雅成为江南水乡民间服饰的代表词。而高山民族服饰更具特色,因其大都与汉族主流隔绝,加之交通不便、地域闭塞隔绝,因而具有较之于其他地域更为独特的风格,这与其世代传承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如此种种共同构成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深厚的文化沉积。

文化内涵是民俗生活中服饰文化的另一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民间服饰》一书中进行了展开讲解。最能够体现服饰文化与民俗生活关系的,莫过于礼仪、时令,在封建社会,“礼俗”二字一直作为维系正常社会秩序和人群关系的行为规范,对于上层阶级来说,“礼”字首当其中,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俗”则更为重要。礼与俗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由礼俗发展而来的礼俗服饰文化,则是物质与非物质民俗的结合,属于礼仪与服饰交叉的民族习俗。礼仪服饰文化中,主要包含两大方面,分别为人生礼仪服饰与岁时礼仪服饰。人生礼仪服饰文化囊括诞生、婚姻、丧葬服饰礼俗。

一方面,旧时社会条件落后,生存环境的艰难,令民众以敬畏的心来对待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而产生了人生礼仪。以诞生礼来说,因古代医疗条件落后,新生儿夭折率高,故而“诞生礼”被极为看重,且在相关礼仪服饰上寄予诸如“平安、聪明、长寿”等愿望,如某些地域诞生礼服饰文化中出现的“虎头鞋”“虎头枕”,帽子两边的小“桃木剑”“九籽绣”的鞋底,诸如此类,均有长久、吉祥的寓意。而婚姻礼,起自于周朝,历代的婚姻礼俗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朝之后,婚姻礼有一套完整的礼制,在这一整套礼制中,就有“婚姻礼服”的规定。从古至今,许多繁文缛节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其服饰却贯穿始终,兼备3种社会性质:标志、演示、祝福,男子的“长袍马褂”,女子的“凤冠霞帔”,均以热烈的红色为主调,寓意喜庆吉祥,此外还有象征不回娘家的“红盖头”,赠送的服饰中,鞋被赋之以白头“偕”老的期望,尺子也被寄予“万顷良田”的美好寓意。丧葬礼服饰在民间服饰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民间讲究“事死如生”,因而丧葬礼俗会举办的庄严隆重,总体来说民间的丧葬服饰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葬服,其二为丧服。葬服为死者所穿,讲究单数、材质以“绸”为主,忌“缎”,象征避讳祸不“单”行、避讳“断”子绝孙,丧服为亲属所穿,以“麻”为主,以白色为主色调,简洁素净,涵义为对逝去之人的尊敬。对于此,不同地区皆有不同习俗,是神明崇拜和禁忌风俗的外在折射,表达民间群众对失去之人得到安息与超度的美好期望与寄托。

另一方面,岁时节日为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气候时序变化发展而来,随之而生的服饰文化是岁时民俗的一大组成,如春节用以寓示来年“辞旧迎新、祁福迎祥、和谐友爱”的民俗主题的贴对联、放鞭炮等,表达“去除污秽邪气”的“穿新衣”活动等,若遇本命年,还需穿“红”衣、“红”袜,是带来喜气,冲走霉运的民间习俗。以清明节相伴而生的民间服饰文化,更侧重于装饰。清明节原本属于节气而非节日,因其后来在传承中加入了寒食、扫墓等民间活动而成为如今广为大众所知的清明节。在古代,此节气下的“上巳节”,民众为表“去污去疾”而以香草浸泡的水沐浴同时,男子会以兰草赠与心仪的女子,在江浙一带,女子还会将荠菜花戴于发间用作装饰,兼备追思亡灵的与趣味娱乐的双重民俗寓意。伴端午而生的服饰文化中,除民间对爱国诗人的缅怀外,还有消灾避疫的民俗主题,如服饰方面较为特殊的系五丝、五毒衣饰等活动。此外,寒衣节、乞巧节,均有伴其而生的诸多服饰文化特色。礼仪服饰文化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其实用性质与观赏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中,民俗象征性不断强化,服饰参与诸如祭祀、宗教、信仰等民俗活动,是民众对神灵与信仰的心理寄托,其更侧重于内在的象征功能故而赋予了服饰的文化内涵。

在《民间服饰》一书中,从民间服饰的溯源讲到民间服饰的风格、技艺、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千百年的传承,民间服饰早已不是单纯的一种或者多种文化单纯组合起来体现在实物方面的物化形式,其已经包含了太多的非物质文化的沉积,涵盖民俗风情与民俗精神需求,既有实用性与观赏性,也有民俗不同民俗的象征,承载的是一个地域或民族心理精神的寄托。当代民众对民间服饰文化具有很高的认可,因与当代生活方式的不适应而并未在当前服饰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高认可度与合理创新之下,传统服饰文化依旧具有强大市场潜力。《民间服饰》不仅是对民俗生活中的服饰文化的理论参考,更是其创新与实用性逐步得到开发的重要借鉴。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民俗礼仪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民俗中的“牛”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民俗节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筷子礼仪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