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浙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研究

2022-02-12 00:21柴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摘    要: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浙江文化源远流长,极具工匠精神底蕴。文章从浙江文化的角度出发,挖掘浙江文化基因里的工匠精神,探讨浙江工匠精神的灵魂、内涵以及当代价值。文章在分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依托浙江文化涵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浙江文化;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11-03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助推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生产出更精密的产品,它也是构建个人、团队和国家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向社會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浙江文化源远流长,地域特色鲜明,极具工匠精神底蕴。挖掘浙江文化基因里的工匠精神,探索将浙江文化融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蕴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艺术,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论述百工之事,对不同领域工匠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规范进行了总结。《墨子》《庄子》中也有对于工匠精神的记载和描述,工匠精神实为古老的“班墨精神”。无论是《墨子》中的“公输为鹊”,还是《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新时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是古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不仅指精湛高超的技艺,还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是重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

二、浙江文化的区域特点

先秦时期,浙江省属于越国的一部分,浙江文化属于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有极具特色的茶文化、丝绸文化和海洋文化。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也普遍具有商业文化传统。浙江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浙北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具有水乡文化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杭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张以道制胜和精致谋利。绍兴则传承2500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发奋图强,迎难而上,敢做敢为。浙东的宁波、温州、舟山、台州地区濒临海洋,具有海纳百川、守信如潮的敢于拼搏、善于冒险和勇于创新的海洋文化特点。温州素有“百工之乡”之称,具有创业精神,民营经济发达。浙中的义乌、东阳和永康地区,主要表现为义乌的“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东阳的木雕文化和永康的五金文化。浙西南的丽水、衢州等属于山区,具有农业文化的特点,善良质朴、求真务实。当代浙商、电商文化和创业文化则反映了浙江文化的时代特征。

三、浙江文化的工匠精神底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晓强归纳出浙江精神的五个特点——“开拓的个性精神、务实的实践精神、重利的事功精神、尚学的理性精神以及外向的开放精神”。汪岩桥、陈海红研究了浙江文化和浙江企业家精神,并提炼优化出“求实、重商、通变、坚韧”的浙江企业家精神。浙商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创业、创新、担当、合作、法治、奋斗”是新时代浙商精神的浓缩。浙江工匠精神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以服装、鞋帽为主的私营企业众多。浙江企业家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百折不挠的斗志,依靠“四千两板”的精神,奋力拼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到后来很多家庭作坊发展为公司制企业。在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浙江共有96家企业上榜,连续22年蝉联榜单榜首。阿里巴巴、吉利集团、海康威视、农夫山泉都是浙江知名的民营企业。

(二)务实协作的敬业精神

“务实协作”是浙江人突出的群体性格,也是浙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浙江文化的工匠精神底蕴。浙江经济中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是生力军,生产的产品也是一些小商品。浙江企业以坚持不懈的务实精神,在小产品上有大作为。少说多做,注重实干和实效,勿以利小而不为。浙江人善于团结合作,抱团取暖。

(三)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

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模式”,还是新时代电商的风起云涌,都体现了浙江人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众所周知的网易创始人丁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都是浙江籍企业家。开拓创新是浙江文化和浙江精神的重要体现。浙江人善于审时度势,捕捉商机,遇到困难及时调整思路,完善经营手段,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创新。

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共发放问卷300份)。

(一)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

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比较认同(占90%),但对于问卷中“你认为工匠精神与你所学的专业有关系吗?”一题,40%的学生选择“没什么关系”,5%的学生选择“完全没关系”。对于“你是否参加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活动?”一题,45%的学生选择“没有”,42%的学生选择“我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78%的学生选择了电视、报纸、杂志,仅有13%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作为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把工匠精神仅仅理解为“慢工出细活”,认为只有传统技艺(85%)需要工匠精神,而高新技术、教育、医疗等行业不太需要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主要目标,对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通过访谈了解到,多数院校没有开设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而且工匠精神与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结合方式单一,仅是口头说教,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中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匮乏,缺乏企业中的能工巧匠任教。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并未作为教学和考核评价的指标。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匮乏与企业对于人才工匠精神素养的需求形成巨大鸿沟。访谈的部分企业反映,敬业、创新、团队协作等工匠精神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企业系统培训来弥补,但部分毕业生忠诚度低,不能吃苦,缺乏敬业精神。

五、依托浙江文化涵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依托区域文化,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

2017年初《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将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浙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高職院校应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自身院校的专业特色及办学定位开设相关的地方文化课程,可作为学院的校本课程。地方区域特色文化课程不但可以弘扬当地文化,使学生了解浙江各地的文化渊源,而且可以弘扬和传播浙江精神和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特色来介绍不同的地方文化,如“甬商文化”“红船文化”等。地方文化课程还要重点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名人是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代表和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高职院校要使学生了解历史名人的主要事迹,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爱乡土、爱乡贤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不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濡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先贤的精神,感受工匠品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地方名人文化”课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范蠡商业智慧”“中华商文化”课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龙泉青瓷工艺”课程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

(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拓宽教学载体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当地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地方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地方文化是重要的育人载体,为育人和涵养工匠精神提供了直观立体、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高职院校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将地方文化与各类课程相融合,不断拓宽课程的理论教学载体。同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拓宽实践育人载体,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实地的参观和考察,可深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增强理论感染力和说服力。杭州有良渚文化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宁波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嘉兴有中国船博物馆。这些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是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凝合,是濡染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大课堂,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三)创新形式,构建崇尚大国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载体。学校可以利用橱窗、展板、雕塑、景观等宣传手段介绍知名的大国工匠及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重点宣传当地的文化名人,强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组织学生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宣传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作用,使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邀请行业大师、企业能人、浙江劳模、优秀毕业生代表进校园开展讲座,讲述自己追求工匠精神的历程和奋斗经历,发挥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向榜样学习。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鲁班文化节”“商圣文化节”等。结合当地特色积极组织社团活动,开展剪纸、陶艺、制作香包等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不骄不躁、追求完美的优秀品质,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

课程思政强调“大思政”,突破传统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间的界限,主张在各门课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课程思政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融合。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明确思政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发掘思政元素和思政素材,将专业课教学与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相结合,进行案例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弘扬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同时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观教育。育人重在育心,渗透和培育工匠精神,推进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

(五)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双师资育人

产教融合,加强双师资培育。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一课双师,邀请企业工匠走进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学校与企业导师一起制订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技术标准、学徒考核标准等。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让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实践、教材开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采用校企双元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评价相结合,把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建设文化教学基地、大师工作坊来进行文化和技艺传承,树立榜样。大师工作坊延续了民间师徒传承的优良传统,以师徒关系为载体,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培养徒弟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传递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传授金石篆刻、中式旗袍、富阳纸伞、全形拓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模具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大师工作室。

总之,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是解决企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地方区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要提高浙江文化的地位,大力发展浙江传统产业,通力传承浙江精神和工匠精神。将浙江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01-2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傅海燕.对先秦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认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59.

[3]刘丽琴.新时代下墨子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及其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9(5):158.

[4]丁晓强.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三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0(2):18.

[5]汪岩桥,陈海红.浙江文化和浙江企业家精神[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24(6):110.

[6]徐俏俏.浙商文化论坛:中外浙商体悟“新时代浙商精神”[J].浙商,2017(24):84.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6)[2021-0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

■ 编辑∕李梦迪

收稿日期:2021-01-22                                                          修回日期:2021-03-11

作者簡介:柴畅(1979—),女,辽宁锦州人,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依托浙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ZJCVA1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