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承话的三种“毒性”

2022-02-12 00:42游宇明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解缙才子化作

游宇明

人有一种爱听好话的天性,比如你活到八九十岁,有人说“老兄你这几年老得快,头发全白了”,你会不高兴。假如换一种说法:“您老阅历丰富、德高望重。”你肯定受用。再比如你临近退休还是个科员,某人说:“你进步怎么那样慢。”估计你的眼睛会鼓得像石球一般。如果他说:“淡泊的人都像你一样不在乎升官发财。”你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

说奉承话的高手,可能少有超过明代才子解缙的。解缙最大的特点是脑子特别好使,能应非常之变,拍了马屁还不露痕迹。某次,朱元璋跟他说:“昨夜宫中有喜,你不妨作诗一首。”解缙猜想应该是有皇子降生,立即来了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元璋说:“是女孩。”解缙马上改口:“化作嫦娥下九重。”朱元璋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的思路再度拐弯:“料是世间留不住。”朱元璋说:“已经将她抛到水里去了。”解缙回答:“翻身跃入水晶宫。”你看,皇帝丧女本是件很不幸的事情,到了解才子口里,似乎这小女婴是去天国享福了,他的奉承话说得多顺溜、多讨喜啊。

实话切近真相,却难免残酷;奉承话虽然虚假,却能使人保全面子。然而,奉承话这玩艺也不是永远那么“心旷神怡”,用漫画家于昌伟的话说,它“就像猫一样,会舔人,也会抓人”。

奉承话的第一种毒性是使人高看自己。有的书法家,其字明明写得像鸡爪,其俗入骨,当了书协的副会长、会长,听的奉承话多了,便觉得自己才高八斗,小小一幅字敢叫价十万、二十万,没想到一旦从岗位退下来,几千块钱一幅都没人要。有的作家发表了一点文字,有人给他写过三两篇评论,就自视文豪,自费书一本一本地印,最后都回到造纸厂化作了纸浆。不难设想,如果这些人脑子清醒一点,不被各种各样的奉承话忽悠,他们还会干出如此可笑之事吗?

人吃五谷,难免有各种缺点,一些事做得不到位,遭人批评很正常。当一个人习惯于听颂歌,逆耳之言便会使他严重不适,甚至伤肝伤肺,这是奉承话的第二种毒性。清末的郭嵩焘在出使海外的时候,老老实实向总理衙门报告自己一路的见闻、感想,本意是促使皇帝和大臣反省,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最终结果却是遭到统治者的嘲讽,官职也被撤了。拒绝有见地的建议是要付出代价的,清朝三十多年后的覆亡便是证明。

奉承话最大的毒性还在于对方的“有所求”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个人总是对另一个说好听的话,内心一定有自己的小九九。有时是想通过自己的奉承话换取对方的奉承话,给自己增加一点自信,更多的是想利用奉承话取悦别人,谋取名誉、官位、金钱方面的好处,所谓“拍马只是为骑马”,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一个社会想避免奉承话四处作案,不太方便通过外在的规则约束。一般來说,外在规则约束的事物都是边界明确、具有较大客观性、便于操作的,主观性极强的奉承话显然不在其列。要做到不在奉承话中迷失方向,关键是个人要去除猎名之心。猎名之心很强,做什么都想炒作一下,奉承话就容易获得发芽、生根的土壤。做事务实,明白一分播种一分收获,不奢望获取努力之外的利益,奉承话就会失去市场,我们也就可以避免被它的毒性所伤。

是的,奉承话如猫,会舔人,也会抓人,它的抓人比猫之抓人危害更大,猫抓了人往往只是使个体承受损失,事后也较易止损,及时打针疫苗就没事了;奉承话抓人,除了伤及个体,还可能贻害他人、单位乃至民族、国家,其后继治疗也难得多。聪明的人们,请保持你的警惕!

摘自《联谊报》2021年6月8日

猜你喜欢
解缙才子化作
惊蛰
神童解缙
来,我们聊聊四月天
神童解缙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假如送我一秒钟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我不选择
才子为何难提拔
宁为干将,不为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