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长相思》的审美意象分析

2022-02-12 12:57肖雅琳阴明娟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谱例古筝长安

肖雅琳,阴明娟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一、李白及其《长相思》

“长相思”本为汉乐府“杂曲歌辞”中的思妇怨语,今见《长相思》诗作百余首。李白所作《长相思》是根据自身所处的情景,以情喻志,用“美人如花隔云端”,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伤感之情。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浪漫派诗人,自负经纶之才,以“谪仙人”自称,拥有“安社稷、济苍生”的经世思想,又不愿走平凡人科举入仕的政治道路,遂多年游历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积累自己的声望,以期通过达官贵人的举荐面见统治者,进而达到入仕的目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李白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游历山川名胜,抱有社稷苍生之远大梦想的第一阶段;快马长安,入朝面圣,为官三年实现政治理想的第二阶段;梦想破灭、郁结难解、寄情山水的第三阶段。《长相思》就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其诗云: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全诗第一句“长相思,在长安”,其中“长相思”是乐府旧诗之名称,“在长安”表明了地点,即“我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直截了当地表明了本诗背后的思想情感都源自长安。后两句通过微霜、凄凄、欲绝、空长叹等词,使作者的感情更加深刻浓厚,仿佛一切悲伤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自己身上,轻松地将读者带到了诗句所营造的氛围里,通过对具体事物及情节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凉之情。“美人如花隔云端”仿佛是一条分界线,将具体情景同抽象事物分隔开来,进入青冥长天、渌水波澜、天长路远、梦魂关山的世界,将整首作品从近景带向了远景,由具体走向了抽象,直接拉长了整个作品的意象图景,扩宽了读者的意象视野,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画面感,使整个作品更加波澜壮阔。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从而宣告了图像时代的来临。在欣赏作品时,我们将传统语言转化为图像语言,可以使我们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作品中的逻辑线条的走向,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美学意蕴。

二、如何运用古筝体现《长相思》的美学思想

千年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通过精神与物质的结合、理想与现实的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具体表现为虚实之美、化境之美、无言之美。

筝曲《长相思》由散板——慢板——快板——广板——尾声五部分组成,以散、慢、中、快、散的传统乐曲典型结构,加入创新性的古筝定弦、单手的连续泛音、三声部的快速演奏手法,构成了雅俗共赏的古筝独奏作品。乐曲刚开始散板运用了《春江花月夜》的素材(见谱例1),同样的素材在《春江花月夜》中表现了在温柔的夜色中春风拂面而来的惬意与舒适,在《长相思》中则是通过对同一低音和弦的重音演奏,仿佛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把听众从现代带入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时代,亲身体会到了诗作者李白壮志难酬的悲凉。乐曲开头重音的演奏,仿佛是敲击在人们心头的警钟,为听众传达了大唐逐渐衰落的危境,切合了诗歌创作背景,贴近诗作者李白在创作《长相思》时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现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乐曲通过对音符高低强弱的排列组合,给听众展现出了大唐看似太平盛世的外表下掩藏着内在危机,使其在无言中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给人以警示作用的同时,也与后面结尾段作了呼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的无言之美。

谱例1:

《长相思》乐曲慢板(见谱例2)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逐步展开,音乐旋律浅吟细述,缠绵不断的忧思和牵挂的柔情一点点铺开,仿佛在给人细细地讲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通过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进行,给人以更加婉转细腻的对话之感。基于此,笔者在聆听这一部分时,除感受到婉转缠绵之外还感受到了一种碰撞之感,仿佛平静水面下蕴藏着暗涌,初见绵软无害,再见暗藏力量,这也要求我们在演奏这一乐曲时更加注意自己所弹奏的音色,做到紧而不僵、弱而不虚,只有柔美中蕴含力量,方可将这一部分作者所要营造的意象意境表现出来。乐曲中该段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表达,是对引子部分大唐表面繁荣描绘的延续,也为下一部分“郁郁不得志”的音乐情感刻画作了铺垫,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是入仕与平民的抉择,从最开始的平缓前进到后面的强烈冲突,充分刻画了原诗作者李白内心的煎熬与难过,让听众充分体会到其豪放不羁、纵情山水的浪漫派诗歌作品下所隐藏的内心无法表达出来的痛苦之情。王建民先生通过对《长相思》的艺术创作,将李白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化境之美。

慢板中间部分右手泛音(见谱例3、谱例4)的运用正是对我国传统音乐审美中的虚实之美的着重写照,泛音作为古筝演奏中的常用技法,其独特的演奏方式使这一技法所奏音色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很好地诠释了传统音乐审美中“虚”这一审美特点;左手的弹奏代表了“实”,一虚一实的交替演奏正是代表了此刻虚无理想与残忍现实的碰撞,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之下作者内心愤懑与压抑的情感的又一次强调,使听众仿佛进入乐曲所营造的世界中,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作品、理解作者、理解时代,这不正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中虚实结合的审美理念吗?

谱例2:

谱例3:

谱例4:

筝曲《长相思》是王建民先生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李白同名诗歌,并与近现代技法相结合创作而成的,筝曲深入地刻画了李白理想抱负破灭的无望与愤懑,以及空有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的痛苦惆怅,同时又运用现代定弦、泛音、左手无调刮奏等技法来烘托氛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音乐审美思想,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谱例古筝长安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我们长安
水VS火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西游新记 2
第一次弹古筝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