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卷化”折射出的心理现象

2022-02-12 01:30王令莲苏晨景
山西青年 2022年24期
关键词:内卷化现象个体

王令莲 苏晨景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020年下半年,有几组图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骑自行车时看书,有的大学生边骑车边看电脑,有的学生在自己的床上摞满书本……由此掀起一股学习“内卷”之风。近来网上流传“宁愿累死自己,也要卷死他人”之类话语。当“内卷化”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无论你是否自愿参与其中,都可能或多或少的置身其中。

“内卷化”起源于拉丁语involution,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提出,经由中国学者黄宗智引进,把“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即把没有进度的增长称作“内卷化”。就理论而言,“内卷化”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因此“内卷化”随之开来。“内卷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小到上课占座,大到考试、考证、就业,可以说“内卷化”之风在校园中无处不在[1]。

本文通过描述当代大学生学业中出现的“内卷化”现象,思考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合理的对待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内卷化”折射出的心理现象

(一)攀比心理

攀比是指深层表现的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与心态。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刻意将自己在智商、能力、外表与生活条件等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希望在任何方面都比他人更优秀的一种心理现象。

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在某种特定状态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并根据作用分为正攀比与负攀比心理。在正攀比状态下个体比较理性,可以产生克服努力的决心与动力,并相应的产生奋发图强的正攀比心理。在负性攀比心理状态下,会使个体一味沉浸于周围事物中的攀比中无法自拔,对己对人都很不利。进而导致个体产生负面情绪以及心理障碍的问题,大学生们会产生极大的身心压力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仅仅凭一时的冲动与外在压力下而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这种攀比也称为“非理性攀比”。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内卷化”现象,表面看是一种积极正能量攀比现象,实际上却是大学生潜意识产生非理性的攀比现象,漫无目的耗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最终陷入非理性攀比心理的恶性循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被迫参与“竞争赛跑”,被动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一个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证书,只因为班里大多数报名,自己也会附和并参加,并称“多一个证书,多一条门路”。心理上非常焦急,感觉别人都学习自己不学习就会落后。但是却过分增加形式主义这个过程,没有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水平。

(二)盲从心理

盲从行为也称为从众心理,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会使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从而迎合多数人的意见与想法。盲从心理是指个体屈服于社会的压力与舆论,在认识和行为上盲目地趋向于别人的期望,盲目地追求与别人保持一致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在大学生校园中可以看到,他们盲目的随大流,从作业、学习到考证与考研等行为。无论其言行如何,都一概“东施效颦”。当大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例如在四六级考试期间,当大学生终于有一个闲暇的周末,想约室友出去玩一下放松一下,但是当他发现班里有几个同学都去了图书馆,这时的个体心理早已慌乱不已、焦急万分,感觉如果此刻不抓紧去学习,他也会立马被比下去,甚至会过不了考试。当看到其他人学习时,自己也会产生恐惧与焦虑心理,也会被迫开始“挑灯夜战”,不知道学习结果如何,但是觉得有心理安慰。前一阵,网上流传晚上室友睡觉之后,他们自己开始“挑灯夜战”的视频,号称“卷他人”。看似玩笑地说出这些言语,实质却反映出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的普遍性。

(三)繁重的学业压力

当跨过了高考这一堵重墙,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中,大学生对未来满怀憧憬与期待。个体进入新的生活但似乎也迎来了又一难题,每位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压力现象。这种压力现象均会导致个体身处一种心神紧张状态,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水平。

身处快节奏生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从小就面对各种学业负担。大学生时期是身心发展的至关重要时期,他们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与其他方面的压力,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迅速增多,与周围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接触的外在刺激也愈来愈丰富。他们会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影响到奖学金的排名,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影响到自己的保研名额,希望自己成绩名列前茅等方面,甚至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产生迷茫。面对诸多的压力使大学生的身心感到倦怠与焦虑。并因此被迫卷入内卷学习与生活中去。

(四)群体无意识

群体无意识,是在某个时期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但又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意识到的意识现象。群体无意识是人类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共同性与普遍性。群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时常存在于群体生活中,并一直默默而深刻地影响其思想、行为以及学习等方面。

当大学生在校园中生活,他们潜意识开始“内卷化”,并逐渐感到这种“内卷化”行为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在校园中也掀起一场场学习“内卷化”现象,在群体中,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群体无意识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他们缺乏自己的真实想法,逐渐跟随群体的观念模式去做一些事情。这也意味着自己缺乏个性化与自己独立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一味地迎合团体中的思维模式,随着时间的飞逝,个体会迷失自我,丢失了大学生本应该在校园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大学生“内卷化”产生的潜在影响

大学生在这种非理性状态下,不管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他们的身心状态、个人成长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模糊。这种“内卷化”现象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心俱疲耗时光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对各类竞争不断,而这种不良竞争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美好时光,而且使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产生了疲劳感与厌倦感。

由于大学生被迫性地参与竞争,其投入了大部分的时光,但却产生了较低的收益,心理学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中等强度的压力水平最有利于产生较高的效益。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会使大学生的动机强度不大,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益。因为大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压力的紧迫感下,这种压力逐渐也会让他们产生焦虑以及压抑等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水平,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长远发展来看也是不利的,这既会让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问题,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疾病等问题[2]。

(二)社会价值观念扭曲偏离

在“内卷化”趋势影响下,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浪费大量的时光,还会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与偏离,他们会为了获得奖学金、参与各类比赛以及获得各类证书去悄悄内耗与竞争,他们会为了入党、保研等暗地里与同学们较劲,似乎为了获得周围同学、老师以及同学的赞许才是他们真正的奋斗目标,他们对大学生活与学习充满了迷茫与彷徨。上大学的意义,本是为贡献祖国建设、发掘自身潜能,渗透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帮助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种非理性的内卷既不会缓解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而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大学生们明争暗斗,从而成为“利己主义者”。从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扭曲,这也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对未来职业生涯模糊

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帮助个体成熟、自由,从而促进其全面成长。作为祖国未来的国家栋梁,大学生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内卷化”让大学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学生可能主动或被动的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与自由。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存在不清晰的界定,形成以思维定式去应对问题。而对于即将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数高校通常采用问题的形式对个体学生,采用集体的价值观念以及方法应对集体教育,这种观念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但是却形成了一种固化模式。并没有真正对毕业生产生实际的帮助与解惑,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产生迷茫,尽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经历,但却没有对自己产生有意义的帮助。

三、大学生“内卷化”现象的应对办法

打破大学生“内卷化”瓶颈,需要从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共同帮助大学生解决这种现象。

首先,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大学时光的珍贵性,不要“碌碌无为”。因而他们需要摆正自己原有的态度,转换旧思路,学会进行自我调节,不过分与他人进行比较。大学生应有自己选择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认识到自我力量的强大,从而逐渐减少盲从性的内耗,把自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注重自己的个性化特点,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逐渐培养自我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即使在群体中,也应能够分清自己即使处于群体中也是较为独立的个体,在短暂的时光中尽可能做自己感兴趣并可以全力投入的学习与生活,减少内耗精力与时光,学会享受当下美好的生活,研究中也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果更好,学习效率也更高。

其次,高校也应树立正确的育人教育理念,把智育与德育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学校氛围。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纯真而美好,不仅可以享受自主学习的愉悦,与可以从中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技能,由于高校间各类评优指标的形式化硬性条件,导致多数大学生形成互相竞争与攀比获得评选资格。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置目标并努力,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因而高校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设置灵活多样的奖评机制,高校育人资源分配的权力应该公开、公平、公正。更好地体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更利于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消化知识,带动大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要注重培养才学兼备,品德优秀以及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老师在布置任务与作业时,应引导学生扩宽眼界思考这些作业与任务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哪些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而不是在完成任务时仅仅通过翻看书本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学业的成果不一定在于“字数多”,而在于少而精简,能用精简的语言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现象,这才是真正体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看法。避免盲从形式化[3]。同时,高校也应让心理健康老师通过上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室等,让有需要的同学及时面对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内卷化”给自己的负面情绪,正确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学会接纳自己。

最后,帮助大学生营造一个多元的、和谐的大学生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可以扩大其接纳能力,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因为对未来迷茫或对就业的恐惧而选择考研,而走上了考研“内卷”之路,名校头衔似乎给他们带来无限的荣耀,为此,他们不惜“二战”“三战”,因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界定,最终导致自己身心俱疲,并出现心理问题。为此,国家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的力度,企业也应担负自己的责任,在保证自己利益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时的增加就业岗位,并为大学生详细讲解岗位的特点,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适合就业还是升学等问题。这也可以避免大学生群体无意识化与压力问题,适时地帮助大学生缓解一部分压力,只有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安全感,才能降低大学生“内卷化”现象。让其正确认识到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向前方的路可能漫长而曲折,他们也要学会披荆斩棘,造就自己的一片天地[4]。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应认识到大学生“内卷化”已变成高校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这也需要个体、学校以及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反对“内卷化”并不是反对竞争,而是反对“内卷化”导致的非理性竞争。我们应倡导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珍惜美好的校园生活,定位好自己的人生方向,理性的竞争可以促进大家一起努力,从而减少大学生非良性竞争或内卷[5]。

猜你喜欢
内卷化现象个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