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夏衍影评分析

2022-02-13 15:31揭祎琳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摘要]夏衍一向重视电影批评,他认为只有严肃而公正的批评,才能使中国的电影有进步。作为左翼电影的领导者、组织者,夏衍在20世纪30年代积极投身电影评论事业,曾发表了一系列影评文章。这些文章可谓是其电影批评观乃至电影创作观的思想载体,从中得以一窥左翼电影人的时代使命和价值追求,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影批评;左翼电影;意识形态;电影观众

[作者简介]揭祎琳,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北京 10087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探析:以夏衍的电影实践和理论为例”(项目号58112111792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239,[J9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1-0020-03

1932年7月,左翼剧联成立了影评小组,在上海各家主要报纸的副刊上刊登影评。根据态度之别,可以将影评分为批评与赞扬这两个方面。正所谓不破不立,正是在赞美与批评的过程中,一批左翼人士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关于左翼电影的范围并无定论。本文所依据的说法,乃是1993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出版的史料集《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当中收录的74部影片(涵盖8家公司),本题亦以这74部左翼影片为分析文本。想要了解何为左翼电影,有必要对于当时左翼影评人的各种影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因为透过影评的内容,方能更真切地了解当时批评的话语方式乃至运用的理论。

为了大致了解夏衍的影评风格和特色,笔者对于《中国左翼电影运动》一书中收录的14篇夏衍执笔的影评文章(共21315字)进行了词频统计。从结果看,词频大于或等于20的关键词共有11个,按照词频出现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影”“描写”“观众”“影片”“艺术”“片子”“导演”“故事”“贵族”“作品”和“象征”。具体而言,可以从夏衍的一系列电影评论类文章当中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电影本体论色彩浓厚

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非常短,电影界常常从戏剧的角度去理解电影,编写电影脚本时自然而然地要求一些戏剧的成分,倚重戏剧来发展电影。在夏衍看来,“电影虽然和戏剧是最接近的亲属,但是,电影有它的艺术上的特质,决不是戏剧的改装,也不是戏剧的延长”。①例如戏剧存在表演者和观看者之间的极严格的空间的局限,戏剧的场景切换受到诸多限制,而电影在本质上已经克服了空间的限制,通过镜头、场面调度和剪辑,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场面发生和进展的不同的事件,一秒钟可以被无限放大,十年也可以转瞬即逝。在夏衍看来,电影已经进入独立成年的时期,中国电影应该从戏剧的包围中分离出来,摆脱戏剧的拘束,他呼吁“电影艺术家也应该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使它尽量作正当的发展”。②譬如,拍电影不一定要追求波澜重叠的曲折和拍案惊奇的布局,也不必戏剧化、夸张化地呈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纠葛;应当重视电影的视觉造型,用镜头去表现人物形象;而在叙事方面,与其说电影在文本上接近戏剧,倒不如说电影更靠拢小说,因为电影打破了戏剧以场次为单位衔接剧情的局限,进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与此同时,夏衍也看到了电影与小说诗歌之间的差异,这是因为“剧作者和银幕之间,还有许多绝对重要的元素,例如导演、摄影、演员,等等”。③

二、重视观众,引导观众

在左翼电影运动发生前,中国的电影评论是广告式和海报式的,带有很强的宣传和营销色彩。左翼電影运动发生后,以夏衍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人积极发表影评,以促进整个中国电影事业进步和发展为导向,主要途径是劝诫导演拍摄反映现实和时代的影片,同时引导观众去欣赏进步的电影,进而与电影制作方面的新气象相呼应。从词频统计来看,在夏衍的14篇影评文章当中,“观众”一词共计出现了33次,位列第三,仅次于“电影”和“描写”。可见,夏衍是非常注重观众和影片的互动关系的。夏衍在《电影批判的机能》一文中,谈到了他对于电影与观众关系的认识,“电影是一种最年轻最现代最大众的艺术,它以一种资本主义的速度,急急地渗入大众生活内层,资本主义将电影当作营利的商品而送进大众的各种阶层,可是这种艺术的普遍化正完成了艺术创造观众的准备作用。‘公众是愚昧的’,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压力”。④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希望发挥电影对于观众的教育意义,即通过摄取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给观众一种启示。更加可贵的是,夏衍清醒地认识到了,由于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观众内部是存在诸多分化的,就算是同样一部影片,也不能在各阶层的观众方面获得同样的教育效果。

按照民众对于革命的不同态度,夏衍将观众大致分为前进的、对革命动摇的以及落后的三种,即使是对落后的观众,他也心怀期望:“社会组织的阶层性是复杂的。作为教育的电影,不仅应该教育前进的,以及向革命动摇的观众,落后的观众也一样的应该被教育着。”⑤可以这样说,夏衍等人的电影评论有两种意图,第一是促进电影编剧和导演的创作,让进步的坚持进步,让落后的追求进步;第二是将影评视作联络电影与观众的纽带,通过电影评论培养有一定电影鉴赏能力的观众。与此同时,夏衍还注重影评人素质的提高,他指出要完成以上几种机能,“批评者自身的基础与态度,是该严肃地讨论的”。⑥

在评价影片时,夏衍常常会将影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当时的电影审查相联系,即强调当时中国电影界进行电影创作的政治环境。诸如在解释《烈焰》一片未曾表明社会情形时,夏衍曾提到当时就连一张东北地图也不允许出现在银幕上,他还用一连串的疑问句表达了内心的愤懑:“可以写罢工吗?可以写反帝吗?可以在布景贴一张足以表示当时紧张状态的‘标语’吗?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要‘艺术地’表现‘一·二八’之前的社会背景,的确是很困难的。”⑦其用意不言自明,一方面,通过强调客观环境让观众理解摄制电影存在的诸多掣肘,争取观众对于进步影片多些宽容和支持;另一方面,或隐或显地表达对国民党电影审查制度的不满,营造“进步”与“落后”两股力量的对抗态势。

三、内容与技巧分析相结合

在撰写影评文章时,夏衍常常从电影的内容和方法等多个方面加以分析。以内容分析为例,夏衍在评价一部电影时非常注重其“真实性”。这里的真实不是说一定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其人其事,而是说这个故事存在发生的可能性。譬如,在关于《凯塞琳女皇》和《玉阙英雌》等“女皇剧”影评中,夏衍用一个发问来收束全篇:“东方色彩的装置,富丽华贵的衣裳,圆熟而洗练的技巧,这一切能补偿和填充被滤去了的历史的真实性吗?”⑧以电影技法为例,夏衍评价《城市之夜》时称,“小车碾破石块的一个特写,导演明明是在用象征手法,而看去并不觉得故意。全体的调子很匀,因为Montage很好”⑨;在评价电影《烈焰》时,夏衍再一次提到了导演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用火烧来象征国难,用救火来象征救国”⑩。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夏衍作为参与电影制作的一员,深刻认识到了电影是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等在内的复杂的艺术形式,一部电影的完成,是众多主创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的结果。因此,他在影评文章中,常常会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分开讨论,指出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如在评价影片《城市之夜》时,夏衍便以“故事的意识”“编剧及导演”和“再讲到表演”为三个小标题,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这种评价方式,既与夏衍将电影视为综合艺术的观念暗合,也有利于找到影片的得与失,以追求未来之进步。

四、营造以批评促进步的良好风气

需要指出的是,“夏衍的电影批评绝不是党同伐异之作”。⑪例如,对于联华公司出品、由费穆执导的影片《城市之夜》,夏衍等人不吝贊美之词,称其题材之“‘接触现实’与‘暴露的有力’,是和最近明星的《狂流》异曲同工的一部前进的有意义的新作品”⑫。在全文以赞扬与肯定为主的基调下,夏衍等人也会对影片提出一些批评,夏衍认为指摘出这些缺点是有必要的,这主要是“为着新的电影的更正确的前途”。⑬譬如,《城市之夜》结尾犯了“空想的社会主义的错误”⑭;《小玩意》“将破落的村庄写成世外的桃源,将严肃的战争,写成了轻松的漫画”⑮,这些处理会损害全片的完整性并且分散影片留给群众的印象;《十字街头》的五分之四的部分基本是喜剧形式,但开头却用了悲剧,“在调子上似乎欠统一”⑯,等等。至于一些被认为不够先进甚至是落后的作品,夏衍也不是一味地批判,更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有理有据的切实批评推动导演的改变和进步。以天一公司出品、改编自张恨水小说的影片《欢喜冤家》为例,夏衍表示可以从影片当中看到导演裘芑香“想将作品弄得更好一点的一种努力的痕迹”⑰,在提了一些具体意见后,夏衍在文末对导演今后的进步予以期待。对于自己的作品受到的诸多批评,夏衍也多次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予以回应。

五、参与“软”“硬”之争,战斗色彩鲜明

在“软”“硬”电影论争中,左翼影评人王尘无、唐纳、郑伯奇等人纷纷发表文章,直接同以刘呐鸥、黄嘉谟等为代表的“软性论者”进行斗争。夏衍便发表了《“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玻璃屋中的投石者——再答“软性说教者”》《白障了的“生意眼”——谁戕害了中国的新生电影》等文章参与论争,这几篇文章观点鲜明,掷地有声,可谓左翼影评人与“软性电影”论战中的檄文。

在论争当中,夏衍采用匕首式、杂文式的笔法,抓住“软性论者”要害并予以猛击。《软性的硬论》是夏衍批判“软性电影论”一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这篇一千余字的文章,洋洋洒洒,攻势猛烈,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全文共七段,其中有四段以“据‘软性论’”开头,主要模式是先阐述“软性论者”的部分观点,旋即对该观点予以反击和批驳,指出其错漏和矛盾之处。在结尾,夏衍揭露了“软性论者”的虚伪性并对其进行暗讽:“假使一切艺术的文字等等的客观影响都可以不必过问,一切硬性的作品和文字也只有‘少数笨呆的观众’拥护,那么‘软性’的天下不是早已打定了吗?为什么还要聪明人剑拔弩张呢!”⑱从夏衍4篇“软”“硬”之争的相关文章来看,关键词“软性”“软性论”和“论者”分别出现了41次、20次和18次之多,位列第一、第四、第六,可见夏衍文风犀利,毫不遮掩,旗帜鲜明地表达对“软性论”与“软性论者”的批判意见。

从夏衍批评“软性论”的字里行间,还可以一窥他的电影观念和艺术思想。例如:“真正的娱乐和慰安,应该是互助的精神,团结的意识,争战的热情,和胜利的呼喊!这一切是年轻的、健康的、进步的、向上的,所以也就是胜利的,有未来性的。”⑲可见,夏衍是反对完全意义上的娱乐电影观,认为电影应当具有社会价值,反映时代面貌,承载教育意味。

由上可知,夏衍的电影批评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态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能够从电影艺术的特性出发,从艺术、实践乃至电影理论等专业角度来评价影片,亦不讳言电影的商业属性,特别是还能够结合自己的电影从业经验强调电影创作的客观环境,进而争取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夏衍的电影批评始终以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为指向,通过批评来谋求电影从业者的进步和电影观众鉴赏能力的提高。

但是,左翼电影人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批判“软性论者”时,将他们所阐述的电影艺术特性也视为错误理念予以否定,但实际上,“软性论者”对于形式、电影娱乐功能、电影趣味性的提倡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对电影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左翼电影人队伍也缺乏足够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简单化、教条化的问题,难免会有失误。对此应抱有同情、理解之态度。

[注释]

①②⑨⑫⑬⑭夏衍等.《城市之夜》评[N].晨报“每日电影”,1933-03-09.

③⑦⑩夏衍.评《烈焰》的评价[N].大晚报“火炬”,1934-04-03.

④夏衍.电影批评的机能[N].大晚报“火炬”,1934-11-18.

⑤夏衍.《前程》的编剧者的话——题材与出路[N].晨报“每日电影”,1933-05-25.

⑥夏衍.影评人、剧作者与观众[N].中华日报,1934-11-25.

⑧夏衍.凯塞琳女皇的时代——所谓“女皇剧”的本质及其他[N].大晚报“火炬”,1934-10-21.

⑪陈坚,陈奇佳.夏衍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180.

⑮夏衍.看了《小玩意》致孙瑜先生[N].申报“本埠增刊·电影专刊”,1933-10-10.

⑯夏衍等.《十字街头》座谈会[N].大晚报“剪影”,1936-04-16,18.

⑰夏衍.欢喜冤家[N].晨报“每日电影”,1934-07-02.

⑱夏衍.软性的硬论[N].晨报“每日电影”,1934-06-13.

⑲夏衍.“告诉你吧”——所谓软性电影的正体[N].大晚报“火炬”,1934-06-2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