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教孩子不听话吗?

2022-02-14 09:41王歌
杂文选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神谕雅典苏格拉底

王歌

苏格拉底在七十岁的时候,被告上法庭,罪名是他不信城邦让信的神;腐蚀年轻人,让他们也不听城邦的话,不信神。专学巧言令色,强词夺理,招摇过市。

苏格拉底要在法庭上给自己申辩,证明清白。当时,像雅典那样的城邦虽然兴盛,合法公民也不过几万人,可出席法庭的陪审员就有五百零一位之多。苏格拉底开始了一项悖谬的申辩:如果成功申辩,说明他的确有辩才,无往不胜——因而将会被间接证实控罪。而如果他输掉了申辩,便会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本来有若干“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选项。那时的法律很有人情味,选项很多:你可以逃跑,不出席审判;或让希腊版“河东狮吼”的太太领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哭闹一番,博得同情,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稀罕;还可以缴纳罚款,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很穷,付不起罚款;他也没有选择余生流亡国外……他选择了公开为自己申辩。

苏格拉底相信神指派他过一种哲学的生活,因而哲学并非亵渎,相反更虔诚。他不会因为危险——比如被告上法庭——而放弃他的职责。如果让他停止哲学思考,才判处他无罪,那么他宁愿服从天命,也不服从公众。

苏格拉底要申辩自己有多么虔敬吗?不。他不仅没有听从公众或权威,连神的话也不轻信。德尔斐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反应一以贯之,不被毁誉冲昏头脑,而是反问:希腊有那么多智者,自己只是尚无智慧的爱智者,怎么可能最智慧呢?

他開始走访以智慧闻名遐迩的人,当然不是为了唱反调,而是为了真正理解神谕。神谕不是事实预言,而是幽深微妙的启示,是神与人的沟通手段。苏格拉底发现这些智者自以为知,并不真知,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甚至假装知道。苏格拉底为此开罪了很多人。于是,他以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神谕: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我知道,我不知道。”他的追问同时彰显了“神谕”和“哲学”的本质,这也是他的审判一次次被人不厌其烦地讲述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苏格拉底被审判的前前后后,重述他的几次“不听话”的抗命:公元前406年,雅典军队和邻邦斯巴达人作战,遭遇风暴,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将领们未能收回阵亡将士遗骸,就撤回故乡。十位将军为此遭受指控,议会通过投票判处他们死刑。苏格拉底坚决反对,称这种做法不符合雅典法律,也不公正。可惜这十位将军还是被处死了。还有一次三十僭主命令苏格拉底捉拿处死某个人,苏格拉底冒死抗命,逃回家中。

在申辩失败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朋友们为他策划好越狱,甚至买通了狱卒。但他没有接受朋友们的苦心经营。为什么不逃?苏格拉底说:即便遭遇不公,也不能以不公正来抵制,这样会使自己身陷自相矛盾。既然选择了申辩,就要接受审判的结果。

不论神谕的赞誉、民主制的势众、专制的威胁、友人的情谊,更不用说求生的本能、身后的妻小,种种都没能阻碍苏格拉底先思后行。古稀之年的苏格拉底最后服从判决,喝下了毒药。苏格拉底因为思想而获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有人把这个审判定为“政治哲学”的某种开端,也说明了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张力。胁迫人言听计从,只听话,不思想,就会不讲理,大众和发号施令者都会丧失常识,失去思考的能力,这种损失是双向的。

因为如果人没有“不服从”的可能,人就没有“自由”,那么他(她)就仅仅是人偶,既不会有信仰,也不会有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审判时,曾实施屠杀的纳粹军官艾希曼自我辩解:他仅仅是“听话”而已,他必须服从命令,履行义务。在命令面前,他没有问为什么,他没敢问,他知道问的后果,他的恶在于不敢思考,不敢运用人的常识常情去判断,恐惧让人放弃做人。

求知,并试图从多种信息渠道了解、理解这个世界,是为了成为人。但成为一个有一般理性的人,却非易事。启蒙的初衷是用“讲理”来代替一味“听话”。康德说“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只会听话的人,永远是孩子。若是没有“讲理”的环节,就只有心口不一的“顺从”,而不会有心服口服的“服从”。只有训练自己独立思考,你接受的才不是强权,而是规范,才能把外在的条条框框变为自己恪守的原则。

不听话是需要胆识的,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被时代大潮裹挟是大多数臆想的不得已。但是,如果有更多独立思想的年轻人,哪怕只是先质疑,先提问,而非急着感动、盲从,我们的社会会少许多曲折和伤害。

接受别人的不听话,耐着性子听听别人的理由,同样需要胆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并不顺畅,充满这样或那样的瓶颈,也总有点儿“时间差”。只要没违反法制,我们就要捍卫别人“不听话”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如果我们轻易不让别人说话,或者放弃自己表达的权利与义务,有一天当我们觉得必须说什么的时候,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我们有必要比谁更恭维附和,看哪个技高一筹吗?我们的文化与人格都堕落至此吗?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算说了错话,又如何呢?说话不仅是表达,也生成思想。交谈本来就是相互纠错纠偏的。了解我们的有限与谬误,与再次确认自己的正确相比,到底哪个更是收获呢?

【选自微信公众号“橡果成长纪”】

插图 / 恭维附和  / 佚 名

猜你喜欢
神谕雅典苏格拉底
雅典人书店:建在歌剧院里的书店
神谕
斯巴达和雅典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赏月
秋鸽予我
向日葵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