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2-02-14 06:02沈东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旅游+旅游业院校

沈东生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旅游业在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下出现了跨行业加速融合。新形势下,以 “学、养、闲、奇、情、商、” 旅游新六要素为核心的如 “旅游+乡村振兴” “旅游+文化” “旅游+休闲农业” “旅游+研学” 等 “旅游+” 新业态不断出现。在 “旅游+” 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产品供给也逐渐多元化,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旅游业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专业技能人才。因此,在此背景下,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助于推动当前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 “旅游+” 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意义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往往与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它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更为偏重于实践能力,所开设的专业特色也大多定位于服务于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1]。在 “旅游+” 背景下,一定区域内的旅游产业要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这不仅可以创新旅游产品本身的内容和文化元素,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而且也能助推旅游产品的本身转型升级和地方全域旅游的发展,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帮助地方找准旅游发展定位[2]。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出具有跨界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高职院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基于能力本位和旅游行业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旅游产业发展会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众多行业共同发展。旅游高职教育要顺应这种市场化的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创新,提高人才对于地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其次,这种基于能力和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 “三教” 改革,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避免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学校建设更加完善的师资队伍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二、 “旅游+” 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失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停留在服务传统的旅游业发展需求,没有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跟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即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的理念下,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背景下,市场、社会对于 “旅游+”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只能从事传统旅游企业的一些岗位,如旅行社导游、外联、计调、旅游景区讲解员以及旅游饭店服务员等工作岗位,而不具备 “旅游+” 时代背景下的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及能力,尤其缺乏智慧旅游下的信息化处理的能力。这就导致在此情况下培养的人才与新形势下行业人才需求不匹配,使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下降,造成行业人才供需错位。据调查,2014—2018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专业对口就业率平均值只有27.67%,且一直呈下降趋势,至2018年仅为11.54%[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包括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人文素养、文化创意、设计等更广泛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因此,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服务于传统的旅游服务岗位,要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更多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人工智能等综合素养和能力,以适应 “旅游+” 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架构设置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存在不足

就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来架构,课程较固化。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一般都以传统旅游管理课程如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为主,而与智慧旅游、文化创意等发展相关的课程较少,这方面的课程往往只有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基础两门课程,信息化、创意化课程所占比例较少,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人工智能、信息化素养、文化创意等知识,从而不能满足 “旅游+” 情境下旅游职业综合素养的需求。另外,根据调研,在具体专业课堂教学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多以课堂讲授为主,MOOC、智慧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未能较好使用。

(三)实践教学不能与旅游企业所需的技术进行较好对接

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强,都建立了较好的专业教学实训室,如模拟导游讲解实训室、餐厅服务实训室和客房服务实训室等,但这些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缺少对学生的智慧旅游技术应用、文化创意思维、智能化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训练。另外,在高职教育的三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般都会按照要求统一集中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相关旅游企业实习实践6个月,组织一次为期1-2周的集中专业旅游资源考察见习。除此之外,还会分时间段组织学生前往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实习实训基地参观、实践。但是,这些专业实习与考察见习实践主要集中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企业的基础岗位,缺少与新型的电商旅行服务企业及更多类型的新型综合性旅游企业进行合作,缺乏多元化实训实习平台,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和了解当前 “旅游+” 形势下旅游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同时,因缺少科学的实习实训管理与评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教师的指导,有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践教学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未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需求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四)有相关行业企业经历的双师型和智慧型教师比较欠缺

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职称结构上看都比较合理,但是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单一,他们大多是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但都缺少相关旅游企业行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另一方面,他们大多也缺乏在 “旅游+” 背景下行业企业所需的信息技术、新媒体应用、文化创意、教育、乡村振兴、农业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对旅游行业的现状理解不深,虽然部分教师通过考试获得了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队伍来源单一,缺乏行业企业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容易产生所教理论与实际不符现象。同时,由于管理机制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缺乏 “旅游+” 背景下新型智慧型旅游服务企业、智能型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优秀人才兼职授课,也会导致学生对旅游行业与企业现状缺乏直观具体的认识。

三、 “旅游+” 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旅游+” 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重点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始终从立体化的角度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契合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4]。

(一)加强德育引领注重综合素养培养

在 “旅游+” 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对经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想更好地为市场和社会服务,首先就要强化人才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5]。同时,要准确理解旅游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旅游业与地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6]。具体来讲,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首先要做的就是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在原有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以终身学习作为学生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理念,要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修养,增强面对市场和未来职业风险的能力。其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设置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多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旅游业发展下的综合素质要求。

(二)结合地方特色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 “旅游+” 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首先要注重地方特色,要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要细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了解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同时,要加强政产学合作,积极争取高职院校所在地方政府扶持或合作,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智慧旅游实训、实习场地,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另外,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地方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围绕当地旅游相关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来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多元化培养。

(三)深化与新型旅游电商企业的合作,加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

在 “旅游+” 背景下,旅游综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很大,单纯掌握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针对 “旅游+” 背景下,旅游行业人才所需要的具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运用等信息技术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相对紧缺的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可以积极探寻与业内先进的综合性旅行服务电商企业合作,如去哪儿、携程、易龙、途牛、同程旅游等一批业内知名的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定向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来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通过开展 “订单式” 培养模式,让旅游相关企业从最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的实施、实习实训场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把这些旅游企业的技能大师、管理骨干引进来,担任专业专兼职教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 “学徒制” 方式,培养具有 “旅游+” 背景下的综合性旅游技能型人才[7]。

(四)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创新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走访,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还是沿用旅游管理专业近十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的发展,跨界的 “旅游+” 人才成为行业的新宠。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要加强旅游学科与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学科的融合,培养出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综合型智慧化旅游人才。要创新地把多专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来,具体来讲,就是将多个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专业课程由多个学科专业教师参与授课与指导,专业的教师团队可由多个专业教师和企业高管、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多方面组成,弥补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缺陷[8]。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实际项目为教学内容和目标,将企业资源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实际目标的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结 语

“旅游+” 背景下,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在与第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对当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有助于推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深度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产教融合为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以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9]。

猜你喜欢
旅游+旅游业院校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旅游+”的“全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