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振兴视角下民俗红包的价值挖掘与传承探析

2022-02-14 02:01姜夏旺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俗美学价值

张 璐 姜夏旺

通讯作者姜夏旺(1980—),男,浙江衢州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民俗红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传统民俗红包是人们在物质文化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呈现载体,其蕴含着丰厚的美学、民俗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学术价值。对传统民俗红包中所积淀的文化符号、思维方式和精神内涵多元化价值的挖掘有助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以及构建中华儿女共同情感的精神家园。

二、民俗红包的历史特征与变迁

通过对“红学”“敦煌学”等历史文献与资料的查阅、大量的田野调查、红包样本收集与分析等工作后,从红包的呈现形态、名称、作用及意义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变迁角度出发,将近现代红包的历史特征变迁分为明清之前的红包(红包的启蒙期)、明清时期的红包(红包的发育期)、近代时期的红包(红包的成熟期)、现代时期的红包(红包的流变期)这四个阶段。

红包最早的概念叫 “厌胜钱”(“厌”通“压”),出现于汉代(1)班固.汉书·王莽传[M].东汉,第六十九下,第855页.,是作为求其吉祥之意的器物,其主要呈现形态为带有各种不同装饰纹样的铜制钱币,有驱邪祈福的作用。(见图1)在《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中记载:“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 此处指的“厌胜”特指用迷信的方法来驱邪的意思。明清时期才正式有“压岁钱”之说,对于这时期红包的主要形态与意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2)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10卷.。”(见图2)近代时期的红包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但在材质和装饰上有了极大的变化,祈福的意义逐渐弱化,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更为突出,红包封以纸配彩图为主。印有“寿星公”“满堂吉庆”等民间色彩浓厚的图案。(见图3)当代红包的功能呈现多样化态势,且“派红包”的习俗变得意义多样,趋于日常化。当代红包在图案装饰上出现卡通人物、多元插画等,形式上出现趣味立体结构、不规则形状等,色彩也不仅仅局限于红色。(见图4)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兴的数字红包也流行于大众之间,尽管红包的呈现形态及所利用的媒介与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但都是对我国传统礼俗文化与吉祥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图1 汉代厌胜钱

图2 清代红包封

图3 民国红包封

图4 近现代早期红包封

三、民俗红包的价值挖掘与整理

(一)重拾民俗红包蕴含的价值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实体红包的意识逐渐淡化,亦或有着认知的误区,单纯地认为红包只是一种装钱的袋子,是走捷径的“金钥匙”,[3]忽略了红包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价值、美学价值等。基于时代快速发展下人们对于红包内涵的认知差异与误区,所以对民俗红包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与美好生活”进行价值重拾是极为重要的。

从红包与历史的角度重拾民俗红包所蕴含的价值。红包自诞生之日(汉代)起至今(2022年)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红包的流变成了对应时期文化的承载样本。从汉代开始的厌胜钱到现如今的红包都是作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与祝愿的物化产物,并沿袭至今。民俗红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以小小红包为载体服务于民族群众,连结的是民族精神的文化根脉,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呈现。[4]

从红包与人的角度重拾民俗红包所蕴含的价值。民俗红包作为人们凝结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穿梭在年节、祝寿、婚庆等各种场景中,其所渗透出来的亲情、友情、爱情和温暖溢于言表,这也阐释着中国人尊老爱幼、孝悌感恩的伦理道德。这也体现了民俗红包背后更多的是礼仪文化、人际关系的滋养,是我们生活昌盛的象征。

从红包与社会的角度重拾民俗红包所蕴含的价值。红包的传承和流变过程中透视着当时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更透视着政治文化的引导方向。红包作为民俗礼节和精神文化的传播路径,对构建和谐礼仪社会和维系社会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人们互赠红包的互动行为正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更是情感与责任、担当的社会面貌的承载。

(二)民俗红包的价值构成要素

1. 美学价值——真、善、美

红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真、善、美是对我国先民思想、情感观念的凝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红包作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一种物质,是生活之美的创造,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5]从古至今代代相承并随之被赋予各种精神文化内涵。民俗红包美学价值中所蕴含的“真”正是根植于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认知,正如红包所传递的吉祥文化,其是在先人无法与大自然抗衡的状态下逐渐产生,并随着时间和社会的演进而逐渐丰富的。在红包美学价值中所包含的“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积极态度,在人们馈赠红包时,其所渗透出来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充满善意与温度。美学强调真与善的统一,而红包的“美”正是人们在传递美好祝福与愿景中涵盖的。

2. 设计学价值——设计规律与方法

对红包设计学价值的挖掘主要体现在其设计规律与方法上,无论是字体演变、图形演变、结构演变、色彩演变等,均可从中窥探我国先民的审美演变及设计方法的迭代。在红包字体设计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主要为字体结构变形设计、字体意境化设计、字体图形化设计以及字体装饰化设计。如图5所示红包基于形式美、意蕴美的法则对吉祥文字笔画进行可对应的祥云纹、鱼纹、如意纹等吉祥图案的转换设计,在不改变文字识别性的基础上使得字体更具装饰性与审美性,其所采用的是字体图形化以及装饰化设计方法。图形设计作为红包的视觉中心,其创作的主要方法为民间传说的借用、宗教信仰的延伸、谐音寓意、象征符号的运用、以字为图的搭配。例如在象征符号的应用中,蟠桃、仙鹤、松柏是用来象征长寿的符号,牡丹、芙蓉、钱币是象征富贵的符号。

图5 《福禄/富贵/吉祥/如意》红包

3. 民俗学价值——民族认同、美好期许

对红包民俗学价值的挖掘不仅有利于民俗红包背后价值结构网的完善,更有利于丰富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学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基因,是树立民族精神和构建国家意识的文化基础。[6]红包所体现的民俗学价值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事象的映射,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7]能够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传统礼俗文化,从而获得民族认同感。红包具有祈福、礼仪、传承、装饰等功能,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对民族传统的认可及美好生活的期许。红包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生活美好祝愿与期许的情感纽带,其传达出来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溢于言表,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 社会学价值——文化自信、社会和谐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红包的价值,可以说在民族文化自信、华人情感纽带及社会和谐等方面,红包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红包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所传达出来的吉祥观念背后蕴含的吉祥文化、择吉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民俗红包中所蕴含的文化优势让中华儿女拥有更加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每年春节及传统节日等重大场合,国内民众以及海外华侨都会进行红包派发的民俗活动,对这一活动的传承凝结着浓厚的无价亲情,阐释着中国人尊老爱幼、孝悌感恩的伦理道德,这对社会和谐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促进了国内民俗文化对外的传播。

四、民俗红包价值的传承运用

(一)意蕴赋能:美学价值的传承运用

民俗红包是基于人们生活之美的创造,融入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价值理解与表达,反映着人们的美学观,是中华美学精神体现形式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人们所创造的众多吉祥文化符号,所反映出来的美学思想、美学特点、美学工艺、美学元素等共同组成了民俗红包独有的价值体系。对于民俗红包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的传承运用可以贯串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助于复兴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激发人们对于美的物质与精神上的追求,创造现代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实现美的传递与关怀。

(二)形式赋能:设计学价值的传承运用

民俗红包设计学价值的传承运用属于应用型操作,主要是将红包艺术价值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经过筛选、提炼、组合,将抽象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从而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语言,再结合新兴技术、工艺、材料、综合性的设计手段等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给予民俗红包多元化的呈现形式,以传达民俗红包所蕴含的吉祥文化与美好愿景。对民俗红包设计学价值的传承运用旨在根植传统,融会时代发展的新价值导向,开发更符合新时代人们情感需求并兼具生活实用价值与美学意义的优秀民俗红包作品,[8]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

(三)媒介赋能:民俗学价值的传承运用

红包中所蕴含的民俗与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集体再现的思想和创作的艺术。对于民俗学价值的传承可以通过人们的思维记忆、仪式展演、图像表现等方式进行,而面对不同的民俗形式则需要利用跨媒介和语境的方式来进行传承运用。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借助当代互联网媒介的信息传播性能,让传播、接收、发散成为一种自由的个体或是大众行为,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语境的产生。将民俗红包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学价值传承运用好,要把民俗文化与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结合起来,以增添时代气息与社会生活气息,这也有助于让民俗文化“活起来”,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精神赋能:社会学价值的传承运用

民俗红包所渗透出来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好的诠释,这也正与社会学价值所映射出来的维系民族情感、认知与教化相对应。对于民俗红包社会学价值的传承运用,是构建和谐礼仪社会、弘扬中华民族气节与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途经。在对社会学价值的传承运用中,可以通过承载着浓浓民族情谊、社会核心价值的产品形态,给予人们丰富的精神体验,以增强人们的内在精神力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支撑,进而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9]

五、结语

通过对于民俗红包价值构成以及传承运用的梳理与分析,准确地传达出民俗红包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物化体现,并大力弘扬红包所传达出来的正能量。让人们了解小小红包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更深层次的价值结构,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新时代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既符合当下人们审美要求又独具文化内涵的民俗红包,必须在准确理解民俗红包的历史特征与其多元化的价值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传统民俗文化的物化呈现和文化支撑,让我们的传统民俗红包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与活力,传递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以此更好地反映和展现人们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民俗美学价值
冬季民俗节
盘中的意式美学
民俗中的“牛”
外婆的美学
民俗节
纯白美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