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体针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2022-02-15 08:51邓仁才董花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针刺脑梗死

邓仁才,董花宁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多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原因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梗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疾病[1-3]。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我国每年因脑梗死死亡的病人高达120万例[4-5]。脑梗死幸存者多数遗留偏瘫或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丧失工作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6]。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病人多以卒然昏仆、昏不知事或肢体渐行不利、语言渐行蹇涩以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脑梗死后遗症以肢体运动障碍最常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但病人多数不能坚持且疗效不佳。本研究以头针配合体针联合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病人,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56~75(66.24±7.28)岁;患肢位置:左侧19例,右侧27例;病程15~30(21.83±6.92)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5~77(67.06±8.13)岁;患肢位置:左侧21例,右侧25例;病程16~30(22.16±7.07)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7]诊断标准:存在突发性的单侧肢体(合并或不合并面部)无力、麻木;或有单侧面部口角歪斜;或有语言功能、认知功能障碍;视力模糊或丧失;可见眩晕、呕吐;既往高血压史;出现既往少见的重症头痛;或意识障碍或伴抽搐;排除中毒、脑外伤、癫痫后状态、瘤卒中、脑炎、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其他因素;经头颅医学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化验等明确诊断[8]。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且为首次脑梗死,预后发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②脑梗死后经治疗生命体征、病情稳定者;③自愿加入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病人。排除标准:①脑梗死再次发作、多次发作或大面积脑梗死病人;②合并脑肿瘤、脑炎、脑外伤等脑实质病变;③入组前1个月内有镇静类药物、肌肉松弛类药物应用史;④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重度障碍、沟通障碍、吞咽功能障碍;⑤预估生存周期不足6个月;⑥合并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重症疾病、高出血风险;⑦脑梗死前存在有肢体功能障碍;⑧有晕针史。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常规治疗:包括扩血管、减少血小板聚集、溶栓等。功能康复训练:①维持良肢位,包括仰卧、侧卧、半侧卧位等;②床上康复运动训练:床上翻身训练、移动训练、躯干控制运动训练;③静态坐位平衡训练、动态坐位平衡训练、坐位保持耐力训练;④关节活动度自主训练;⑤肌力、耐力训练,起坐训练;⑥上下台阶步行训练,依靠拐杖步行训练,依靠平行杠步行训练;⑦纠正病态脚步训练。以上康复锻炼由康复师指导进行,根据病人肢体障碍情况选择适当的训练程序,以病人可耐受为限度,循序渐进,每次训练40 min,每日1次,连续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体针针刺治疗。

1.4.2.1 头针治疗 ①穴位:完骨、风池、百会、四神聪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两耳尖过头顶连线与头顶部正中线交点处。四神聪穴位于头顶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由4个穴组成。采用快针直刺法,嘱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取75%乙醇于穴位处常规消毒,用拇指、食指、中指持紧针柄,手腕用力,针体垂直快速刺入,随即松手。进针深度可直达骨膜,可感到针尖撞击骨膜方可。风池穴位于头后颈部两大筋外缘入发际1寸的陷窝中与耳垂齐平,进针后向斜上方(对侧眼球)直刺,待病人得气后只捻转、禁止提插。完骨穴位于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直刺进针,只做捻转不可提插。②行针:行针30 min,百会穴、四神聪于15 min后采用重压震颤并捻转1次,拇指、食指持针柄,持续给予轻度压力至骨膜以病人针感酸、麻、胀重为宜,可配合适度捻转。风池、完骨穴于15 min后再行捻转1次,以加强针感与刺激。③起针:左手轻按针灸针周围头皮,右手持针柄,作缓慢捻转,待针体松动无紧涩感时迅速出针,并及时用消毒棉按压针孔,预防出血及血肿形成。

1.4.2.2 体针治疗 ①取穴:双侧内关、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患侧阳陵泉、太冲、委中、承山穴;②手法:内关穴直刺,只需捻转、不行提插;足三里穴、血海穴,进针后捻转、提插捻转并雀啄。患侧阳陵泉、太冲、委中、承山穴进针得气后观察并询问病人反应方可逐渐强化刺激;③行针:以上体针各穴刺激强度及针刺手法均应在30 s左右。以上头针、体针隔天针刺治疗1次,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肌力恢复水平、生活质量。①生活能力:根据Barthel指数(BI)标准进行评估[9]。BI主要包括就餐、日常洗漱、大小便控制、如厕、自我修饰、穿衣、物体移动、上下楼梯波道、平地行走等,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良好。②肢体运动功能: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进行评估。FMA主要包括上肢下肢肌肉反射情况、屈肌协同运动能力、伸肌协同运动能力、伴协同运动能力、无协同运动能力、反射亢进情况、协同能力及速度等,腕稳定性,肘屈伸功能,手指活动功能等;得分越高说明病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10]。③肌力恢复水平:肌肉完全麻痹,触诊无任何反应能力为0级;肌肉具有主动收缩功能,但无关节驱动能力,无法正常活动为1级;具有关节驱动能力,可实现水平向活动,无法实现纵向活动为2级;能够实现纵向活动,无抗阻能力为3级;具备低于正常值的抗阻能力为4级;肌肉反应正常,各方向活动完全正常,抗阻力正常为5级。其中,4级、5级为肌力优良。④生活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11]进行评估。WHO-QOL-100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6个维度,各维度评分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该维度生活质量越好。

1.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8]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较治疗前降低>90%;有效:NDS较治疗前降低46%~90%;无效:NDS较治疗前降低<46%或较治疗前加重。

1.7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肌力恢复水平比较 观察组肌力恢复优良率为63.04%,高于对照组的32.61%(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肌力恢复水平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与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FMA、BI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 单位:分

3 讨 论

脑梗死的发病基础为脑动脉、椎动脉、颈动脉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内膜病变,凝血机制及血小板活跃,导致血栓形成,使脑动脉、椎动脉、颈动脉等主要血管发生狭窄甚至梗死,或为血栓阻塞血管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最终导致中枢神经受损,造成病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吞咽及言语功能障碍等后遗症[12-14]。病人活动功能下降,生活能力极大缺失,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尽快溶栓、尽快疏通堵塞的血管是本病常规治疗手段,及时恢复脑组织的血供,缩短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持续状态,减轻病人患侧神经功能的损伤,促进其尽快恢复患侧的运动功能,已成为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重点课题。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经络”“中风”范畴[15]。头针穴位的形成与运用经验是我国历代医务工作者实践的结晶。现代医学亦认为人体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可反映在头皮相应的区域,当脏腑、肢体功能出现病变时,通过针刺相应头皮区域即可获得治疗疾病的效果。大脑头皮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增强脑神经的活跃程度,改善颅内的血液循环;头针、体针联合针灸是历史悠久的中医治疗手段,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疗效,通过针刺可以疏通患侧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升降气机、平衡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针刺完骨、风池、百会、四神聪穴,可以振奋阳气、升阳固脱、开窍通络,治疗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高血压等。风池穴可通脑活络、清头明目,多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耳聋气闭,对于中风昏迷以及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也非常有效。体针的内关穴可和里缓急、醒脑开窍、通调脘腹。足三里、血海穴可以补脾健胃、增强体质、促进消化吸收,血海还可以促进气血的生化及活血化瘀。太冲为肝经穴,有平抑肝火、平肝潜阳作用,配合曲池可治疗肝火头痛、肝阳上亢所致的耳鸣耳聋、手臂麻木等。三阴交穴为三阴经交汇之处,针刺三阴交可提高肝、脾、肾三脏功能,促进病人新陈代谢,提高吸收、消化能力。委中穴治疗腰、臀、膝关节的麻木、疼痛、痿痹,配合承山、阳陵泉穴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0.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头针配合体针针刺法能够提高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病人肌力恢复优良率为63.04%,高于对照组的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头针配合体针针刺法能够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病人患肢肌力水平恢复。治疗前两组FMA、BI与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BI与WHO-QOL-100各维度评分均好转,提示常规康复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但联合应用头针、体针针刺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病人各项功能与生活质量的恢复。

综上所述,头针配合体针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较好,能够改善病人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针刺脑梗死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清明的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脑梗死怎样治疗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