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优良作风对石油会战的影响

2022-02-15 14:57李安妮管鹏宇
西部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会战石油

李安妮 管鹏宇

一、石油会战的时代背景

石油会战,即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使全局的劣势变成局部的优势。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庆会战的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一举扭转被动局面[1]18。20世纪初,美国、日本等石油公司在我国找油的失败直接引致中国戴上“贫油”的帽子,“中国贫油”充斥着人们的意识。李四光、潘忠祥等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研究理论的另辟蹊径,宗丕声、韩景行等地质工作者对前人结论的调查实践,证实了我国存在油气矿床的确实性。然而,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对新生中国的原油供应收紧、经济贸易封锁及中苏关系破裂、援建专家撤离的多重压力,中国踏上艰难寻油之路,石油师则成为寻油路上的生力军,奔赴石油钻探、基建、运输工作前线。随着向东部勘探找油的战略指示①,松辽平原成为石油勘探的主战场。1959年9月26日,位于松辽平原大同镇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被发现。自此,一场关系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会战全面展开。

二、领导者对石油会战的全局谋划

军将之才,善于以果敢作风和谋略思维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面对相继打出高产井的向好局势,余秋里着眼全局,尖锐指出:“一口井出油不等于一个构造出油,几个构造出油不等于所有构造出油,一时出油并不等于长期出油。究竟这个油田是大油田,还是小油田?是活油田,还是死油田?我们还很不清楚。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继续做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工作。”[2]30-31正是余秋里②、康世恩③等领导干部的审时度势,从而圈定了大庆长垣地区前景可观的整个二级构造带。随着石油钻探形势的不断发展,决定在松辽平原开展石油会战。在这一阶段,余秋里、康世恩等会战领导的全局判断和战略指导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统筹规划,分区跟进

组织会战队伍向松辽平原集中的同时,勘探工作仍然在紧张进行中。在肯定长垣北部油层情况的基础上,经研究地质资料得知长垣内外均发现地层条件十分乐观的构造带,部领导作出人员部署,决定集中力量分区钻探:撤销松辽石油勘探局,原松辽石油勘探局石油职工负责一探区葡萄花、高台子、太平屯、敖包塔构造;四川、青海石油勘探局协同负责二探区杏树岗构造;玉门、新疆石油管理局协同负责萨尔图、喇嘛甸构造。余秋里、康世恩等部领导及来自各个油田的主要负责人等成立会战领导小组,前往生产建设第一线全面统领石油会战[1]181。

(二)集中力量,部署作战

立足于调查研究实际,在松辽地区地质勘探形势向好的进展中,余秋里提出要发扬解放军集中力量作战的优良传统,集中力量不仅是关系到当前,而且有长远意义。实践证明,集中使用力量,绝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措施,而是一个带长远性指导工作的原则[2]34。他们随即向党中央提交《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并提出申请资金、设备、人员支持。经中央批示,在支援2亿元资金和几万吨钢材设备的同时,动用沈阳、南京、济南军区33000名军人作为攻坚力量参与会战。举全国协作之力开展石油会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指导方针的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现。

(三)统一思想,提升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会战前后,余秋里、康世恩等领导干部在抓好广大职工思想和学习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会战前夕作动员,对广大职工讲形势,讲任务,讲传统,坚定参加会战的决心。面临生产生活物资短缺、缺乏开发经验等突出问题,部党组作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在会战中,把别人的经验都学到手,但又不迷信别人的经验,不迷信书本,要勇于实践,发扬敢想、敢说、敢干风格,闯出自己的经验[3]。摆脱唯心主义错误思想,完成生产建设任务。在日后的生产实践中,形成“领导干部带头学,扎扎实实组织干群学习”的良好学风,统一思想认识,发动群众运动,将学理论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政治引领,联系群众

在会战一开始,余秋里、康世恩等领导干部充分运用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在基层队建立党支部,设置指导员,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将其与生产建设、群众工作、基层管理充分结合,从生产目标和生产实际出发,坚持共性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形成“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的实践原则。在生产建设中,大学解放军立功建模经验,通过选树评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行生产技术民主化的同时兼顾群众生活,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组织职工搞农副业生产,保证石油会战的顺利进行。

三、中层干部对石油会战的指挥有方

遵照中央指示安排,大批解放军干部战士奔赴石油会战前线,组成庞大的石油会战队伍。在战争中摸爬滚打的解放军,淬炼出不畏艰难、骁勇善战和遵守组织纪律坚决的优良作风,这种优良作风被带到石油战线上,发挥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作战优势,推动油田开发建设快速发展。

中坚之锋,能够以铁的纪律和钢的精神指明攻坚克难的方向。在气吞山河的石油会战中有多少油喷出就有多少血汗流下、有多少传奇就有多少艰难,而有多少艰难就有多少像包世忠④、王进喜⑤等一样的先进中层干部。在会战中,正是大批由原营团级干部组成的钻井队长们受命向前,带领着一线战士们用战争洗礼过的血肉之躯展开了石油会战的画卷。在这一阶段,包世忠、王进喜等会战中坚的坚强领导和战术指挥是无可替代的。

(一)指挥靠前,奋勇争先

会战队伍整装到达松辽平原后,没有被坚硬而荒凉的黑土地和沉重的设备吓倒。“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等口号在包世忠带领的队伍用血肉之躯架起几十吨设备之时、在王进喜带头跳进泥浆、用身体制止井喷之时,露出了它的锋芒。中层干部奋战在前线,用行动发出命令、用执行作出指挥。会战初期,正是一大批中层干部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发现生产问题,最勇敢而直接地解决问题。他们能迅速组织队伍力量,明确方向、选择重点,雷厉风行突破难关。“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是石油会战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对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有着重要意义。中层干部注重加强干群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以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包世忠、王进喜等中坚力量和来自各个钻进队伍的主要负责人等构成决战大庆的剑锋,所向披靡地将石油会战推向高潮。

(二)创新设计,艰苦作战

会战指挥部计划开钻的日期不能拖延,高速度拿下大油田的方针不容置疑,邓玉兴大队长和时裕吾工程师及全队战士们用开水将土变成了泥浆,庞文兴站长和孙万能工程师用干打垒的办法建起了现场化验室。实践证明,创新设计、艰苦作战不是迫于无奈时候的别无选择,而是一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创新举措。大庆石油会战初期,为了检验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压力开采这一方法是否正确,开辟了30平方公里的生产试验区,进行十大试验项目。为了研究油田开发的全过程,采取小井距测量方法,钻井14口逐一试验,将几十年的试验期缩至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并且得以正确认识和掌握产量的变化规律。大量的工作在广大中层干部带领实践之下,经过试点取得了经验以后再逐步全面展开,不断捕捉到的地质地况信息,坚定了会战队伍在松辽盆地持续打出油的信心。

(三)革命作风,身先士卒

好作风是先进思想的生动体现。会战如火如荼的盛况在千里沉寂的荒原之上更显热烈,点亮星星之火无数,马德仁、朱洪昌等大队长在无数星火最前方。“队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是马德仁不畏风霜破冰下泥浆池疏通堵塞的水管线,是朱洪昌不顾灼伤,手持供水管线焊接漏水缝隙……他们英勇善战、敢打敢拼的革命作风在广大会战队伍中演变成“我不相信凭借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打不出石油”的永不服输、傲战困难的生产作风。以革命作风带动生产作风是中坚之锋革命作为的表现,他们对队伍讲形势、讲任务、讲传统,最先扑向会战最困难的地方。王进喜不顾受伤的腿跳进泥浆池之时,身先士卒的革命力量比任何指挥命令更具力量。

(四)抓思想,讲政治

思想是行动的基石。石油会战与他们经历过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相比有别样的艰辛。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经过战争的熔炼愈发精粹,正是将思想建设、政治觉悟与石油生产建设、支援群众工作、基层队伍管理等工作充分结合,才切实发挥出了会战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优势作用。生产目标不可谓不艰巨,思想根基筑得牢才有可能实现,中层干部与身边的基层战士们最接近,最了解队伍的短板与优势。由于生产建设的迫切需要,会战队伍与家属队伍之间的联系缺失客观地造成了不良影响,正是在中层干部组织落实的“学两论”⑥等思想理论学习与群众的支持下,思亲之情才转化为坚决拿下十万米的决心与信心。会战中,广大中层干部将总结与学习实践相并列,把“冷”和“热”相结合,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创立了“月初紧,月中狠,月末冷”的工作方法。通过半点不马虎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一切为了胜利的政治引领之下,中坚之锋指明了“开荒”的方向、带领大家一步步走向会战的胜利。

四、基层战士对石油会战的执行有力

钢铁战士,凭着不怕牺牲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收获了石油会战的胜利果实。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用血汗打出了石油,打出了逐步向好的局势,打出了最终的胜利。正是千千万万个基层战士闻令而动奔赴平原,不畏艰难打穿坚硬冻土,打掉一次次失望,打破了“贫油国”的帽子,最终打出了石油、打出了胜利、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在整个会战阶段,所有的决策与指挥正是被这一群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热血战士付诸实现。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正是在他们奋发的热血和辛勤的开拓之下衍生出光辉灿烂的大庆精神。

(一)团结勇敢,踏实敢为

会战初期不问结果的奔赴,会战中期不畏艰难的钻探,会战胜利不声不响的热泪,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果断的决策与坚决的指挥是由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落实。他们是“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豪情满怀的一群年轻技术员、是把双腿当作11号机器、把肩膀当作钢铁支架的一群伤痕累累的基层工人,是创出年进尺10万米世界纪录、超过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和美国王牌钻井队的基层战士。会战计划从实践中来,而实践由基层战士而来,坚决指挥因他们的坚决执行实现价值。“四个一样”⑦是石油工人在大庆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石油工人把党的优良作风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⑧同石油会战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产物。1962年3月,大庆油田建立和推行岗位责任制后,以李天照井组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自觉从严,做到了“四个一样”,无数的基层战士们践行“当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的誓言,用踏实的工作构成会战大庆的钢铁之剑,用团结一致的钢铁意志和踏实敢为的血肉之躯默不作声地打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胜利。

(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

“司钻手里三条命”,这是大庆石油会战中司钻岗位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在“缺经验少技术、地质复杂环境苦”的条件之下,会战队伍不讲生产条件、不怕艰苦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一次次勇攀高峰。包下20公里输水管线的朱洪昌说,干革命干到现在没有说过不行!为了抢进度,1.5公里用盆端桶提,一天一夜取水50吨。“没什么说的,就是干!”张素兰的丈夫因劳成疾,胃被切除五分之三,她一面工作扛起七百斤的高压阀门,一面下班还要奔向医院照顾丈夫,石油铁娘子撑起了油田半边天。无数的基层战士们作出了牺牲才铸就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光荣。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这是每一个石油人执着的追求。这种奉献情怀,镌刻在艰苦卓绝的会战岁月里。会战队伍提出要服从全局安排,在处理利益关系问题上,要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为保证会战进度,就地取材盖起当地人称之为“干打垒”的土建筑⑨,保证工人和设备安全过冬,也有效解决了工人们的住房问题。《人民日报》报道大庆油田时这样深情地写道:看到了“干打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延安窑洞;来到大庆,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的延安。

(三)学习先进,严细认真

在会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标杆队伍、先锋人物极大地激励着所有人、鼓舞着全中国人民。千千万万的具体工作是同千千万万名职工挂钩的,油田建立了一整套岗位责任制,并狠抓“三基”⑩工作。永远把表调快半小时的庙安安让安全走在制度前面;“学三矿四队、赶三矿四队、超三矿四队”是所有队伍比学赶超的标语,更是他们的实践。会战时期以李德武、王明章等工人为代表的油建十一中队践行“自觉从严,好字当头”工作作风,是石油人严细认真的具体体现。石油会战初期,管工李天路拿起焊条当拐尺被当作典型批评,尽管他曾是技术比武第一名。“宁要一个过得硬,也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坚持自觉从严,好字当头。通过认真总结油田生产建设工作的经验教训,石油工人始终践行“三条要求,五个原则”的井下作业指挥部作业三队、“硬骨头”运输十三车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就是基层战士的代表,找出差距用成绩对标先进、冲锋在前用无言率当先锋。

(四)自力更生、钢铁意志

职工家属队伍是石油会战的又一支撑力量。薛桂芳、王秀敏等八一新村做后援,王凤允、胡文玉等破牛棚里拆洗缝补的故事让中华民族的女性光辉绘入了石油会战的荣光之中。天大的困难也要上,“六个传家宝”精神在基层战士们以及在后援战线上辛勤付出的基层群众之间诞生。“上班修路,下班盖房子住”的向林元和他的千名工程兵兄弟们铁锹钢肩精修路,草棚搭起简易住。“不到火候不揭锅”的周占鳌每次工程前细致扎实做调查,小到一道焊口,确保精准无误。他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钢铁意志正是在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影响下践行着爱国、创业的伟大精神。荒野本无路,胜利必向前,那种要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把大会战高速度、高水平地打下来的坚决执行,与抗战期间千里跃进大别山、两万五千里长征并无二致。基层战士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钢铁意志永不言退,他们比石油更珍贵、比胜利更光荣。

气壮山河的石油会战,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人民。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一举摘掉外国人称之的“贫油帽”,坚定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决心。

注 释:

①向东部勘探找油的战略指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年底,盘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石油年产量已经攀升到了145.78万吨,但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年产100余万吨的产量,远远供不上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需求,当时国内急需的高级航空燃料油全部依赖进口,北京的公交车因为缺油不得不背着“煤气包”。1958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听取了地质专家们的汇报之后,指明了石油勘探的方向:在更大的范围内找油。于是国家把石油勘探布局向东部转移,以改变中国石油工业偏居西北一隅的不合理局面。

②余秋里(1914—1999),江西庐陵(今吉安)县人,中将军衔,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1958年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亲临大庆组织油田开发和建设。

③康世恩(1915—1995),河北省怀安县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曾长期担任石油、能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20世纪60年代初,康世恩作为石油会战总指挥,参与领导和直接指挥了大庆石油会战,为我国石油自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包世忠:1923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左家坞乡钱大港村,1940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58年7月转业松辽石油勘探局任黑龙江勘探大队32118钻井队队长。1959年9月26日石破天惊,包世忠率队承钻的松基三井喷出了松辽盆地第一股工业油流。

⑤王进喜(1923—1970),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

⑥“两论”:即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1960年4月10日,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作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号召全体干部职工用这两个文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大会战的全部工作。

⑦“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四个一样”于1963年由李天照担任井长期间首创,并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并写入当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工作条例(草例)》,作为工作作风的主要内容颁发。

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1930年9月25日红一方面军颁布的《红军士兵会章程》中规定的,它发展于1928年4月初,毛泽东制定的三条纪律六项注意,即三条纪律为:一、不拿工人、农民、小商人一点东西;二、打土豪要归公;三、一切行动听指挥。六项注意为:一、上门板;二、捆禾草;三、对老百姓要和气,随时帮助他们;四、和农民做买卖要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增加了林彪建议的两条:七、洗澡避开女人;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统一修改,三大纪律为:(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为:(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⑨“干打垒”: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应用干打垒方法筑墙所盖的房。

⑩“三基”:即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加强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

猜你喜欢
会战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坦能堡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奇妙的石油
库尔斯克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