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90后”青年科研人员“独挑大梁”

2022-02-16 19:56熊丙奇
教育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博导科研项目科研人员

熊丙奇

“90后”成为教学、科研生力军,引发舆论关注。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武汉地区高校现有“90后”博士生导师近50名,正逐步成为各自学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西湖大学有一间实验室,从博导到博士生全员“90后”。这个团队里,有国际顶尖专家,研究方向也属于领域内的“塔尖”级别。

年龄最大的“90后”,今年已经32岁。这个年龄貌似很年轻,倘若论资排辈,只能给教授“打下手”。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30岁左右其实是出科研成果的最佳年龄段。对于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必须为他们营造能独立开展科研、进行创新的环境。我国要推进科技创新,取得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应该让更多“90后”青年科研人员“独挑大梁”。

有研究者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重大科學发现几乎分布在科学家科研生涯的任何一个时间段,取得获奖成果最年轻的科学家是21 岁,最年长的科学家是71岁。但其中有279人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31—45岁,占总数的64.14%,在所有取得获奖成果的科学家中,有375位科学家取得获奖成果的年龄在28—51岁,占总数的86.21%。具体到2021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有3名诺奖获得者取得获得诺奖的科研成果时,年龄是32岁。这表明,不能简单地以年龄作为评价科研创造力的指标,但是,科研人员最具创造活力的年龄是30—45岁左右。按照这一科研规律,“90后”科研人员正走向科研舞台的中心。因此,应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好的科研环境,让他们在科研黄金期安心从事科研工作。

重视给青年科研人员独立的教学、科研机会,还应该把“90后”当博导视为常态。博导不是比教授更高的“职称”“头衔”或者荣誉称号,而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

如果给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独立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所有高校的“90后”青年教师都可招博士、当博导,这对激发他们的活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取得科研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为促进青年教师、科研人员成长,国家对青年教师和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也在增加,设立了专门面向青年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然而,这些科研项目是需要申请、立项的。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用到申请项目中,是否获得科研项目,成为青年科研人员的“分水岭”。获得项目的青年科研人员,还没有开展研究,就因获得项目而功成名就,成为“某某项目获得者”或者“某某学者”,拥有头衔或身份,并继续以这一科研项目,去报奖、申请其他项目。而没有获得项目的青年科研人员,就逐渐被边缘化。这就是科研中存在的学术研究头衔化、“唯帽子论”问题。

改变这一现状,破除“唯帽子论”,需要改变学术资源配置与学术评价方式。一方面,要改革课题项目申请方式,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减少青年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耗费的精力。不仅如此,应该更看重科研人员的项目思路,更加关注科研人员具体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贡献。

另一方面是淡化行政评价,强化学术评价。坚持以学术标准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当前,我国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评价还存在“唯论文”的问题,这看似是进行学术评价,但实质是行政评价。行政评价由于缺乏专业能力,主要关注论文发表的数量以及期刊档次,而不是论文本身。这导致青年科研人员把精力用在尽快撰写发表论文中,由此还导致请人代写论文、论文抄袭等弄虚作假等问题出现。而学术评价,则关注的是论文本身,由专业共同体评价论文是否有创新价值等,以此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形成健康的科研价值观,认认真真做学术研究。

猜你喜欢
博导科研项目科研人员
发“福”字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画与理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我的博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