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浦南镇乡村生态慢道种植设计实例分析

2022-02-16 05:31
南方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种植设计景观节点

曾 盛

[华东(厦门)城市发展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是未来国家重点发展方向,目前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我国地域广阔,在乡村慢道植物种植设计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种植设计手法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设计;植物品种选择不切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养护管理不到位,设计的植物景观可持续性低;用地属性不明确,影响项目完整落地实施等。

生态、自然的乡村慢道种植设计所营造的植物景观为乡村环境建设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乡村植物资源得到充分合理运用并形成产业化,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1]。

1 现阶段乡村生态慢道种植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种植设计手法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设计

尽管环境改善建设在全国各地乡村已经陆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乡村慢道植物种植设计手法千篇一律,缺乏能突显地域性的个性化种植设计,许多地区偏好直接套用城市绿化种植设计手法,如城市道路绿篱景观、城市公园大草坪、城市街头绿地花境营造等,导致植物景观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美[2]。

1.2 植物品种选择不切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

乡村慢道植物品种选择盲目,大多数项目缺少契合当地人文历史等突显地域特色的植物种植设计,如选择华北地区植物种植于华南地区,选择塔状、整形植物种植于乡村慢道,盲目选择新品种而不选择高度适合当地农村环境的乡土品种,选择城市绿化植物品种应用到乡村慢道植物种植设计中,落地实施后无法融入乡村环境且破坏乡村原有生态、自然的原始植物群落结构。

1.3 养护管理不到位,设计的植物景观可持续性低

乡村慢道种植设计的植物景观落地实施及工程养护期过后,随着施工方的撤出,植物景观养护管理缺失,景观日渐荒芜杂乱。尽管大多数乡村慢道植物都可以粗放低管养,但依然需要适度的人工干预管理。目前,大多数的乡村慢道后期的管养配套政策及资金还不能像城市建设那样健全,且无专业的管理团队,造成乡村慢道种植设计的植物景观可持续性低。

1.4 用地属性不明确,影响项目完整落地实施

乡村振兴虽然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但在乡村慢道建设项目立项及落地实施时总会发现部分区域用地属性不明确,影响项目完整落地实施。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缺乏乡村振兴建设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规划设计,在各类绿化建设用地分散且零碎,而耕地、林地两大用地红线绝不允许触碰的情况下,乡村慢道景观建设及植物种植设计通常呈碎片化,无法实现景观设计的完整性[3]。

2 乡村慢道种植设计手法

2.1 以生态修复为主,乡土植物合理应用

尽量保留慢道建设范围周边原生态的植物群落,梳理影响整体视觉效果的现状植物,充分合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高度契合当地气候、水土环境,既不破坏原生态植物群落结构,又能物尽所能。乡村慢道种植设计应采用生态修复为主的设计手法,营造特色的地域性慢道植物景观[4]。

2.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乡村慢道种植设计要根据农村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光照强度等不同的立地条件,在不破坏原生态乡村植物群落结构的情况下,以设计种植乡村植物为主,适当引进较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为辅,美化乡村慢道。

2.3 以村民审美趋向及对植物的功能需求为参考

乡村的主人为村民,乡村慢道种植设计需结合村民的审美趋向及对植物具有的遮阴、闻香、观花等功能诉求,不触碰当地乡村植物风俗禁忌,如“东不栽榆西不栽桃,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等,在慢道途经乡村宅前屋后绿地设计种植果蔬、药用、芳香、吉祥植物,以调动村民参与宅前屋后植物种植及管养的主观能动性[5]。

2.4 注重植物品种选择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乡村慢道种植设计植物品种选择要以经济、实用为前提,除了核心造景节点区域外,其他区域植物品种不应设计大规格、名贵树种,以选择粗放低管养、综合抗性强、成本低但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为主。

2.5 师法自然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乡村慢道建设通常以点、线、面等形式串联各种类型的乡村自然景观,如田园斑块、河流廊道、山川村落等,种植设计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师法自然生态植物景观群落结构与特性,多角度呈现乡村自然景观类型的多样性。

3 白南线及生态慢道绿化工程种植设计分析

3.1 项目概况

项目为芗城区浦南镇乡村振兴综合项目一藤(九龙江北溪生态溪岸带)一期——白南线及生态慢道绿化工程,项目地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总体规划如图1 所示。

图1 白南线及生态慢道绿化工程总平面图

本工程慢道主线全长10.38 km(南鳌浦圣王墓—北双溪村),沿线平均海拔6~10 m,大部分地势平坦,有低丘陵和台地零星分布;沿线土壤以黄褐色砂质土、红壤和冲积土为主,土壤肥力中等,可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以利于苗木生长;水体以九龙江北溪为主,沿线零星分布部分水塘;沿线现状植物为桃花心木、羊蹄甲、蓝花楹、小叶榄仁、凤凰木等小型苗圃园和龙眼、芒果、柚、香蕉等小型经济林,并分布少量竹子、菜地及其他野生树种,整体林相较为复杂多变;现状部分村道两侧为龙眼、黄花槐、垂叶榕等,村落庭院种有菠萝蜜、杨桃、枇杷、番石榴、木瓜、甘蔗等,以及桂花、月季、九里香等香花、观花植物。

3.2 慢道种植设计主题及设计手法

慢道植物设计以“生态、田园、郊野”为主题,通过展现植物群落的宏观季相变化及观花、观叶、观果、观形、闻香、阅色等微观细节,打造“春华秋实、乡野浪漫”的滨水乡村慢道植物景观。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手法,穿点连片镇域乡村振兴节点,串联浦南镇自然景观与人文风光。对各段慢道道路周边植被、重要的景观节点,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规划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及完善,采用近自然设计手法,构建具有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慢道绿化景观带,实现“显山、露水、望田、归家”的美好意境[6]。

3.3 慢道种植详细设计

3.3.1 慢道不同空间类型种植设计

1)迎宾段慢道种植设计。该类型道路属于各道路交通交汇枢纽,交通便利,迎宾条件优越,现状多为小型苗圃、果园,周边植被茂密,为天然的绿色背景。设计基于植物自身不同的形态、色彩、季相表现,选用蓝花楹、风铃木、黄花槐、羊蹄甲、美人蕉、翠芦莉、狼尾草等,采用不等距、三五成群的自然式种植设计,形成疏密有致的群落效果,营造生态、自然的迎宾植物景观。

2)村落段慢道种植设计。该类型道路属于沿线村落段,宅前屋后绿化空间小,现状多为小型苗圃、菜地,房屋交替错落,现状植物群落较多且自然生态生长。设计上保留现状植被,采用生态性修复为主,利用现有植被(如现状林下以自然生长的海芋),为保证沿线植物统一性,选用黄花菜、射干、鱼腥草、现代月季、肾蕨、海芋、银边山菅兰、羽绒狼尾草等进行下层植物提升改造。

3)山谷段慢道种植设计。该类型道路位于山谷凹地中,零星分布一些水塘,现状多为苗圃林,周边植被茂密,为天然绿色屏障。设计以碧桃为基调树种,在视觉焦点,结合周边背景植物,或孤、或群点缀美丽异木棉、秋枫、人面子等乔木,种植成片可观花、可食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且有潜力形成产业化的黄花菜,营造落英缤纷、恬静优美的桃花谷植物景观。

4)临水段慢道种植设计。该类型道路临近九龙江北溪堤岸带路段,现状多为竹林、混合林,长势良好。设计上在符合漳州市浦南镇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保留现状竹林及其他现状乔木,在坡顶设计垂枝植物迎春花进行软化,坡底补充成片开花地被植物夹竹桃、双荚决明、朱缨花等,局部点缀自然野趣的细叶芒、紫叶狼尾草等观赏草,形成乡村郊野的植物景观。

3.3.2 慢道不同景观节点种植设计

1)迎宾节点种植设计。该类型节点属于各道路交通交汇点或迎宾汇聚点,现状多为小型苗圃、零星房屋,周边植被零星且较薄弱。节点设计常绿乔木樟、秋枫作为背景林,以自然生态手法设计蓝花楹、钟花樱桃、琴叶珊瑚、粉黛乱子草、夹竹桃、地毯草等或孤、或组、或团相互呼应、组合、搭配,营造热烈的迎宾节点效果。

2)人文节点种植设计。该节点为陈元光墓东南方向主入口,现状周边为小型苗圃、成片林地,植被条件好,结合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进行种植设计,在现有牌坊和陈元光事迹宣传景墙周边设计搭配种植樟,加强入口庄重的植物景观效果,点缀种植点景树丛生朴树,以不规则、自然式、群落式种植丛生八月桂、罗汉松、矮蒲苇、海芋、肾蕨等,打造文化氛围强烈的植物景观群落。

3)主题节点种植设计。该节点为慢道桃花谷路段东南方向入口处,现状周边为小型苗圃,有两个周边杂草丛生的水塘。利用山谷两侧天然绿色背景,结合设计主题,以碧桃为基调树种,视觉焦点点缀种植多株秋枫,营造简约大气的植物群落;整合后的水塘设计种植挺水观花植物莲,水岸种植美人蕉,营造乡村慢道郊野滨水景观效果。

4)交通节点种植设计。该类型节点为交通驿站或停车场,节点现状周边为空旷的杂草灌或小型苗圃。设计上以秋枫、羊蹄甲等乔木形成半围合空间,视觉焦点处种植点景树丛生麻楝,结合IP 形象、乡村特色小品、指示牌,种植翠芦莉、大花芦莉等开花植物,形成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的植物景观。

4 结语

乡村生态慢道种植设计,应在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以修复、提升、完善的种植设计为主,通过点、线、面串联乡村沿线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融入,营造生态、自然、和谐的慢道植物景观,为乡村振兴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且可持续性发展的乡村植物景观,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猜你喜欢
种植设计景观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园林绿化树木的种植设计方法初探
园林绿化种植设计要点探讨
浅谈城市景观中的植物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