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专利转化应用问题浅析

2022-02-16 05:31唐晓东王泽胤李国泰
南方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

赵 杨,唐晓东,王泽胤,李国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以品种、专利、技术为主,其中涉农专利因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突出特点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核心代表,涉农专利的保护与转化是知识创新、转移、增值的过程,有效的专利转化应用是促进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涉农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7.58%,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授权专利成为了“沉睡专利”和低质量“泡沫专利”,由于这部分专利成果质量较低,造成涉农转化率极低[1]。为促进科研院所专利转化实施,本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利转化现状为基础,分析涉农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专利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1 农业科研单位专利转化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专利成果转化应用率总体偏低

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主体,育成了90%以上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以科技力量筑牢了我国粮食安全基石,夯实了现代种业发展基础,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种业科技发展和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农业科研单位在保障农作物新品种创新的同时,也产出了大量的专利成果。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基本为非盈利性质,大多不具备生产制造与市场营销能力,其所拥有的专利成果转化形式一般为转让和许可,且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利成果转化实施需要第三方承接[3]。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期间专利的申请、授权及应用情况为例,“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累计申报专利1 090 件,获得专利授权775 件,其中发明专利68 件、实用新型专利706 件、外观设计专利1 件,但其专利转化应用率不足5%。同时,依据《2020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科研单位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1.3%,其中还包含以工业、技术为主的部分科研院所的专利转化数据,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专利产业化应用率较低[4]。

1.2 农业科研单位缺少专利管理部门及管理型人才

依据《2020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科研单位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比例为36.0%,通过对全国34 个省级行政区的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22 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明确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管理部门,其中21 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依托、挂靠在负责科研或成果转化的部门(见表1)。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未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表1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2020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分析显示,高校及科研院所无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的占比为32.2%,有1 名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占比为38.8%。通过部分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可知,作为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科研单位在人才招聘及引进时,基本以农业科研型人才为主,缺乏较为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导致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基本由科研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完成。且科研单位及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研发工作最关键、最重要,对专利申请缺少专业性,在申请文件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导致专利申请文件质量低下,其发明创造不能被专利权的权利要求所全部覆盖,而市场是以专利权权利要求所确定的技术保护范围作为评估专利市场价值的重要依据,保护的不全面将导致专利市场价值较低,进而导致专利的转化率及产业应用率低。

1.3 农业专利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全面鼓励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在鼓励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基础的同时,发挥国企、央企技术创新的带动和牵引作用,并高度重视发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5]。在创新创业热潮下,农业成果转化竞争越发激烈,有大量的专利无法得到转化,或转化价格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科研成果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 725 项,其中已有903 项专利成果因未缴纳年费而专利权终止失效,其主要原因是专利不具备转化条件,不能进行转化,专利权人主动放弃权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农业基础研究,其研究目标与产出成果与市场发展存在一定距离,或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导致专利成果缺乏特色优势,不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在大量的专利成果中脱颖而出,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化实施。

1.4 农业专利成果对接市场渠道不畅通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存在部分“沉睡专利”,在面对转化时存在“两难”问题[6]。1)部分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利难以被发现、被应用。当前,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博览会、对接会进行成果展示推介,但这类展览会的针对性较强,适用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农业专利成果大多不成熟,需与企业洽谈合作或进行二次开发,这导致实质性合作项目极少,实际转化成功率较低。2)不少涉农企业缺乏获知农业专利成果的渠道,难以获取所需的专利技术。而仅通过1 年2~3 次的展览展示宣传无法畅通科技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渠道,导致专利成果的权利人和需求方存在信息不对等问题,使专利成果无法得到转化应用。

2 农业科研单位专利转化应用建议

2.1 强化专利转化意识,提升转化能力

加强对农业科研院所中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开展专利转化相关实务及法律培训,对领导人员、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等分层渗透高质量专利培育、专利布局、转化应用的意识。将专利转化能力建设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中,重点对科研人员的“撰写技巧”“专利布局”“专利转化应用”等知识展开培训,使参与培训的科研人员能认识到专利文本撰写、专利布局的重要性,关注其“实效性”,注重其“质量性”,在新技术研发初始阶段及时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提升专利质量,做好专利布局,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更有效地对接市场。

2.2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培养专利管理人才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将现有科研管理人员培养为专利管理型人才,组建专利管理团队,以专业团队开展专利管理工作。或引入第三方知识产权(专利)管理公司开展专利转化应用服务,帮助农业科研院所做好相关专利转化应用工作。同时,也可整合技术供给方、技术需求方、技术中介,集成技术、人才、政策、资金、服务等创新资源,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提高专利转化应用率和成功率。

2.3 培育高价值专利,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创新激励,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面向市场的创新。专利成果价值不应只取决于政府或领域内专家的研判,市场作为科技成果的最终对象,是检验成果价值的最终载体。要将在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创新作为考核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以此引导科研人员以市场需求、发展为方向,开展有目的的专利技术创新。2)开展专利运营、专利布局,以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开放许可等多种形式实现专利的最终价值,同时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从研发立项、实施到结项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注重科研在产业上的应用,建立研发的开始就是产业化开始的科研模式,实现产业上的高价值专利布局。

2.4 拓宽宣传渠道,激励专利转化应用

1)建设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通过拓宽渠道,打造专利技术推广应用平台,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连接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开展有效对接。同时,收集、挖掘企业专利技术需求,推介现有专利成果、科研方向及能力。2)加强正面激励。建立激励政策,对经济效果显著的专利转化给予补助奖励等,同时鼓励与奖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实质参与到专利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以带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3 结语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大幅提高,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正在由数量扩张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方向进行转变,旨在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知识产权助力科技创新[7]。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科研单位的专利成果转化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作为农业科研单位需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方向及需求,制定专利相关管理制度、构建专利管理部门、培养知识产权(专利)管理及转化人才,以完善专利管理体系,提高专利质量,促进专利成果落地转化,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科研院所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