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错畸形患者的效果及对其龈沟液中CAM-1及MMP-2水平的影响

2022-02-17 05:10童庆华陈雨雪方文静吴跃川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种植体抗体口腔

童庆华 陈雨雪 方文静 吴跃川 孙 秋 李 毅

(1.宜宾市第二医院口腔科,宜宾 644000;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成都 61004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错畸形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畸形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王林主编《口腔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8]中牙颌畸形的诊断标准;(2)之前未做过相关治疗;(3)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2)合并口腔感染者;(3)存在口腔粘膜病变。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直丝弓正畸治疗,试验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植入微型种植体(种植体:产地,韩国,品牌,Dentos,型号,SH-1312-08),行关闭拔牙间隙的前1个月内将支抗种植体植入备用,植入部位为上颌第一臼齿和尖牙牙根间的牙槽骨,整平排齐牙弓,通常微型种植体植入在膜龈结合部位或者偏向牙根方向2 ~ 3 mm处,植入角度与骨面垂直并轻度倾斜,用黄铜丝标记,在牙槽黏膜处需要切开黏膜,避免植入时软组织被卷入,手术结束后,摄片确认微型种植体与牙根的关系。每月1次随访,防止种植体受力不足或脱落,共治疗1年,术后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判定及咀嚼效率检测 观察治疗前后切牙倾角、磨牙情况、上中切牙转矩,计算中切牙轴倾角、磨牙位移、上中切牙转矩差。两组患者均咀嚼5 g熟皮花生但不吞咽,用蒸馏水漱口后吐出,并配制成1 000 mL蒸馏水液,搅拌并静置5 min ,用刻度吸管吸取5 mL溶液,检测吸光度,吸光度即为咀嚼效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咀嚼效率。

1.4.2 龈沟液的检测 采用常规滤纸条法取龈沟液,加入0.05% Tween-20提取液,配制成1∶100的稀释液,用10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静置取上清,用ELISE法检测CAM-1、MMP-2、NO、IL-1β的含量,相关仪器及试剂盒由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4.3 头影测量 治疗前后拍摄口腔X线片,观察治疗前后牙齿改变情况,包括上下颌骨改变特征包括:上下牙槽座角(ANB)、上牙槽座角(SNA)、下牙槽座角(SNB)、Z角(Angle));上中切牙点/下中切牙点(U1/L1)、前牙覆盖(OJ)、前牙覆合(OB)、下中切牙点/下颌平面(L1/MP)、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见图1。

图1 头影测量示意图

1.4.4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或独立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标准为α= 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和咀嚼效率

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后切牙轴倾角、磨牙位移、上中切牙转矩差、咀嚼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和咀嚼效率()

表2 两组患者疗效观察和咀嚼效率()

组别 前后切牙轴倾角(度) 磨牙位移(mm) 上中切牙转矩差(mm) 咀嚼效率(%)试验组 18.49±1.28 4.27±0.28 2.71±0.16 86.72±3.83对照组 11.83±1.19 2.16±0.31 3.83±0.21 64.78±4.26 t 5.682 3.925 4.814 6.7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CAM-1、MMP-2、NO、IL-1β比较

治 疗 前 两 组 患 者 CAM-1、MMP-2、NO、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治疗 1年 后两组患 者 CAM-1、MMP-2、NO、IL-1β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AM1、MMP2、NO、IL-1β比较()

表3 两组患者CAM1、MMP2、NO、IL-1β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t P CAM1(kU/L)治疗前 184.49±9.41 182.34±6.16 1.515 0.829治疗半年后 146.45±7.83* 161.67±8.46* 15.741 0治疗1年后 104.58±5.81* 122.69±7.26* 17.582 0 MMP2(ng/L)NO(ng/L)治疗前 217.31±6.49 212.62±8.15 1.926 0.092治疗半年后 181.42±9.45* 195.73±7.24* 6.321 0治疗1年后 162.16±8.39* 181.16±62±6.14* 12.637 0治疗前 71.52±2.83 70.89±4.47 1.481 0.168治疗半年后 50.41±6.32* 61.28±5.20* 11.834 0治疗1年后 39.89±4.73* 51.26±2.83* 16.963 0 IL-1β(pg/L)治疗前 61.37±3.61 59.21±2.56 1.632 0.251治疗半年后 41.45±7.24* 48.10±4.83* 6.251 0治疗1年后 31.68±3.49* 45.16±2.51* 11.942 0

2.3 头影测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NB、SNA、SNB、Angle、U1/L1、OJ、OB、L1/MP、U1/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减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表4 头影测量比较()

表4 头影测量比较()

注:*表示P>0.05。

ANB(dg) SNA(dg) SNB(dg) Angle(d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8.65±0.29* 4.71±0.31 86.33±0.31* 81.83±0.15 74.28±6.92* 42.98±3.92 52.98±5.03* 41.95±2.48对照组 8.29±0.48* 5.27±0.26 86.53±0.29* 84.32±0.23 72.83±5.75* 55.83±6.28 53.95±6.15* 47.92±3.94 t 2.287 7.521 2.162 8.241 1.984 6.934 1.632 4.527 P 0.062 0.001 0.069 0.000 0.072 0.000 0.004 0.006组别

2.4 不良反应

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2.5 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的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口内正面相示前牙Ⅱ度覆 ,两侧口内相示拔牙间隙, 2月后治疗组口内正面相示覆 正常,左右两侧口内相示拔牙间隙明显减小,磨牙关系Ⅰ类,尖牙关系Ⅱ类,对照组2个月后口内正面相示覆 减轻,左右两侧口内相示拔牙间隙减小,磨牙关系Ⅱ类,尖牙关系Ⅱ类(见图2,3)。

图2 治疗组患者口腔矫正变化

表5 头影测量比较()

表5 头影测量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后相比P>0.05。

测量指标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t P U1/L1(dg)治疗前 105.16±6.16* 104.16*±7.14 4.151 0.072治疗后 81.16±4.15 93.16±5.77 6.172 0.002 OJ(mm)OB(mm)L1/MP(dg)治疗前 5.91±0.17* 5.83±0.24* 2.761 0.061治疗后 2.18±0.24 4.21±0.15 1.729 0.014治疗前 3.12±0.08* 3.12±0.05* 1.471 0.084治疗后 1.01±0.04 2.04±0.06 5.916 0.005治疗前 105.37±9.16* 102.17±8.29* 8.361 0.089治疗后 73.359±9.38 86.45±7.41 5.037 0.007治疗前 126.47±10.31* 120.21±9.17* 1.362 0.081治疗后 83.30±5.26 100.42±8.13 7.927 0.003 U1/SN(dg)

3 讨论

图3 对照组患者口腔矫正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前后切牙轴倾角、磨牙位移、上中切牙转矩差、咀嚼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微型支抗体能明显改善牙列,减少牙凸,提高咀嚼效率。传统直丝弓正畸治疗采用托槽对错 牙齿进行定位,容易引起菌斑堆积于牙龈而引发牙龈肿胀、出血,因而导致一系列炎症反应,而微型支抗体通过微创手术将长度1 cm左右,直径1 mm左右的种植体植入牙床之中,增加了稳定性,更有利于牙齿回到预期位置,增加上下牙的接触面积,提高咀嚼效率,有助于减少牙周组织受到的损伤和术后的恢复,减少牙龈肿胀与出血,减轻炎症反应[11]。进一步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CAM-1、MMP-2、NO、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M-1、MMP-2、NO、IL-1β均降低(P<0.05)。表明经微型支抗体治疗后龈沟液中炎性因子NO、IL-1β和CAM-1、MMP-2明显减小。CAM-1是可调节炎性信息传递的粘附因子,可诱导白细胞聚集,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牙周局部感染时,CAM-1可明显增加;另外有研究认为CAM-1可增强破骨细胞的功能,破坏骨质,导致植入体稳定性降低,因此可通过检测CAM-1的表达判断植入体稳定性强弱;MMP-2是蛋白水解酶之一,可降解胶原,促进牙槽周围组织吸收,最终使牙齿与植入体的吻合性下降[6-7]。CAM-1、MMP-2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矫正治疗的稳定性和吻合性,微型支抗体具有体积小、稳定性强、植入部位灵活的优点,能有效减小后牙迁移,牙齿稳定性增强,吻合程度增加,因此,相比于传统直丝弓正畸治疗,微型支抗体治疗后CAM-1、MMP-2明显降低。NO、IL-1β是常见的炎性因子,错畸形患者牙列不齐,不易清洁,残留的食物会残留于牙缝中,久之会造成牙牙龈肿胀和出血等,导致口腔感染,致使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增加,经治疗后,牙齿回到正常部位,牙列恢复正常,细菌和食物等不易残留,从而减轻口腔感染的机会,炎性因子表达降低,而微型支抗体的稳定性和吻合度明显高于传统支抗,因此,相较于传统直丝弓正畸治疗,微型支抗体治疗后炎性因子更少。微型支抗体治疗后NO、IL-1β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刘宁[1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经微型支抗体治疗后患者龈沟液中CAM-1、MMP-2明显减小,对患者牙周组织损伤较小。

颏骨是颜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颏骨前移或者后移都会明显影响美观,甚至会使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3]。头影测量是评价患者面部协调美观的相关指标之一,兼顾了牙齿、颅面骨和颏骨的协调性[14]。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小(P<0.05)。说明经微型支抗体植入治疗后,患者面部协调性增强,改善了患者面部形态。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三维重建的不断发展,口腔正畸不仅仅关注于牙列和咬合功能,更关注对整体颜面部的形态改善[15]。微型支抗体支抗着力点精确且持久,稳定性强,可明显改善患者前突或者后突畸形,孙洁[16]等人对80例青少年口腔畸形患者的研究也证实微型支抗体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形态,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

通过进一步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发现,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P>0.05)。微型支抗体体积较小,对口腔正常组织的破坏较小,不易导致口腔水肿、感染等并发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4 结论

本文提示:微型支抗体治疗口腔畸形的疗效好,能降低CAM-1和MMP-2水平,有助于改善面部形态,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适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种植体抗体口腔
免疫性因素对常见血型意外抗体产生的影响探讨
不同部位微种植体支抗钉矫治成人露龈笑的效果比较
如何让种植牙更“长寿”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三减三健”之健康口腔篇
全国唯一人源化抗体小鼠 进入药物开发应用阶段
自动看牙镜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