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背后的纪律故事修建十年未发生一起贪污

2022-02-17 13:47吉闾边际
党员文摘 2022年22期
关键词:总指挥部林县收据

文/吉闾 边际

干部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劳动标准始终高于群众,补助标准始终低于群众,他们像一面镜子,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20世纪60年代,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十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年修建、投资近6865万元的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彰显了共产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的西北角,与山西、河北接壤,耕地89万亩,而水浇地仅1万余亩。

林县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昔日70余万名林县人民世代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

1936年至1943年,林县大旱20余次。要吃水怎么办?林县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几十里地以外去挑水吃。然而,山高路远,因挑水发生的悲剧常有发生。

红旗渠工地上的《八项纪律》

1957年,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但仍然摆脱不了干旱的威胁。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除此别无选择。

但要用锤头、铁锨在悬崖绝壁上开挖几千公里渠道以及建造几千座附属建筑物,谈何容易。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林县人在生死攸关的形势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以渠为家

1960年2月16日,工程开工的第6天,红旗渠党委(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颁布《八项纪律》,其中第五项纪律号召党员干部开展“五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深入工地、深入群众,做到作战是指战员、生产是战斗员、施工是技术员、战地是宣传员、食堂是炊事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

在峡谷中,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三是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干部毫无怨言,以渠为家,不下战场,带领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几个布篷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将草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干部们背着钢钎、镢头,到工地和大家一起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一锅饭,啃窝窝头。总指挥部的领导和干部采取分包路段的办法,组织指导施工,谁都怕自己所分包的工段进度慢、出事故。因此,他们“早晚两头见星星”,每天晚上直到大家都下工了才回住地,夜里还要和连队长谈当天施工情况,研究第二天工程安排。

在工地上,党员干部总是把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党员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党员干部修5米,只给群众定4米。但在领取粮食补助时,1960年2月至8月,群众补2斤,干部补1.5斤;1961年至1966年,群众补1.8斤,干部补1.2斤……干部的补助标准始终低于群众。群众说,跟着这样的人干,再苦再累我们也无怨无悔。

群众在太行崖壁上刻下的四句话,今天到红旗渠依然清晰可见:“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一定可以搬山头!”

决不贪占公物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在《八项纪律》的基础上,红旗渠党委(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又适时细化制定了《总指挥部财粮金融股工作意见》《关于加强联系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遵守群众纪律的几项决定》《关于民工补助及物资管理的几项规定》《关于财物管理工作的几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靠制度管权、物、钱,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了腐败和不正之风。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有一个黑色的木质箱子令人印象深刻。展品铭牌标明其为“炸药箱”。箱盖背面有一张收据,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票头是繁体字的“林县某镇统一发货票”,上面盖着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部鲜红的印章。

原来,这是工作人员用来盛放衣服的废弃炸药箱。

彼时,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常年吃住在渠线,时间一长,随身携带的物品就多了起来,如何归置这些杂物,让大家深感困扰。后来,有人发现了工程使用过的废炸药箱这个“宝贝”,就提出给大家配备一只废炸药箱用来盛放衣服。

尽管是废弃的,但毕竟是公家的物品,让私人使用,是不是违反纪律?所以,没人敢把这个建议提上去。时任红旗渠党委组织委员彭士俊听到群众的反映后,汇报给了指挥部总指挥长马有金。在纪律面前,马有金是个爱较真的人,他说可以用,但每人只限一个,并且要作价购买。经过红旗渠党委研究,决定每个废炸药箱作价0.75元,要求使用者把收据贴到废炸药箱的箱盖背面,以备随时检查;发现谁的箱盖背面没有收据,就以贪占公物论处。

这些收据条,只是红旗渠账目清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了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和相关制度,有了所有人“不贪占公物”的好风气,才有了在最终的财务盘点时,账面为“正负零”,也就是说,这样庞大的财务差错率为零!

十年奋斗铸伟业,一脉清风沐后来。在这样一个周期漫长、工程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中,形成了一套干字当头、严字为基的纪律和制度体系。干部吃苦在前、以苦为乐,劳动标准始终高于群众,补助标准始终低于群众,他们像一面镜子,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猜你喜欢
总指挥部林县收据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半条被子”与“三张收据”的异曲同工之美
浅析专利收费收据办理方式
“系统”太浪费了,我们可以作出改变
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7年工作会议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全体会议召开 汪洋强调落实责任强化举措科学防控扎实有效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