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言官团:是谁赋予他们批评皇帝的权力

2022-02-17 13:47赵旭腾
党员文摘 2022年22期
关键词:御史大明朱元璋

文/赵旭腾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明世宗朱厚熜诏谕礼部,更定其生母章圣皇太后的尊号,去除“本生”之称,是为“大礼议”事件的成果。借“大礼议”之事,朱厚熜逐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培养了忠于自己的朝堂势力,步步为营地将自己亲生父母封上帝后尊号。

朱厚熜本以为大局已定,下朝后便来到文华殿斋戒,忽然紫禁城中闻得哭声震天,竟有200余名文官聚集在左顺门外伏阙“哭谏”,让皇帝收回成命。这就是明代著名的“左顺门案”。

在此事之中,除了为首的杨慎、丰熙等名臣外,还有50余名负责监察的御史和给事中。那么,到底是谁,给予这些地位不甚尊贵的御史和给事中的胆子,让皇帝下不来台呢?

太祖皇帝亲手编织的衣裳

明代的御史和给事中都属于言官,是谁给了言官“欺负”皇帝的权力?

答案有二:一是中国自秦代以来的监察传统;二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新立都察院。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朱元璋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六部。所以,这些敢于“欺负”皇帝的言官,实际上正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加诸于历代大明帝王身上的。

那么,言官们又有怎样的权力呢?

六科给事中监察的是中央六部,而六部之外的中央机构则由御史负责,除了监察中央外,还有十三道监察御史被派往地方,监察地方事务,甚至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

除了监察之权,这些言官还可以参加甚至发起廷议,讨论军事。同时,明代言官的数量也是历朝之最,根据《明代言官的群体特征》一文统计,明代言官的编制高达209名,是西汉和清朝的3倍、元朝的5倍、唐朝的6倍、宋朝的15倍,位居历朝之冠。可以说,是朱元璋亲手为自己打造的帝国编织了一条绵密的网络,牢牢地包裹了帝国的各个角落。

言官制度发挥积极作用

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六部尚书等重臣,权力仍然很大,加上各地的军队,承宣布政使司,都是大权在握,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蒙蔽圣听,皇帝该怎么办呢?

因此,朱元璋任用了一批正直贤能的言官,作为自己了解信息的来源,并对言官的遴选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那就是“持身公正”。毕竟,监察官员手握弹劾之权,虽然忠于皇帝,但如果心术不正,就会成为官员之间打击政敌的工具。

这一标准也为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后世帝王所继承。朱棣强调,“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不能是者,即黜之”。

同时,这些明朝初期的皇帝还喜欢任用老成持重的官员来担任言官,这是出于实际行政的考虑。要任言官,首先要有一定的资历才可以,这一点是明朝初期帝王的共识。

通过这样的标准遴选出来的言官,辅之以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系统内部互不统属,相互监督的监察系统,既有效地扩大了监察范围,又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的权威。

朱元璋设计的这一言官制度,当皇帝励精图治、虚心纳谏时,能帮助皇帝更好地治理国家。在明朝前期,皇帝多为励精图治,在此情况下,言官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言官不仅能不避权贵,而且有真才实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而言,在明朝前期,尤其是正统之前,言官群体基本实现了朱元璋的意图,刚正不阿且颇具才干,与励精图治的君王配合默契。

监察体系逐渐崩坏

随着时间推移,言官制度渐渐产生了问题。

首先,合格的言官越来越少。按照朱元璋选用言官的标准,既要忠介,又要老成,这样的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少数,明初尚有一批人选,到了后世,就难以弥补大量的言官空缺。而且,明代言官还有举荐问责制,要是被举荐的言官出了问题,举荐者也得连坐。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慎选言官,但随着满足条件的官员的减少,各地在举荐言官时也颇有顾虑,从而减少了言官的推荐。还有一层,那就是言官的要求极高,又要清廉公正、忠厚、精明干练、敢于任事,又要负责监察诸多的事务,但是,大部分言官又属于“钱少事多管得严”的职位。

其次,言官群体颇具权力,部分言官自视甚高。据《菽园杂记》记载,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部各司平移文件时,就喜欢把自己的名字写得特别大来彰显地位,当时的兵部侍郎就写诗揶揄:“诸葛大名垂宇宙,今人名大欲何如?虽于事体无妨碍,只恐文房费墨多。”

最后,言官的操守日益丧失。到了明朝中后期,监察体系逐渐崩坏,诸如正直言官被打击,言官群体抱团攻讦的情况屡屡发生,对于大明皇帝来说,不听话的言官,也就失去了作用。

大明在党争与吏治的败坏中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猜你喜欢
御史大明朱元璋
朱元璋杀牛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试析明代成化初期御史刷卷政策的变化
朱元璋与叫花鸡
霍志军《唐代御史与文学》一书出版
明朝御史的权与责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