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钢1号高炉在贫化原燃料条件下的高产低耗生产实践

2022-02-18 02:52雷发荣黄金堂国志华袁武均劳成鹏
冶金能源 2022年1期
关键词:焦炭高炉煤气

雷发荣 黄金堂 钟 波 国志华 袁武均 劳成鹏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

柳钢1号A高炉有效容积1 500 m3,设有22个风口,2个铁口,陶瓷杯炉缸。该高炉系统主要包括:高炉本体采用三段式铜冷却壁和炉身钢冷却壁的薄壁炉衬技术,软水密闭循环系统,国产PW标准型串罐式无料钟炉顶、双均排压系统,皮带输送机上料,轴流式鼓风机,4座大型顶燃球式热风炉,传统的水冲渣工艺和全干法除尘等。1号A高炉2009年10月扩容中修,投产已达11年,后期炉役设备老化、热风炉风温低和自产焦不够吃制约高炉经济技术指标的改善。文章总结了柳钢1号A高炉在贫化原燃料条件下,通过加强入炉原燃料质量管理,设备零故障攻关,大风量、高富氧冶炼技术,大角度、大角差、半中心加焦布料,大批重,精准布料技术,低硅稳硅操作,量化炉前管理等措施,抓住了高炉生产的关键点,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铁年产量161.8万t,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1 高炉原燃料质量情况

1.1 焦炭质量

由于自产焦不够,1号A高炉长期配用外购焦,2020年受疫情影响采购优质焦炭困难,焦炭质量波动较大。干熄焦炉轮流检修,期间焦炭全水熄,高炉配用外购焦的同时,还要配用水焦。2020年1号A高炉水焦、外购焦平均配用量33.2%,最高配用量达80%,焦炭质量长期波动,影响高炉产能释放和指标优化,焦炭质量指标平均值见表1。

表1 焦炭质量指标平均值 %

1.2 烧结矿质量

2020年烧结矿SiO2含量偏高,导致品位偏低;烧结矿碱度R波动大,烧结检修前为了平衡烧结矿使用量,上调碱度,造成炉料结构大幅度波动;烧结矿转鼓指数偏低,冷强度稳定性欠佳。为了保证烧结矿有一定的冷强度,高炉要求烧结矿FeO含量底线控制在8.5%~9.5%,烧结矿质量指标平均值见表2。

表2 烧结矿质量指标平均值

1.3 球团质量

2020年球团矿质量较稳定,平均品位63.6%,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球团质量指标平均值

1.4 喷吹煤粉质量

2020年柳钢主要喷吹煤有进口贫瘦煤、混合煤和无烟煤。进口贫瘦煤灰分较低(8.0%~11.0%),固定碳较高(76%~80%),发热值高;无烟煤灰分较高(12.0%~14.5%),发热值偏低;混合煤灰分居中(10.0%~13.0%),固定碳偏低(74%~78%),发热值偏低。无烟煤、混合煤质量波动较大,由于进口煤采购量有限,进口煤配比在0%~50%之间动态调整。2020年1号A高炉喷吹煤粉发热值波动大,2020年3月进口煤配用量为0%,发热值降至24 733.37 kJ/kg,喷吹煤粉质量情况见表4。

表4 喷吹煤粉质量指标平均值

1.5 块矿质量

柳钢使用天然铁矿石有国内矿、澳矿、巴西矿、伊朗矿、南非矿、越南矿,通过优化均匀配矿后入炉,2020年块矿品位波动较大,其平均值见表5。

表5 块矿质量指标平均值 %

1.6 入炉原燃料有害元素

2020年入炉原燃料有害元素控制在底线范围内,主要是硫负荷和碱负荷波动较大,其平均值见表6。

表6 入炉原燃料有害元素负荷 kg/t

2 高产低耗生产的措施

2.1 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

(1)加强原燃料检测工作

原燃料是高炉冶炼物质基础,提高原燃料管理水平是高炉高效稳定生产的保障。按《高炉原燃料管理制度》的要求继续抓好原燃料管理工作,加强原燃料质量检测,为以后炉料条件变化可能引起的炉况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①焦炭检测。焦炭常规全分析每班由焦化厂提供,可通过柳钢生产管理系统查询;技术科每周对每座焦炉的焦炭做一次热性能分析,并将结果报厂调度室,由调度室报给高炉;生产的高炉每两小时对其槽下焦炭做一次水分分析。

②烧结矿检测。烧结矿常规全分析、转鼓强度等每班由烧结厂提供,可通过柳钢生产管理系统查询;技术科每周对每台烧结机的烧结矿做一次低温还原粉化率检测,并将结果报厂调度室,由调度室报给高炉;技术科清称班每班对烧结矿粒度组成进行监测,供料车间当班皮带工配合,测定结果由清称班分别报给厂调度室和各高炉车间;化验室每班对每台烧结机的烧结矿碱度进行检测,清称班负责取样,检测结果由化验室输入柳钢生产管理系统;技术科每周对每台烧结机的烧结矿质量(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一次抽查,并将结果报厂调度室和科领导,由调度室报给高炉。

③球团矿检测。球团矿常规全分析、抗压强度、筛分指数等由烧结厂提供,可通过公司生产管理系统查询;技术科每周对球团矿质量(物理和化学性能)进行抽查,并将结果报厂调度室和科领导,由调度室报给高炉。

④块矿和钢渣检测。准备车间化验室每周对每种块矿和钢渣取样,做一次常规分析,结果输入柳钢生产管理系统。

⑤喷吹煤粉检测。进厂原煤的水分分析由准备车间化验室检测,每天一次,结果输入柳钢生产管理系统;新进厂的原煤由技术科负责检测其可磨性指数,并报给喷吹车间和公司物质部,可磨性指数<80%可建议公司停止采购; 混合喷吹煤粉全分析以及煤粉粒度组成由化验室检测分析,每天一次,结果输入柳钢生产管理系统。

(2)焦炭、烧结矿留样管理

为了有效地监控焦炭、烧结矿的实物质量,提高高炉应对原燃料质量变化能力,厂部决定对焦炭、烧结矿进行留样管理,要求高炉车间按班自行在高炉槽下系统进行取样并保留。高炉留样桶置放于高炉值班室附近,摆放整齐有序、并标识管理牌,最好放置于显眼处(一般放在出铁场,尽量与渣铁留存样放置于一个地方),易于高炉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查看、对比。每个样留存三天,各留样桶依次循环使用,每次取桶时,把料倒回上料皮带进行回收,杜绝浪费。

(3)混焦使用管理

焦化厂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实现了全干法熄焦生产。受全干法熄焦工艺影响,系统每年都要进行检修。在检修或发生突发事故时,由干法熄焦改水法熄焦,造成焦炭质量下降,焦炭水分含量升高。为了减少由干法熄焦改水法熄焦对高炉炉况的影响,高炉制定混焦使用管理规定。

①加强与焦化厂联系,执行使用水焦预案。

②加强焦化厂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焦化厂生产情况,在焦化厂由干法熄焦改为水法熄焦时,立刻把信息传递至高炉值班工长,启动混焦预案。

③高炉有4个焦炭仓,有水焦或外购焦时,规定1号焦炭仓装水焦或外购焦,2号、3号焦炭仓装干熄焦,4号焦炭仓装焦丁。水焦使用量超过50%后,2号焦炭仓改装水焦,高炉按厂部规定配用水焦或外购焦。

④随着水焦配用量增加,逐步下调焦炭负荷,同时炉温逐渐往上限调整,做好低炉温风险控制,使用混焦负荷调剂与炉温控制见表7。

表7 使用混焦负荷调剂与炉温控制

⑤高炉计算使用水焦后每批料的加焦量时,要考虑热强度下降对高炉燃料比的影响。水熄焦含水分10%,而干熄焦只有0.5%,水熄焦反应后强度较干熄焦低4%~5%,热强度每降低1%影响燃料比0.4%~0.5%。

⑥实际使用水焦后每批料加焦量

每批料加焦量=Q焦×A×10%+K燃×A×2%×Q铁

水焦比例A=每批料水焦用量×水焦中水分比例÷每批料用焦总量×100%

式中:Q焦为每批料配用水焦前用焦量(焦丁+焦炭);A为水焦比例;K燃为配用水焦前理论燃料比;Q铁为每批料理论出铁量。

(4)筛分管理

①装入原燃料粉率管理:烧结矿-5 mm<5%,焦炭-15 mm<2%,根据取样(1次/班)结果判断、调整筛网的给料速度。

②筛网管理:当装入粉率不能满足目标管理值时,进行筛网的更换;大于8 mm的烧结矿被筛下时,要及时更换筛网;筛网被粉末堵塞超过30%时必须清理筛网,通过烧结仓振料前空振3 s,振料后延迟10 s停止振动筛,烧结筛增加自动清筛装置等措施,保持烧结振动筛不积料,以确保烧结矿的筛分效果。

③筛网点检管理:目视点检焦炭及烧结矿筛下粉的产生情况,1次/班;点检焦炭及烧结矿筛网的磨损、破损情况,1次/班。

(5)优化装料顺序,抓好混料

通过混料实践统计,找到合理的原燃料装料顺序,降低焦丁斗放料速度,尽量使焦丁与矿石混合均匀;调整好烧结仓与焦炭的放料顺序,稳定边缘与中心气流,改善料柱透气性。

2.2 抓好设备基础管理,进行设备零故障攻关

(1)强化全员设备、全过程管理

明确车间主任是车间设备设施基础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人,以抓好“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素养、规范和安全)和“6源”(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和危险源)为切入点,推行全员设备、全过程管理,以点检、润滑、清洁标准化可视化管理为手段,确保各项基础工作落实到现场。同时结合设备完好率攻关,车间内部开展督查工作,点检站开展督导工作,提高员工对设备基础管理的积极性,为全员设备管理营造出良好的氛围,真正体现岗位作为设备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2)强化关键设备隐患闭环管理

车间组织认真开展好设备日常点检、巡检工作、查找缺陷及隐患源活动,建立关键设备缺陷、劣化台账并开展对应攻关工作;对检查发现的设备隐患,均要制定隐患监控方案,确定监控措施、明确周期、落实监控责任人,并实行动态闭环管理,并视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防止隐患升级,引发事故。对可能导致高炉休慢风的隐患或影响生产指标的隐患要实时通报,充分利用工艺休风等机会安排隐患处理,降低设备故障休风率。

(3)持续推进PDCA循环管理

要针对典型设备故障、系统性动力故障或较大设备风险、隐患,找准改善攻关课题。对设备风险、隐患进行分级管理,重大设备风险、隐患,厂部介入管理,一般设备故障风险、隐患,由车间进行管理。在设备管理中,要善于运用PDCA管理持续改善的方法,借助各专业力量,做好原因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改善攻关工作。

(4)加强设备点检、维护保养、应急操作等培训学习

开展“改规程、学规则、守规程”活动。一是车间要全面核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对设备维护、检修规程进行完善优化,并组织学习落实,强化设备操作、检修作业的规范执行,规避误操作等不规范行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二是要强化生产车间安全操作的主体责任,加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建立班组级应急操作台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操作安全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岗位工的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三是以班组为单元成立设备知识培训小组,每周开展设备点检、运行维护知识培训并做好相应记录。

(5)推进可视化培训攻关

以技能复制为目标,以“培训是为了使用”为原则,参与设备运行、检修管理的设备主任、技术员每季度完成1个关键设备(或系统、岗位操作等)的教学视频录制,鼓励点检员、班组长、大学生等参与。要求从设备结构、原理、点检、维护、故障处理、定修及检修过程等方面出发,日常积累素材,将PPT、图片、短视频、语音相结合最终以视频的方式展现。

2.3 大风量、高富氧技术

(1)稳定风口参数,稳定初始煤气流分布

为了相对发展边缘气流,高炉采用了“短”风口,即统一风口小套规格(小套长430 mm,Φ118 mm)后,接受大风量的能力大大加强。

(2)大风量操作

大风量能吹透中心,所以坚持以风量为纲的原则,保持连续稳定的大风量是活跃炉缸的关键。1号A高炉通过挖掘风机能力增加风量、提高风温、提高富氧率等手段,获得了适宜的回旋区深度,炉内煤气流分布均匀,高炉压差下降,炉况稳定性增强,产量稳步提升,具体参数如表8。

表8 送风参数与产量

(3)大富氧喷煤

1号A高炉的用氧量由8 000 m3/h提高至10 500 m3/h左右,富氧率从2.5%提高至3.5%,加快了氧向煤粉表面的传递速度,促进煤粉燃烧,提高煤粉燃烧率。富氧鼓风虽然不能为高炉带来额外的热量收入,但其减少高炉煤气量(鼓风N2比例降低)、提高理论燃烧温度、促进煤粉在风口前燃烧等作用对高炉强化冶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随着富氧水平的提高,1号A高炉的喷煤量从26 t/h逐步提高到29 t/h,2020年各月高炉煤比与富氧率的对应关系见表9。

表9 2020年各月高炉煤比与富氧率

2.4 大角度、大角差、半中心加焦布料

此后,高炉以稳定基础布料矩阵为主,边沿偏重时,将矿焦角度整体内移。根据高炉顺行状况,灵活调节中心加焦角度,在高炉因各种因素引起憋风时,中心加焦角度内移,保障中心气流更加通畅,增加透气性,缓解憋风现象,保障炉况顺行。在中心过于强盛,十字测温次中心温度高于350 ℃时,将中心加焦角度外移,杜绝中心管道气流,提高煤气利用率,稳定炉况。

2.5 大批重

1号A高炉根据料层厚度及冶炼强度选择合适批重:以炉腰焦层厚度大于200 mm,炉喉大于500 mm为原则确定焦批;在此基础上,根据炉腹煤气量、料速适当选择矿批。增大风量强化冶炼时,炉腹煤气量大,适当扩大批重,可加重中心并压抑边缘气流,但大矿批总体上是压制气流。在风压高、透气性不好时,必须要适当缩小矿批,疏松整个料柱的透气性,使矿批与冶炼强度、原燃料质量、喷煤比、炉况相适应。大煤比时,矿焦比的大幅度提高,炉内焦窗变薄,不利于气流通过。采用大料批能确保焦窗厚度,提高炉料透气性,稳定气流。1号A高炉随着风量的增大,矿批逐步加大,2020年从38 t增加至41 t,保持了高炉良好的透气性,稳定了煤气流。通过应用大批重,提高高炉的炉况稳定性,实现了长期的稳定顺行,提高了煤气利用率,2020年1号A高炉煤气中CO2平均质量分数由18.87%提高到20.44%。

2.6 精准布料技术

(1)精准的中心集中布焦技术

之前溜槽倒数第二环倾动角度α1向倒数第一环倾动角度α2下降过程中,中间环带倾动角度约100°~120°,倾动时间约7~10 s,期间一直在布焦炭,中间环带布了1~1.5环焦炭(溜槽倾动一环7 s)。中心加焦量增加,造成中心煤气流过大,煤气利用率降低。为了使高炉中心煤气通路更集中,提高煤气利用率,在中心加焦技术基础上,研发了精准的中心集中布焦技术。设计精准中心集中布焦程序,即倒数第二环倾动角度α1向倒数第一环倾动角度α2快速下降时(即溜槽进入中间环带),料流阀以最大运行速度由开度γ1关至γ2,因焦炭受到料流阀闸板的挤压, 停止向炉内布焦炭。当倾角实际值αACT≥α2+X°时(X°为提前量),料流阀恢复到开度γ1,开始中心环的布料[4]。

(2)精准的中心布矿技术

之前溜槽倾动到最后一环是最低矿角,料罐放料计时为零时料罐雷达料线显示数据一直在0.5~1.5 m波动,程序设定料罐料流阀全开时间10 s,料罐料流阀全开时将剩余矿石放完,最小矿角布矿量一直在波动,不利于中心煤气流的稳定。为了稳定中心煤气流,研发了精准的中心布矿技术。设计矿石往复布料程序,即布完最小矿角后,溜槽倾动角度抬至中间环带布料角度,料流阀以最大运行速度由开度γ1关至γ2,因矿石受到料流阀闸板的挤压,停止向炉内布料。当倾角实际值为中间环带角度时,料流阀恢复到开度γ1开始布最后一环料。

2.7 低硅稳硅操作

从燃料消耗角度考虑,铁水中[Si]越低,消耗的燃料少,有利于降低燃料比。柳钢1号A高炉通过低硅稳硅操作,即[Si]控制在0.35%~0.45%,在降低燃料消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炉温控制的方法:①综合负荷稳定是炉温稳定的基础;②料速稳定是检测炉温稳定的标准。调节炉温原则最好早动少动,甚至不动。日常调节首先是稳定料速为主,料速变化要及时分析、调节。根据料批计算燃料比及时调节煤量或负荷。炉温异常升高,必要时可临时降温20~50 ℃。如果渣皮大量脱落导致炉温快速下行,要及时放慢料速及插补焦炭加净焦等进行提温。

日常操作通过控制综合负荷来稳定炉温:①找准综合负荷后控制其变化范围为±0.01;②当炉温达到上限,将综合负荷提高0.01;③当炉温达到下限,将综合负荷降低0.01;④接班发现交班综合负荷连续高0.02就要防凉;⑤接班发现交班综合负荷连续高0.03,要减氧控料速,防凉滑料;⑥班中根据料速及时控制煤量,保证炉温稳定,当班[Si]偏差控制小于0.12%;⑦煤气利用临时性提高,炉温达到上限,减煤不加负荷;当煤气利用逐步提高,且煤已调到下限,炉温仍在上限,减焦加负荷0.02~0.03。

2.8 量化炉前管理

量化炉前出铁,要求工长对出渣铁的进度进行判断,以及根据出铁流速的具体情况制定开铁口时间,避免炉内出现憋风。炉前作业要求出铁间隔时间≤15 min;铁水流速3.5~4.5 t/s;出铁次数15~16次/d;统一钻头直径45 mm;使用承包专制炮泥,每炉打泥量150~190 kg,铁口深度稳定在2 800~3 000 mm。以此来稳定铁口深度和均匀出铁,使炉缸渣铁排放干净,减少渣铁对料柱的支撑作用,促进炉料顺行,为高炉稳定顺行提供保证。

尽一切可能缩短修沟时间,减少单边出铁的风险和对炉内操作的影响。各环节的修沟进度要在控制范围内,出现偏差及时协调处理,争取在放残铁后60 h能具备出铁条件。针对铁口高度不足,修沟后出铁泡铁口的情况,重视浇筑沟的过程中测量沙坝与龙沟头的高度,并要求副工长、垫沟人员都要掌握具体的测量方法和尺寸,通过多层把关来确保修沟尺寸的精准。在修沟前进行各方面检查,尤其重视铁口泥套的重新制作,确保单边出铁的顺畅。

3 效果

在贫化原燃料条件下,1号A高炉通过管理、操作和技术改进等一系列措施,保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各项经济指标也逐渐向好,2020年12月平均日产量突破4 588 t。1号A高炉在后期炉役设备老化、热风炉风温低和自产焦不够吃的情况下,2020年生铁年产量达到161.8万t,实现了高炉稳产高产低耗的高效冶炼,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0。

表10 2020年1号A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结语

(1)大风量能吹透中心,保持连续稳定的大风量是活跃炉缸的关键。

(2)中心集中加焦技术减少了中间环状带布焦炭, 中心焦更集中,中心气流更集中;精准的中心布矿技术,稳定了最小矿角的布矿量,保持中心煤气流稳定。

(3)1号A高炉采用“大角度、大角差、半中心加焦”布料方式,其核心是适当抑制边沿气流,确保中心气流,使炉况长期稳定顺行。中心开放后逐步将中心加焦角度外移,提高煤气利用率,达到降低燃料比的目的。

(4)视原燃料条件采用大批重,矿石的批重控制在高炉产量的1.1%左右。批重的扩大提高了高炉的炉况稳定性及煤气利用率,实现了长期的稳定顺行。

(5)抓好设备基础管理是高炉生产稳定的前提。抓好设备零故障攻关,一是要强化全员设备、全过程管理,明确车间主任是车间设备设施基础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好目标,落实好责任人;二是要强化关键设备隐患闭环管理;三是要持续推进PDCA循环管理;四是要加强设备点检、维护保养、应急操作等培训学习,开展“改规程、学规则、守规程”活动;五是要推进可视化培训攻关。

猜你喜欢
焦炭高炉煤气
炼焦煤灰成分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炼焦煤特性对焦炭粒度影响研究
煤气泄漏
高炉炉前风口用电动葫芦改造实用技术
高炉前
煤气作业常见隐患
煤气为什么有臭味?
1280m3高炉炉缸侧壁温度异常偏高的护炉实践
高炉侵蚀结厚及活跃性在线监测预警(WEIYE—FK)系统在宣钢高炉上的应用
山西焦炭业:还有多少潜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