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女性话题兴起下的“姐系”节目研究
——以《听姐说》为例

2022-02-18 01:28
传媒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姐姐

龙 旭

一、“姐系”综艺的发端

在传统性别文化中,女性综艺节目绝大多数聚焦在美容领域或时尚领域[1]。近年来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更多女性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加之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开始要求在传播语境中拥有更多话语权,不再被固有标签绑架。在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从“傻白甜”,蜕变为独当一面的“大女主”。而在综艺节目中,人们也开始要求女性具有独立意识与较强的业务能力,于是一大堆“姐系”节目应运而生。何为“姐系”节目,其指的是在少女选秀层出不穷的当下,反其道而行之让年龄大于三十岁的女性聚集在一起,进行声乐表演、舞蹈练习、访谈对话等类型的综艺节目,主旨是表现中青年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探讨她们之间的成长、合作与突破。“姐系”节目诞生于芒果TV推出的一档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以女性为主角的节目。栏目组邀请了30位年龄30+的女性艺人,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成就,人们也希望在这群年龄30+的姐姐们身上看到新时代女性自强不息、勇于挑战、乐观自信的品质。

然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到第二期后,观众才意识到宣传片、先导片中,女性的“三十而骊”只是一个噱头,实质上这仍然是一个拼人气大于拼实力、拼话题大于拼内容的节目。虽然节目发行方赚足了流量与热度,但到了《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时,热度明显大不如前。虽然节目口碑大跌,但是女性话题似乎成为综艺节目制作方的一块新大陆。由此,以“姐系”为主导的综艺节目成为潮流。

而在这些年还有另外一种综艺形式也非常的火爆,那就是脱口秀节目。中国的本土脱口秀节目从2002年开始出现,尽管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关注,但仍然没有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而且基本集中在对几个热门节目(如《晓说》《罗辑思维》《大鹏嘚吧嘚》[2])的研究上。直到《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的出现,这个新兴的节目形式才广泛地被学者纳入研究课题中。

借着这两股火爆话题的“东风”,芒果TV顺势推出了第一档由纯女性组成的脱口秀表演节目——《听姐说》,该节目同样汇集了一群“有故事”的女性艺人,让她们以脱口秀的表演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姐系”节目的舆论环境

以《听姐说》为例,基于《听姐说》的女性话题和嘉宾本身的热度,节目未播先热,精彩花絮不断被社交媒体转发,引起一波新的女性脱口秀浪潮。但是等到节目播出的时候,观众才发现自己又被“骗”了。虽然节目的口号是“这是一场让你笑到生发、爽到爆炸的姐说大会”,但事实上,“姐姐们”带着偶像包袱不愿意放下身段,最终该节目在豆瓣的评分仅有4.8。

节目邀请了来自歌手界、演员界、主持界的18位女性艺人,甚至还请来了曾经的脱口秀演员、《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王自健,但整个节目看下来依然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女明星们怀着一颗想要再度翻红的心来到舞台,在无关痛痒的安全地带里进行着无比谨慎的自嘲。比如王子文聊到自己真实身高159、尚雯婕自曝自己有性格缺陷不会人际交往、阚清子翻来覆去地聊到与前男友的陈年旧事等等。这些不痛不痒的自嘲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无法让台下观众产生共鸣,更与节目标榜的独立女性、独立个性相差甚远。“婚恋焦虑”“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看似找到了女性观众们所在意的共同问题,实则在缩小女性可讨论话题的范围,侧面反映了传统男权主义理念的根深蒂固。当“姐系”的议题讨论空间收窄,“姐系”便沦为一档仅仅是主角为女性的综艺节目。

三、“姐系”节目的优势与不足

尽管“姐系节目”短板较多,但这种纯女性综艺节目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女性自主选择话语题材的权力。自此,公共表达的话筒不再只被男性所掌握。

克莱马瑞在论述“性别话语”时指出:“社会权力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嵌入语言,在语言所创造的世界中,女性的声音受到极度的压迫,因此在表达上更趋向于非语言形式。”[3]回顾以往的综艺节目,我们发现,女性在节目中更多承担“美”的功能。如美女主持人——人们不关心她们说了什么,只关心她们是否足够美丽,再比如女性舞蹈演员只需要用肢体动作呈现她的美,不需要表达她们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在这种被迫的沉默下,许多影视剧中出现了让人费解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许拥有高学历却仍然被平平无奇的男主角所迷住,她们或许经济独立却依然愿意原谅另一半的出轨行为。这不免让人认为这只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而真正的女性群体在公众表达中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其次,“姐系”节目中展现的女性之间互帮互助、团结亲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姐妹情谊”,即“girls’ power”。这是女性联合起来对抗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有效途径。许多被人们诟病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里都极力渲染女性之间的明争暗斗、你争我夺,“姐系”的兴起则有力破除了这一固板印象。

而当我们细究这场“姐系”综艺失败的原因时,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不足之处如下:

(一)脱口秀内容的尺度不易把握

在早期的《大鹏嘚吧嘚》到《吐槽大会》等节目的影响下,本土的脱口秀已经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随着《吐槽大会》成为明星艺人的“洗白大会”,节目的口碑也呈现出直线下降趋势。明星们对自己早年间作品抄袭、对情感不忠等等真正的黑点只字不提,最终让《吐槽大会》只能成为观众吐槽的对象。

脱口秀实质上是一场敢于得罪人的艺术,它最精彩之处就在于——去得罪不可得罪之人,调侃不可调侃之事。一旦这些节目止步于零碎话题,而缺少了社会性严肃话题时,节目的社会价值也就变少了。程尼尔·波兹曼在批评美国新闻娱乐化倾向时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整个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除非,新闻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4]

在《听姐说》的脱口秀表演中,青年演员阚清子依旧停留在“待嫁女”的人设中,那句“你喜欢大海,我爱过你”也成了她的段子之一,出现在她的脱口秀台本中,供大众消遣,[5]这也导致整体的表达仍然停留在家长里短的叙述里。观众想听到的是“姐姐们”千帆阅尽后淡然处之的人生故事,而非由几个毫无态度的谐音梗拼凑出的文本。节目组和“姐姐们”事先树立的霸气人设、独立个性,在第一期节目播出之后就全面坍塌,只留下了一地的尴尬。

(二)虽为“姐系”脱口秀,却仍然站在男性立场审视

2015年《金星秀》开播,第一次让人们见识到“姐系”吐槽的厉害之处,各媒体纷纷用“毒舌”“一针见血”“敢说”这些词汇来评价主持人金星。尽管节目存在着很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金星的“敢说”确实得到了一大批观众的认同。从广场舞大妈到出轨男艺人,从明星耍大牌到娱乐圈潜规则,没有金星不敢吐槽的事。

有了珠玉在前,观众对于《听姐说》自然也抱有很大的期待。但在第一期节目应采儿的表演中,提到许多人说自己没有代表作时,她只简单回应道孩子就是自己的代表作。这里其实涉及了独立女性的探讨话题,真正独立的女性不是一定要有过人的事业成就,也不是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家庭的怀抱,而是女性可以自主地选择是要事业还是要家庭,亦或是家庭事业两不误。应采儿只是选择了抖机灵式的回应,没有深层次地探讨为何自己一定要有代表作,这其实是男权社会功成名就式的绑架思维,显然应采儿并没有跳出这层思维禁锢。

要摒弃所谓的男权凝视,就要让“姐姐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她们看世界的方式。把话题从老公、孩子、相貌、身材中抽离出来,把外界强加给女性的规则剥离出来,以纯女性视角重新打开节目,才能成为真正的“姐系”。

(三)嘉宾低级错误多,表演不专业

18位参加节目的姐姐都从未接触过脱口秀,她们对于脱口秀和幽默感的定义都非常模糊。当导演问玲花她心中的脱口秀是什么时,玲花脱口而出自己从头到尾都是迷迷糊糊、迷迷茫茫,王子文也表示从未看过脱口秀,热依扎对于女性幽默的概念也是一头雾水,这种门外汉的认知水平,让节目的舞台效果和表演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脱口秀一直都是一门艺术,不同于音乐和舞蹈,它与个人的阅历、口才能力息息相关。从节目最后的效果来看,节目组明显低估了脱口秀表演的难度和“姐姐们”对语言艺术的掌握程度。

也正因为如此,“姐姐们”的首场表演大都让人有些失望:热依扎紧张到发抖,尚雯婕紧张到失语,玲花频频忘词,张凯丽在舞台上抹眼泪,这些低级错误影响了“姐姐们”原本的语言表达,更是把好不容易营造出的喜剧氛围强行掐断。

四、“姐系”节目的未来出路

面对“姐系”节目的高开低走,当我们深究为何其内容与表达仅仅止步于家长里短、老公孩子时,可以分析出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姐姐们本身思路有限,她们也没有思考过何为真正的“姐系”风格,“姐系”不是只有年龄大,伴随着年岁增长的还有人生见识、处世经验以及对自我的定位认知;第二则是“姐姐们”受限于自己的公众地位与粉丝群体,不愿意在话语公共空间里挑起真正的话题争锋,只想凭借着节目爆红圈粉。换句话说,她们或许选择性地忘记了这个节目在开头打出的独立女性口号。

针对“姐系”综艺的现状,节目制作者们可以从以下两条思路着手:

(一)挖掘真正能代表“姐系”标签的人群

回顾《听姐说》节目组所打出的口号,其实是让观众有所期待的。但囿于节目组请来的“姐姐们”并非专业脱口秀演员,所讨论的话题也都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播出效果。较好的解决方案是挖掘一批真正有代表性的女性来进行录制。社会中的女性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姐姐”是上班白领,有的是“姐姐”是高知博士,还有的“姐姐”可能是网络主播、不知名作家等等,相信在这样一群社会生活丰富的“姐姐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当下的真实女性群像。

节目中的18位姐姐都是演艺圈的艺人身份,所涉猎的范围有限,不能完全反映出时下女性所面临的困扰。虽然她们自带流量和热度,可如果仅仅只靠她们自身的人气,那么节目内容的弊端迟早会显露出来。普通的上班族女性在“996”“007”的工作制度下夹缝求生,维持着家庭与事业、爱情与梦想的平衡,她们可能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所谓的身材管理、报名一些恋爱课程。而娱乐圈女星的烦恼离普通人实在太远,难以真正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认同。

(二)节目组要做正确价值观的输出者

脱口秀节目作为以语言为主的综艺节目,在娱乐之余也要兼顾社会正确价值观的输出。对社会普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偏见与压力给予客观评价,释放理性态度。要成为话题的引领者而非花边新闻的八卦者,不能避重就轻,让“姐系”脱口秀成为一场菜市场茶话会。

在《听姐说》的节目现场,观众们只能用大笑或沉默来表达态度,这使得整个节目缺乏互动,陷入了谈话无效性的怪圈。制作节目本就是期望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同,但观众们在现场缺乏表达空间,在节目播出后给予的评价或反馈又石沉大海无人回应,受众接受的互动环节似乎成为“姐系”节目里无关紧要的存在。一整季《听姐说》看下来,整个节目已经丧失公共空间应有的公共属性,演变成一场明星们的专属演讲或是意义不大的私密语境会谈。就连王自健也评价道,看完热依扎的表演,觉得这不是一场脱口秀,更像是一次星空演讲。当节目整体的内容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群众,且失去了脱口秀非常重要的互动属性时,节目已经处于失败的边缘了。

五、结语

在当下,知名的女性脱口秀演员还属于脱口秀演员中为数不多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在公共话语空间表达权的缺失。而《听姐说》试图打造一场女性视角的脱口秀表演,从节目立意上刚好能有效改善这一困境。遗憾的是其节目内核相对空洞,未能有效起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姐系”节目的路该怎么走,从目前的状态来看,要少一些噱头,多一些观点碰撞,与时代接轨,让“姐系”节目绽放出女性的独特思维之美。

猜你喜欢
姐姐
我的姐姐们
那一刻,有姐姐真好!
你的姐姐还好吗?
Cлово месяца
姐姐,别拍了!
“讨厌”的姐姐
我的姐姐
家有姐姐
认识“黑”字
巧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