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安采茶戏”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2022-02-18 01:28杨佳妮柯卓英
传媒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安市高安采茶戏

杨佳妮 柯卓英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西省宜春地区,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最初仅用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1]它诞生于高安农民在耕种收获之余的有感而发,富于浓厚的民间特色和生活韵味,有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氛围,在2011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江西省代表性戏曲剧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渗透、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具有文化根基的民俗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2]因此,保护高安采茶戏成为高安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安采茶戏传承中已取得的成绩

随着多样化娱乐方式的不断兴起,高安采茶戏在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转入低谷。尽管如此,其传承与保护工作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第一,加强人才培养,成立了培训班储备传承人员。高安市采取了“校团合作、自主培养、师徒结对、保障到位”的模式从全市遴选出了一批有爱好、具潜力的中小学生成立“娃娃班”,与江西省职业艺术学院联合办班,聘请了资深老艺人为授课老师,从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培养后备人才。[3]这一举措促进了年轻血液注入采茶戏传承事业中,推动了采茶戏非遗文化薪火相传。至今,剧团已先后培训了13批学员,为剧团储备优秀戏曲人才作出了贡献。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了多种方式扩大受众群体。高安市委、市政府采取了相应的“三推”政策,即“推进采茶戏进校园、推广采茶戏广场舞、推动采茶戏宣传”;高安市电视台专门开设了“采茶戏频道”;市组织专家编写了《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开设了采茶戏公众号“高安乡音”;编创了采茶戏广场舞;编排了采茶戏广播体操等。[4]这种种举措都加大了高安采茶戏的宣传力度,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群体,营造出了“戏曲全民化”的浓烈艺术文化氛围。

第三,建立文化产业,出台了专门政策打造规范品牌。高安市出台了《民营剧团评级管理办法(试行)》,使各采茶戏剧团得到了规范化、严格化、统一化管理,从业人员的演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项政策打造了系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高安采茶戏文化产业,戏曲的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有效保证,走出了文化产业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四,设立资金帮扶,投入了相关补贴保障剧团运行。高安市非遗中心每年拿出资金,举办1至2期民营剧团骨干演职人员业务培训班,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和老专家对参培人员进行免费培训。[5]从2016年起,高安市搭建舞台安排节日展演,对演出的民营剧团给予每场3000元的演出补助,缓解了剧团资金紧缺的情况。[6]除此之外,江西省还设立了专项资金保障从业人员的收入,保障了剧团演出有资金扶持,保障了表演相关物资的添置也有资金补助,为高安采茶戏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经济支持。

二、高安采茶戏面临的困难和困境

自高安采茶戏申遗成功以来,为了保障高安采茶戏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高安市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在调研中发现依然面临各种困难和困境。

第一,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受众群体狭窄。由于疫情冲击,市场受到压缩,剧团演出机会骤减,现有宣传渠道依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年轻群体很少主动积极了解高安采茶戏相关知识,导致受众群体依然固定狭窄,普及水平依然较低。同时,资金不足也限制了高安采茶戏的发展。从2004年正式进入非遗工作以来,高安的非遗工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手保障,这是大环境下,高安采茶戏一直以来都在面临的窘境。[7]国家每年对采茶戏演出进行的拨款补贴多为临时性补贴,且政府力量有限,难以改善剧团的资金运转,剧团在进行大型古装戏演出时,资源投入受限,入不敷出,使高安采茶戏的长期投入与现阶段的效益产能难以协调。

第二,专业人才依旧匮乏,后备力量不足。目前,高安采茶剧团中的工作者仅有43人,再也回不到当初的辉煌时期。虽然有专门设立的“娃娃班”,但是本土师资力量薄弱,愿意主动学习的青少年少,导致新兴力量发力不足。同时,剧本编剧、导演、美工人才稀缺,大多聚集于上层,基层剧团只能邀请外部专业人员进行作曲、编剧。高安采茶戏非遗传承人也屈指可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仅有彭金花一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也只有彭金城、付细珠、卓松甫、褚凤荣四位,从业者老龄化的趋势也是限制高安采茶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剧目缺乏创新性,剧本内容陈旧。虽然高安市已经初步打造出了有一定规范性的采茶戏文化产业,戏曲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剧本创新方面仍余力不足。高安采茶戏在当地人民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衍生了许多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剧目,如《孙成打酒》《小保管上任》《四九看妹》等,演绎内容大多为乡村劳动生活。但如今人民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能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内容如今已无法贴合当代实际生活了。对此,采茶戏创作者们对《小保管上任》等戏曲进行了改编,还创作了《木乡长》等这类现代戏曲。但有些经典剧目在观众心中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审美印象,改编过后的故事情节令许多观众无法接受,观众流失的局面依然无法挽回。

三、高安采茶戏保护及发展对策

高安采茶戏曾经有过辉煌时期,而面对如今渐入低谷的现象,高安采茶戏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和价值在于不仅能够提升文化自信,加快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文艺的建设,而且能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来。

(一)政府带头,形成重要导向作用。

第一,各尽职责,加大针对高安采茶戏专项政策支持。国家应在现有保护政策的基础上出台针对高安采茶戏的专项文化政策,将其发展融入高安当地的文化规划中,使政策贴合高安市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紧抓每项政策的落实及执行细节,强化各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推动政策的建立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各地方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到权责分明,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作用,保障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能够持续有效顺利进行。

第二,保障补贴,加大专项、固定、长期的资金投入。现有资金投入无法支撑高安采茶戏的后续发展,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依然无法得到完善保障。政府应加大高安采茶戏相关的专项资金投入,保障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应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多增加固定性资金投入,保障剧团人员收入,保证剧团平稳可持续运行。在剧本开发,培养人才等方面,应广泛筹集资金,确保有充足资金投入至相关艺术研究中。

第三,广泛宣传,向周边地区扩散以拓宽受众范围。高安采茶戏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传统戏曲,当地人对其耳熟能详,但其他地区的人未必了解。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的范围不能局限于当前地区,而应以当地为核心,充分广泛地向各个地区扩散。政府可以投入资金进行高安采茶戏相关电影及影视剧的创作,大力推动高安采茶戏“走出去”,有效拓宽受众范围。高安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应以广泛宣传促进发展提升,以当地推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发展,实现高安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有效延伸。

(二)社会参与,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第一,戏迷带头,呼吁号召身边人了解关注高安采茶戏。现如今高安采茶戏的受众群体大多为老戏迷,老戏迷可以通过个人社交平台以及生活中口口相传等方式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介绍高安采茶戏,以个人影响力带动新戏迷的产生,加深周围人对高安采茶戏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个人的作用,实现高安采茶戏传承发展的社会预期目标。

第二,校园联动,大力开展高安采茶戏进校园等相关活动。把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引入戏剧传承,是戏剧发展的重要出路。[8]针对观众老龄化的情况,高安采茶戏观众群体也应注入新鲜血液。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校园联动,不定期开展戏曲进校园、采茶戏戏曲大赛、采茶戏相关知识讲座、采茶戏趣味教学等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群体对高安采茶戏产生兴趣,吸引青少年主动了解高安采茶戏知识,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社会推进,建立相关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性机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对促进文化繁荣都十分重要。[9]在政府主导扶持高安采茶戏相关公益事业建立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应及时推进配合,建立相关经营性文化产业参与保护。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筹集资金等方式,建立与高安采茶戏相关的社会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为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为演出提供部分资金帮助,为宣传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这能够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一股文化保护的强大后备力量。

(三)内部发力,保障戏曲专业化发展。

第一,改进剧本,增强戏曲创新性。高安采茶戏艺术家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在保证传统根基不可撼动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价值观以及人民实际生活对传统优秀剧目进行改良,不可一味迎合潮流,要保障高安采茶戏在改良创新之后依然保持着完整的自身特色。在增强创新性的同时,也应为戏曲注入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避免形式化,进一步激发观众的热情,维持观众对高安采茶戏的兴趣。

第二,培养名家,保障高安采茶戏传承后继有人。名家、名作是一个剧种的名片,充分发挥好名片作用对于推广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10]业内应坚持大力培养名家和传承人,鼓励名家将演出经验和方法传授给新演员,多开展名家培训活动,在培养名家的同时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在编剧、导演的培养上也应加大重视力度,以保障名作的诞生。同时还应加大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将有艺术造诣的表演者培养成能担起高安采茶戏传承和保护重任的非遗传承人。这些措施有利于剧种内部成熟支派的建立,也能够保障高安采茶戏的传承后继有人。

第三,培养观众,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是高安采茶戏演出的根本宗旨,培养观众是高安采茶戏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培养观众首先要占领市场,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让观众感受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次,从业人员应保障演出的顺利完成,高安采茶戏剧团的演出地点多为基层乡镇,演员应有足够毅力克服演出困难。最后,从业人员应创造出多种戏曲形式来增加演出机会,将采茶戏文化普及进基层,立足于基层宗旨不断扩大观众群体,让观众也成为高安采茶戏的有效传承。

四、结语

高安采茶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地方特色,如今因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高安采茶戏保护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困境主要集中于人才、宣传、资金、创新几大方面,针对现有问题,政府及社会各界都投入了许多心血,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高安采茶戏未来的保护及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广泛宣传;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充分配合,形成良好的保护与传承氛围;从业人员应齐心协力,内部发力,尽力培养名家和观众。坚信只要保持高安采茶戏浓郁独特的戏曲底蕴,有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优秀的演员支撑,有广泛坚固的观众基础,有独具特色结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高安采茶戏一定能够薪火相传,得到可持续的、长久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高安市高安采茶戏
卢诺冰剪纸作品选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高速公路工程计量与合同管理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森林城市建设关键点研究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高安市餐具集中消毒配送服务机构卫生监管现状与探讨
衣旧不舍 传递温暖 保护环境
订单靶向 四位一体——构建面向高安市的物流人才订单培养“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