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阳古镇古法手工制针业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究

2022-02-18 01:28陈星翰凌彩云
传媒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镇手工技艺

杨 然 陈星翰 凌彩云

大阳镇,古称“阳阿”,是一个坐落于山西太行山南麓,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小镇。神秘悠远、钟灵毓秀。明朝时大阳镇兴起了繁盛的手工制针业,大阳镇所产的钢针,技术先进、工艺精良、匠心独具。而针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中简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工艺品,再加上上乘的质量,大阳镇所产的针盛销全国,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制针市场,不仅打响了自身的招牌,还为大阳古镇赢得了“九州针都”的美誉,并在大阳镇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繁荣了大阳镇的文化,形成了大阳镇独具特色的“针文化”。但近代以后,在高效率的机械化浪潮冲击下,大阳古镇的传统古法手工制针业走向衰落。随着2006年大阳手工制针技艺被正式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传统的技艺也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获得了在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发展机遇。

一、大阳手工制针业发展概述

(一)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兴起

古籍《山海经》中记载:“虎尾之山,其阴多铁”。而虎尾山就位于如今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这条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字,却反映了大阳古镇矿藏资源的丰富。[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阳境内就发现了铁矿,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民族冶铁业兴起发源的渊薮之一,丰富的矿藏资源使手工制针业的兴起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原料基础。

明朝时期,大阳镇出现了手工制针业。相传手工制针技艺是由镇上一个名门望族河东闻喜之裴氏的后人流落山东时学会并带回当地的,后来当地人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进技术,掌握了全国最先进的制针技艺——冶铁抽丝技术,裴氏也因此被尊奉为“针翁爷”。梁有权在《晋城大阳古镇“九州针都”的阳刚与柔美》中向我们展示了古镇制针工艺的发展过程:最初由于技术受限,为了提高钢的延展性工匠们用土圆炉来炼钢,然后拔成钢丝加工成钢针。随着技术日趋成熟,工匠们发明了更高效的制针法:先将铁块放在条炉中烧红并熔成铁水,之后将铁水注入用坩土做成的丝状模具中,捶打成型,再经过深加工制成“扎把铁钢丝”,最后截丝、分段,经过反复锤打、捻细、打孔、钻磨、抛光,一根手工针才算完成。[1]传统的大阳手工制针技艺共需72道工序,并分为不同型号和大小以适应不同的用途,这般精细巧妙,自然就会脱颖而出,饱富赞誉。

(二)大阳手工制针业的繁盛

明朝崇祯年间到清朝中期是大阳传统手工制针业的鼎盛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家家户户制针的成规模化经营模式,并随着明清晋商的崛起而盛销到全国各地,商人们唱着独创的“卖针歌”,挑着担子使大阳的针跟随他们的脚步到达了全国的大街小巷,大阳镇成了全国制针业的中心之一。当地的《大阳史话》中有歌谣这样唱道:“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历史上,在小镇内还建造了两座国内仅有的针翁庙,不仅针行在这里结集议事,老百姓也会为了祈福来这里祭祀奉神,出现了“不拜财神拜针翁”的现象,可见制针业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形势之盛。不仅如此,小小的一枚钢针还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记述:“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1]。据学者考证,这里的中亚主要指的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

(三)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衰落与发展现状

鸦片战争后,大量洋针倾销到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针业受到巨大冲击,小镇上的制针人、卖针人逐渐减少,制针作坊也纷纷关闭,雄及一时的制针业最终也难逃沉寂的命运。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生产大都朝着机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尤其“针”是一种实用类的手工艺品,审美价值不高,质量达到基础水准可以满足大众日常需要即可,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传统手工钢针逐渐被工业针所取代,市场上几无立锥之地。

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被正式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沉寂了几百年的传统制针技艺又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随着2008年大阳古镇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年成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这座小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针)势必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近些年来,小镇的旅游业方兴未艾,传统手工制针技艺也被当作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展示,相信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依托古镇这一特殊的区域集合体会被更多人发现与喜欢,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找到一个古老与现代的自洽点。

二、大阳手工制针业发展的困境

(一)传承力量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活态性和非物质性,这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人的重要地位。要使非遗真正的活在当代,而不是只停留人们的记忆中,传承人是关键,传承人在非遗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但如今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后继无人、传承力量薄弱的问题,而有没有非遗传承人已经成为决定着一项非遗是否能够延续发展的标志。[2]大阳镇的手工制针技艺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危境,72岁的裴向南是手工制针的第八代传承人,如今古镇内只有他一个人掌握着核心技术。由于手工制针与现代生活的脱轨,镇内很少有年轻人对这一项技艺感兴趣,另外了解制针流程的还有六七个人,也都是高龄的老人,这门技艺出现了传承人高龄化的特征,现在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而裴向南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平时无暇制针;由于年事已高现在随儿女居住于晋城市里,在大阳镇很少见他的足迹,只有节假日才会回镇里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工艺流程,更别说系统的传授衣钵培养下一代制针传承人,这又使得手工制针技艺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二)传统文化土壤的改变

“中国非遗文化是悠久农耕文明的具体体现。”[3]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如今整个社会已是现代化和互联网时代,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显得单一和繁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导致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失去了它所需求的土壤,直接影响到了它的传承、发展和存活。大阳古法手工制针是在中国传统经济经营模式下发展的产物,它的辉煌代表着中国传统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但却又同时受其生态模式所限,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封建经济的落寞而落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也蕴藏着历史上该地区的发展特色,以及该区域集合内人们的文化气质。如今时过境迁,在现代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小镇内很少有人以制针为生,这一项古老的技艺也不能满足当代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大阳手工制针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存危机日益凸显,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

(三)非遗文化博物馆的不规范化

博物馆作为典藏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是保护非遗的一个重要建设性合作伙伴。[4]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博物馆式的方式对非遗进行固态的保护传承,但是博物馆却可以作为非遗固态产品的展示和留存场所,供人们参观、欣赏。[5]近些年来,由于当地政府对保护非遗重视度的提升和开发古镇旅游业的需要,政府携同古镇开发商在当地建立了古法制铁馆与古法制针体验馆。这两个民俗博物馆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在馆内收藏了手工制针及其他相关产品,向游客展示了大阳古镇辉煌的冶铁史与制针技艺的发展史,还设置创意性文化体验区,游客不仅可以观赏手工匠人们古法制铁、制针的过程,还可以亲自参与到制铁、制针的过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古镇内的非遗文化(传统手工制针),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民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但是这两个民俗博物馆、体验馆均为古镇内原先旧房改造,恐怕达不到正规博物馆的标准。且在2021年七八月间,由于连续几天的强降水,使这两个博物馆场内设施均有所损坏,延误了正常的开馆时间。为了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发展,加强该地民俗博物馆的正规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其安全性与美观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阳手工制针业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指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这为非遗手工制针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

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制度,对手工制针传承人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定期组织历史文物、手工技艺等相关专家对传承人进行考核评定,或牵头召开同类型非遗传承人交流研讨会,使传承人在交流经验中实现共同成长。督促传承人履行应尽的义务,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要使传承人授徒传艺变成一项常态化工作,而不是只在节假日为游客表演。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传承人支持扶持力度,提供传习补助,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积极开展传承人的研习培训工作,可与当地高校谋求合作,对传承人群开展系统性的研修、研习、培训工作,加强其本体知识、通识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以及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更要注重对青少年传承人的培养,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非遗青年传承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可以给予一定表彰与奖励,促使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有效解决。

(二)建立完善古法手工制针的研究体系

普及手工制针非遗教育,鼓励当地中小学组织编写有关手工制针的非遗教材,开办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并鼓励手工制针传承人进行教学,同时加强非遗师资队伍的培养。增进青少年一代对手工制针的了解,进而加强他们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形成地方特色文化基因,以点带面,提升当地人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增强地方人民的文化自信。加强高等院校非遗学科体系的建设。使手工制针非遗项目走进大学的选修课,并设置培养手工制针传承人的专业课程。可以借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做法,“设置由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的‘传统技艺研究’方向和由资深专家学者担任导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方向,将‘师徒相传’的传统教育方式纳人艺术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序列”,[5]建立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学科体系,培养更高层次非遗传承建设人才。

(三)加强大阳古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意义上的保护“不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要注意它所依赖、所因应的构造环境”。[6]在保护传承手工制针技艺时,要注重依托古镇整体的文化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古镇这一区域集合的优势作用。大阳古镇作为一个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本身就有着古色古香的特征,我们要注重保护其明清建筑特色和规划格局,打造非遗特色小镇,使其与手工制针这一古老的技艺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同时要通过利用旅游业等途径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提高其生活水平的同时认识到本地文化的可贵,自觉的留存和延续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心理,减少当地人才流失,促进民俗、村规民约对手工制针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合旅游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开发与创新

经过近几年的非遗实践工作我们可以看出,只通过政府的保障激活不了整个非遗的文化链条,要想使非遗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还必须使其自身有着造血功能,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对非遗进行创新性发展,而基于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以保护传承为前提的产业开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手工制针技艺现已被工业时代机械制造所取代,就实用性而言对其本身进行产品开发并不现实,但从文化心理上来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其与旅游业的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阳古镇近年来在发展旅游业,十分注重把包括手工制针技艺等非遗项目融入其中。游客可以观看传统手工制针过程并参与其中,手工针产品也脱离了原始的实用性,变成了以观光游客为消费群体的旅游商品,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利于彰显其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彰显古镇的文化底蕴,还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非遗项目本身来说,可以促进其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同时保持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进而促进其保护传承、宣传传播及创新发展;同时,手工制针还可以成为大阳古镇的一张文化名片,加强地方的形象宣传塑造,扩大大阳古镇的影响力。总之,结合旅游产业对手工制针进行产业融合开发与创新发展是使多方受益的一个有效举措。

大阳手工制针业不仅承载着大阳人民的物质文化硕果,是历史上大阳冶铁业辉煌发展的见证,也代表着中国古代铁器制造的辉煌,是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晶,其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古镇手工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做手工
古镇之旅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