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教学改革

2022-02-18 01:28刘勃希
传媒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专业课程

刘勃希

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媒体、自媒体应运而生。如今人们对于信息真实度与来源点的要求越来越高,传媒人应主动融入、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与行业接轨。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广播影视传媒行业以及相关培训机构,输送播音主持专业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师也应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变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笔者将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教学问题及改革措施进行简要探析。

一、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科学的系统教学法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属于艺考类专业,其要求是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分数双上线,相对来说文化线分数要求较低。高校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开设的发声学、语音学、播音创作等相关基础课程,在表达训练和现场实操训练上相对较少。所以在三年级开设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这门课时,很多学生就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课程练习中会出现一些表达有误、夸大事实、词不达意等问题。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主要是以“理论讲解+现场实训”教学为主,再以不同类型的“经典案例分析”为辅。由于上课环境受课程时间和课程地点限制,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一般在理论讲解后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多是由教师规定校内实训的报道主题,然后组织学生现场走场、出镜报道,最后对学生的报道情况进行点评。

这种教学方法和环节暂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及具体的评价标准,受校内环境影响,练习的内容相对比较传统,无法实现直播新闻事件中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场景的把控和真实的采访也有一定的差异。从2016年直播元年以来,移动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就越来越多,用手机完成资讯传播区别于传统的现场报道,这也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学生个体接受效果也有一定的偏差,学习能力与专业基础都不一样,每次练习后的效果于老师而言也会很难预估评判,不能尽快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设备和场地达不到要求

信息时代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媒介环境和媒介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在新闻中也占了较大比重,如今手机移动端中新闻事件的直播也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增长,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视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中需要学习的报道形式有很多种,其中直播型出镜报道、录播型出镜报道、连线问答型出镜报道是播音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其中直播型报道又是最重要、学习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形式,实训环境和实战经验的欠缺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例如录播型出镜报道可以通过模拟新闻现场,用摄像机录制好再进行后期剪辑便可完成一段出镜。连线问答型可以在校内的演播室模拟与主播进行连线问答,这些都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只有直播型出镜报道无法进行设备和技术上的支持。直播的现场环境和临场的表达状态很难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模拟出来,而现场报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直播”,现场的不确定性最考验记者。高校现场报道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直播”练习,学生也只有在亲身体验了直播的临场性以及掌握直播拍摄器材的使用技巧,观察现场调度走位、把关内容后才能在真正的新闻直播中从容应对。

(三)口语训练意识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出镜记者在现场是最接近新闻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叙述者,他们通过调动自己的感官机能(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来传递现场的信息和细节,并揭示画面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换言之,记者就是观众的“眼”和“耳”,他们拉近了观众与现场的距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这个时候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内容的设置中,更注重的是报道形式和报道流程的讲授,但在语言表达和报道的内容规范度上还有所欠缺。

我们都知道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坚持专业的训练对此才会有潜移默化地改变。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学生从大一开始学习语音基础,更注重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调自然,而现场报道的记者除了达到语音标准之外,还需要语言自然生动、流畅鲜活,表达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课堂中带有主题性质的阐述和即兴的口语表达相对较少,而大多训练内容又都集中在课堂上,但因为时间有限,课外的训练时间不够,就出现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出现无话可说、思维混乱等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练习对于出镜记者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出镜记者的语言素质,丰富语言内容,还应当强化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意识,熟悉目前融媒体对出镜记者的全方位职业要求。

(四)教学实践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从目前的媒体现状来看,传统媒体已经越来越重视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上的创新。对原有的主播和记者在工作内容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既能在传统媒体上进行专业传播,也能“玩转”新媒体。基于一线媒体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形式上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与提升。目前课程教学设计相对比较单一,用传统媒体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电视端新闻报道的训练,这样很难体现出镜报道工作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着媒体环境的迅速发展,现场报道也涉及多种新媒体。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体环境,课堂训练的实践练习形式就不能太单一,需要增加多样性的练习。例如手机小屏直播、VLOG新闻现场报道、图文直播等等。现场报道的训练应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实践练习的方式方法。只局限于课堂环境或模拟环境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锻炼。若师生缺乏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完成的作品整体质量也不会很高。

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改革方案

(一)增加课程联动,实现与行业接轨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学生实践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优化,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是可以进行贯通和联动的。例如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与新闻采访课程就可以联动。新闻采访这门课程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新闻采访和写作的理论研究,出镜记者报道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两者又都是对新闻现场事实的客观报道,它们之间的联动势必会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两门同专业的必修课程一起联动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采访与写作专业水平,通过实践还能锻炼学生面对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现场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传媒人的职业素养。

出镜记者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与行业现状的联系非常紧密。高校在开设课程后进行师资配备时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进校开讲座论坛与学生交流,并积极引进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新闻出镜记者等双师型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同时,将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增进校企合作,不断开拓实践平台和渠道,在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化传媒机构等平台中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更好地衔接学界和业界两个平台,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未来发展,真正实现与行业接轨。

(二)重视课程思政,提高新闻敏感度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青年人的教育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高校教育的课堂内外,教师应始终牢记思想政治引领是教育的关键,理论与实践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政治素养是媒体人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坚守底线,出镜记者作为新闻前线观众的“五官”,新闻的敏感度和政治敏感度就更应在课堂上进行引导。

通过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出镜记者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出镜记者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需要具备新闻发现力、新闻采访力、新闻叙述力和新闻评析力。笔者认为,出镜记者具备这四种专业能力的同时,首先还应具备政治敏感性,坚守社会责任,作为意见领袖进行价值引导。出镜记者是用语言来描述新闻事件,这对记者语言规范性和严谨性提出了很高要求。2019年修订版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指出,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第二条将原来的“唱响主旋律”修订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一款增写了“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一方面,高校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细微的观察能力、快捷的信息捕捉能力、良好的信息加工能力、敏锐的判断力和独到的见解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输出,结合出镜记者工作的特殊性加入一些特定新闻现场、特定新闻事件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齐头并进。在这个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有品有德有正向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

(三)解决教学设备需求的问题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信息生产模式、传播主体和受众接收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播音主持的传播格局、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大屏还是小屏新闻信息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传递越来越常态化,这也为出镜记者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因为现场报道对拍摄设备要求很高,尤其是直播所使用的专业设备,例如:高清摄像机、卫星信号车、一体化演播室、多功能导播间等等。这些设备的添置和使用维护以及人员培训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购置作为日常教学活动使用设备较为奢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高校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机等便携设备辅助实践练习。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支持直播的软件,虽然手机像素还不能与专业的摄像机相媲美,但是完成普通的课堂练习完全足够了。话筒也不用选择数据线很长而且需要连接在摄像机上的麦克风,可以选购无线领夹式收音麦克风,拍摄时智能降噪过滤环境音,支持快充省时省力。灯光可以带便携式补光灯,待机时间长,小巧轻便易于携带,对于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的户外实训有很大帮助。这些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不仅减少了财力物力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人力成本,给学生增加了更多实操练习的时间,真正做到“低成本”换来“高收入”。

(四)正确对待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

出镜记者不仅要在复杂的新闻现场面对镜头进行报道,而且还需要对大型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进行直播报道,这对记者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成长环境、家庭因素的影响,每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都会有所不同,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速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进行教学改革就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能力过程中,应正确对待这一差异性,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并在训练中提出不同的要求,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这是一个不断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必经过程。

在课堂中高校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经典案例分析和丰富的训练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分类教学,实施分批指导。在课程中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动态成长,加强互动性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盘等环节。每次实践训练后及时给予反馈意见,训练内容也可以依照学生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自身现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之上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魅力。

三、结语

高校教师应当主动适应媒体发展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课程进行改革,结合行业和高校教学环境分析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给学生营造出实战氛围,在更优化的状态下提升专业技能。这一改革不仅是对出镜记者专业能力的一种有效培养,同时也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束缚,努力变“传达者”为“加工者”、变“杂家”为“杂家式专家”,由“单向型”向“复合型”升级,在将来就业选择上有更多元的探索。当然,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课程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更多的高校授课教师和本专业学生一起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乐于思考、创新求变,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成效。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专业课程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思考
提升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职业能力的思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在现场”——突发事件直播中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