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价现状与评价指标构建

2022-02-18 08: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奖学金专业学位学业

张 静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1 专业学位与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重要性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是专门为资助优秀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费而设立的一种基本奖学金,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担当着以奖促学的“指挥棒”的角色。2009年教育部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要求对原有的公费、自费“双轨制”进行并轨,所有的研究生缴纳学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就是与全面收费制度相伴而生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19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了其目的是“为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情况下更好地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下学业奖学金兼顾了资助与奖励的功能,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较之以往有大幅度提高,具体比例在各省各校中存在差异,如四川省属高校学业奖学金占研究生在校人数的40%,奖学金涉奖金额和覆盖面的扩大,奖学金受关注度更高,对“以讲促学”起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参评对象对于奖学金“公开公平公正”的需求也更高,从而更加凸显出学业奖学金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具有两大特点:形式上,动态评审,即一年一审;内容上,以科研创新为主的综合评价。

与此同时,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试点。2009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提出,在“完善提高以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由此,专业学位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学位人数占研究生总人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10.8%上升到2020年的61.16%(表1,P71),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成为研究生群体中的多数。

表1 2009-2020年度全国分学科研究生在校生数变化情况[根据教育部官网发布的2009-2020年度教育数据统计整理http://www.moe.gov.cn(]单位:万人)

2 现状调研

不同的培养类型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奖助机制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能够适应特定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中要注重其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针对已占研究生队伍超过半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价办法是否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了这个受奖群体的特殊性?评价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全国范围内调研了多所设有艺术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并以是否同时设有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是否采取量化形式评定奖学金为标准,选取了12所高校,范围涵盖专业音乐学院5所、专业美术学院3所、专业戏剧学院2所、综合型大学的艺术学院2所。通过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选办法的对比研究发现,通过量化评价来获得研究生的综合测评得分,作为评奖标准的做法较为常见。评价的指标大致可分为课程成绩、科研获奖、社会服务。通过文献研究,以下问题较为常见。

(1)课程成绩考察较为笼统,难以体现公平。课程成绩是研究生学业的主体,是观察研究生教学效果的第一窗口,是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价的重点,一般占到各高校综合测评分的40%~60%。但是在成绩采用上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①最低分数限制问题。多所高校(9所)限制了各科的最低分数,以此作为是否能参评奖学金的门槛。设置课程成绩的最低分,比如主课不低于85分,其他课程不低于75分,以此作为评奖的硬性条件,导致评出来的同学往往全而不专。②成绩选取问题。12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的课程成绩得分采取全部课程的加权平均。各个方向教师的打分习惯不同,课程重要程度未能体现。

(2)科研与比赛获奖未能形成良性竞争。科研水平是考察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重要指标。在各校综合测评中差异较大,占据了20%~60%的比例不等。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大量发表不具备学术价值的低水平文章,花钱参加含金量低的比赛,加剧了恶性竞争;院系等二级单位在认定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认定标准等问题。

(3)社会服务重视不够,考察范围较为局限。分数比例在10%~30%。目前多数高校对于社会服务指标的解读较为片面。主要体现在学生干部加分、艺术实践、社会志愿活动,难以量化。

(4)指标体系对于评选对象的针对性不强。首先,未能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型。12所高校中,75%的高校存在同一套指标体系用在学术型与专业型两个不同的学位类型上的情况。科研论文与专业比赛获奖是同样的分值比重,未能体现出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应用型培养导向。其次,针对不同年级,未能体现动态评审的特点。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的是动态评审,一年一评。硕士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学习任务不同,在奖学金评价体系上也应有体现。比如,由于科研与比赛的体现需要一定的周期,一年级应更侧重课程成绩,二年级可以提高科研与比赛获奖分数的占比。

(5)学业奖学金的资助功能难以体现。“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难操作。量化评价的模式下,学生综合得分即使小数点后两位,都能对奖学金评价结果产生不小的影响。现有的认知模式下,奖学金只与个人素质相关,奖的是学,“考虑家庭经济情况”是助学金评审需要考虑的问题。所调研院校中,83.34%的高校并未将这一点考虑其中,只有1所院校规定通过提交证明可以加分或者“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者”优先。

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1 明确目标

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0年修订)中指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良好综合素养的艺术专门人才。

3.2 把握原则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好几对要素之间的相互平衡。

一是激励性与导向性的平衡。激励性,即要激起尽可能多的研究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积极性,以此为标准去审视指标,降低其中的不友好因素。导向性指奖学金的指向应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指向一致,通过指标体系明确让师生清楚,学校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

二是全面性与特殊性的平衡。全面性,即要兼顾德与才,兼顾学习接收力与创新力,兼顾理论与实践,体现综合素质。特殊性,要体现评价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差别,如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差别,突出高水平;要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差别,突出应用型,体现“专业实践能力”。

三是保持稳定性与可行性。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不仅对研究生有效,对培养院系和硕士生导师同样有效。一定的稳定性,才能获得认同,使指标发挥出导向作用。同时,要让指标体系明晰易懂、便于操作。既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要考虑评审工作的便捷性。量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平、统一衡量标准。因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避免模式和笼统的描述,避免主观理解的歧义,避免各项指标之间的交叉重叠和因果关联,在内容与文字上应保持独立。

3.3 细化指标

一级指标的确定。对于评价的指标,教育部文件中有明确的规定。《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研究生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确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具体标准和评定办法,并负责组织实施。《暂行办法》另规定还要考虑研究生收费标准。

品行纪律是底线,课程成绩是基础,科研与比赛是专业输出,社会服务是综合性输出,是所有学习的落脚点。

表2 艺术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指标构成

(1)品行纪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从平时的品行纪律表现进行考察,具体可分解为道德品行与遵纪守法情况。在评选过程中,原则性的思想品行问题可实行一票否决外,其他问题上,可以通过减分制来实现负向激励。

(2)课程成绩。课程成绩是学业考核的重点,对于成绩的考核能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其评价的公平性备受关注。对于课程成绩的考察,不仅要看分数,还要看各个课程的学分情况,以及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首先,采取平均绩点计分法,平衡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专业主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给予不同的分值比例。同时,要平衡各个研究方向教师打分习惯的不同。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是采取平均绩点的方式。其次,由于艺考生入学时的政治英语分数要求低,艺术类学生的政治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在成绩中,限定最低分的做法让很多基础薄弱的同学与奖学金无缘,失去了奖学金对这部分同学的激励作用。

(3)科研创新。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体现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是艺术展演与专业比赛,以及科研创新。艺术专业硕士更突出展演与比赛获奖的分值比。同时,各院系加大对于赛事级别认定的规范指导。

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较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缓慢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艺术上的技巧与创新没有形成可快速传播的文字性总结。作为艺术领域的高学历者,硕士生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考察也不可避免。在考察的方式上,为了避免论文的低水平重复,可选用代表作与主要观点相结合的形式,真正落实对于创新能力的考察。

(4)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综合性输出环节,是考察专业硕士是否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可以分解为对志愿服务、艺术实践的考察。其中志愿服务可分为校内志愿服务与校外志愿服务。校内志愿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担任学生干部、三助岗位等,校外社会服务可包含社会志愿服务等。通过加大分值比例,鼓励研究生用专业能力来发现社会需求并服务社会。在社会服务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担当与责任,在社会服务中立德树人。部分高校把该部分纳入学分管理当中,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学分认证。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

4 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价指标,能精准提高学业奖学金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对艺术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是一个很重要且有益的补充。同时,指标的客观性,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人施策,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对于评价过程的信任度,提高公平感。

然而,指标不是万能的,指标自带局限性,量化评价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指标体系的实施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各奖学金评审小组的作用,根据本专业特性,在指标体系不能涵盖的部分,实事求是地充分讨论,同时给予指标体系制定部门及时反馈,使指标体系不断趋向完善。同时,应做到广泛宣传,应知尽知。鉴于奖学金评审的周期是上一个学年度,为了达到公开、公平,指标体系及相应的奖学金评价实施办法最迟应在受评周期开始前公之于众。此外,还应保持畅通的反馈渠道,掌握评审过程中因指标设置而产生的不良激励,及时予以动态调整。使学业奖学金真正发挥出以奖促学的指挥棒作用。

猜你喜欢
奖学金专业学位学业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艰苦的学业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3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