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在专业课程建筑环境学中的渗透与构建

2022-02-18 08:10孙婵娟罗雅婧李乐阳劳莹滢韦诗婷宿春晓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孙婵娟,罗雅婧,李乐阳,劳莹滢,韦诗婷,宿春晓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上海 200093)

1 研究背景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授课者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要将思政育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形成一棵生动形象的“思政树”,树干代表专业知识能力,而树上的每一颗果实都蕴含德育元素,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执着的信念、人应该具有哪些优良品德等,学院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与这棵树嫁接起来,由此碰撞出更多思政育人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大批可靠的接班人。

《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讲授与建筑相关的建筑声、光、热、空气环境的理论和控制方法,引导人们科学地营造绿色建筑环境,满足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要求。该课程的学习是正确运用暖通空调等专业技术手段的基础[1],是激励学生热爱该专业的重要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是充分发挥课程价值教育功能,在办好思政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

2 当前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未能深度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完善的育人知识体系

从建筑环境学随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调整增设以来,很多学校针对如何将知识点恰如其分地融入与建筑有关的各种环境控制技术的教学中,用专业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解读各种室内外环境,投入大量的时间与心血,希望通过在实践中去认识理论知识[2-5],然后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很多高校建环专业的《建筑环境学》的授课对象是大三上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还未学习传热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而建筑环境学课程内容从建筑热湿环境章节开始均涉及传热学基本知识[6-7]。如果学生能够在接受传热学的授课之后,再学习建筑环境学,便能够事半功倍地吸收和掌握专业知识,简直是一举两得。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各式各样、教学条件不尽相同,使得《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思政内容却不够凸显,思政元素无法完美融入课堂教学,所以如何把思政元素与课程核心知识体系进行有机的结合成为急需研究问题。

2.2 新型教学方法未能与三全育人体系深度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许多多的新兴教学方式陆续地出现[4],中国慕课、翻转教室等新型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本团队运用雨课堂为手段开展研讨式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作业,签到,小组讨论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两极分化,更能刺激自觉且主动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新鲜感,对学习更加有兴趣;而对于本就拥有懒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利用手机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人不到现场,在宿舍就完成“签到”。如何将雨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三全育人体系中,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动性,保证其知识学习质量的同时,不断增强其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和提高其认知水平以及改善学习态度,是现存的问题之一。《建筑环境学》课程是学生真正接触的第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拓宽“专业口径”的课程设置体现。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建筑环境学课堂教学中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并非易事,这既需要课前针对专业内容的备课,也需要结合时政要闻,融入思政元素,赋予课程信息的时代感,空间感。当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还需不断提高,如何把思想价值引领与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贯穿起来亟待研究。

2.3 思政促进专业课程学习和应用方面欠缺

图1 建筑环境学知识框架

图2 建筑市内外环境与核心价值观体现

建筑环境学涉及多个学科,比如热力学、流体力学、房屋建筑学等。但目前在思政促进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指导专业技能的应用方面还不够完善。《建筑环境学》的六个部分(包括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环境、建筑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建筑环境的综合控制与评价)均存在大量的可以实现思政和三全育人目标的内容,且通识性较强。如何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点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自然并且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不感觉到唐突,没有体会到被“说教感”,因情感共鸣,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对于授课者有着较高的要求。

3 思政育人与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的相互需求关系

3.1 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建筑环境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是建设好这门课程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还应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定位进行对接,并重点聚焦于厚植工程师价值观和工程伦理道德上。可体现在课程评价中,比如学生评价、督导评论、同行建议,应对育徳情况设置一个评价指标,考察课程思政所带给学生的变化,而这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在教育教学思想,教师引导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和内容的融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 提升师生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

当今时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的前提是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方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个人操守和职业操守。《大学》里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则必先“修身”,只有先修养和端正个人的价值观,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最后到达国家层面的高度。如何把专业课程上出“德育味”,任课教师们都应该在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前提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进行各类思想文化的建设。

紧紧围绕和依托建筑环境学的核心知识体系,从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建筑热湿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全方面培养学生双碳背景下如何实现“健康中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过程中利用科学严谨的工程匠人精神,去创造、控制、实现优越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内化学生核心价值观,提升专业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

4 思政育人与建筑环境学渗透的具体措施

4.1 构建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学课程教学的需求与问题,具体回答为什么要学、应该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好以及学习效果预期进行设计,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的要求。模型包括教学目的、目标与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流程和评价与反馈四项。

根据教学内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教师在进行专业思政课堂的教学设计时,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建筑环境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教学设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是什么,并且以应用为着眼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比如可以“城市热岛效应”“室内空气质量”等内容为例,指导学生开展课余的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形成课堂上教书育人、课后科研育人。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阶段重点强调知识教授、任务的驱动、引导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等内容。

4.2 构建思政效果评价方法和体系

针对专业课程思政模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和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的收获和反馈(质性评价):多为任务性,在收集过程中,应注重资料的客观性和样本的普及性;(2)教学过程中的记录(量化评价):活动涵盖了教学过程中的讲课、提问、课堂提问及讨论、平时作业的反馈及期末考试试题的制定和试卷的评判,对灵敏度和及时性有较高要求;(3)问卷调查表的设计(质性评价):设计时存在比较明显的价值趋向,非中性,核心价值覆盖本课程需要培养的价值:责任、科学、敬畏;(4)行为学观察:主观性较强,教师本身对讲授对象期望值也纳入进去,为保证其客观性,应以社会大环境的需求为依据,设计一系列自我验证的闭环行为学观察方案。

量化评价:对学生的“品德”本身和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转化为数字,利用数字大小来分析评价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逻辑性,而且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质性评价:可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掌握程度如何,以及课堂效果和水平如何,评价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督导员、专家等,比较全面,是一种持续性的、动态的过程。

4.3 融合课外科研活动和课堂讨论式教学

《建筑环境学》的课程思政,可以采取课外科研活动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老师可以把实验设备搬到课堂中,现场演示测试过程,带领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的测试和建筑周围热环境的测试,使同学们了解到室内空气质量是与很多因素相关的。如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装修方式、使用方式、室外空气质量等等;鞭策同学们查找并且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在课堂上探讨前沿的研究成果,培养同学们利用团结协作、合理分工、齐心协力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更要注重专业化的职业精神塑造。“以德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营造舒适健康的环境为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凝练出本课程可搭载的价值观:责任、科学、敬畏。具体实施路线如图3所示。

图3 实施流程示意图

5 结语

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课堂实践中,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融合是教师、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的体现。我们既要尊重科学,又要努力创造,营造德育与课程融合的运行模式,推进专业课建筑环境学课程的思政工作。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