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布氏家族没落分析

2022-02-19 05:27侯聪聪
文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托马斯

侯聪聪

内容摘要:《布登勃洛克一家》向人们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随着社会变迁、时代变幻由兴旺鼎盛逐步走向衰败没落的过程,透过家族在发展过程中遭受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强势打压、野蛮排挤等现象,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这部经典作品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被人们视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不过,由于这篇作品的创作者--托马斯·曼深受尼采等哲学家理念的熏染,缺乏反抗精神和竞争意识,对于强势野蛮的帝国主义,托马斯·曼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反抗手段,而是持消极态度,对于势单力薄的自由资产阶级,只能在哀婉之中予以期待。为深层次地分析《布登勃洛克一家》这一经典巨作,本文首先对托马斯·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对《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故事进行了基本论述,之后,以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深入细致化地解读了布氏家族没落现象,希望能够促进人们增强危机意识,学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关键词:托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 家族兴衰 生命体验 资产阶级家族

托马斯·曼是享誉全球的德国作家,其创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涉及到了死亡、疾病等主题元素,这种比较消极的倾向与态度既有时代发展之因,也和其深受叔本华思想意识的影响有关,叔本华最突出的特征是批判理性、宣扬悲剧主义。托马斯·曼在其撰写的《叔本华》作品中曾明确表示:“初读叔本华作品时,那种油然而来的兴奋与激动唯有懵懂少年初尝爱情滋味方可比拟”。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者,叔本华追求“意志”,同时认为意志“是无任何目的性且主张不懈追求”的概念。他表示,唯有死亡之后,意志才会消失殆尽,当人们完全沉迷于某个事件时,能够获得暂时的解脱。所以,托马斯·曼笔下的作品普遍涉及到死亡、疾病等主题。《布登勃洛克一家》通过描写名望家族的兴衰历程,向人们揭示了世间的任何一切都不是永恒的,透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不同阶段、不同处境、不同地位下的人性特征。这部作品被视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一种艺术缩影,令人深省。

一.托马斯·曼简介及《布登勃洛克一家》

1.托马斯·曼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是德国享誉盛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家境优渥、声名在外的粮商家庭,但是好景不长,在托马斯·曼16岁时,随着父亲的离世,雄厚的家业顷刻间化为虚无,为其后期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随着希特勒的上台,他由于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而被迫流亡于他国,即便是在流亡期间,他也严词甚厉地抨击法西斯政权。1955年,由于罹患血栓,随着病情的恶化死亡,享年80岁[1]。

2.《布登勃洛克一家》故事梗概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由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于1901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根据其副题《一个家庭的没落》能够了解到,这部作品围绕布登勃洛克家族,讲述了家族的兴衰发展史。小说背景是18世纪中后期,中心人物是以布登勃洛克为首的家族,其中,第一代、第二代布登勃洛克依托于良好发展机遇,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迅速成为当地人尽皆知且无比羡慕的名门望族,不仅家业雄厚,并且声名显赫。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以及经商意识的减弱,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日渐衰微,最终被充满强权的社会所淹没,随着第四代继承人哈诺的离世,布登勃洛克家族彻底走向消亡,《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作品也随之终结。

二.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剖析布氏家族的没落

1.需求层次理论简析

1943年,著名学者马斯洛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提出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主张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唯有低层次需求得到全面有效的满足之后,人们才会形成并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这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人类活在世上,务必要满足食宿等需求。二是安全需求,可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们渴求的安全感,主要涉及到工作职位、健康保障等需求;三是爱和归属感,主要指的是人们都希望能够萦绕在亲情、爱情的周围;四是尊重需求,分为内部、外部尊重,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五是自我实现需求,即指的是通过努力展現个人潜能、实现个人梦想,它是最高层次的需求[2]。

2.需求理论下的主题分析

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能够了解到,得益于老约翰、小约翰这两代人的聪慧以及努力,布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可观的财富,迅速成为当地令人艳羡的名门望族,无论是在当地的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层面,均享有非常强的话语权;布氏家族成员内部相互尊重、彼此爱护,整个家庭非常和谐安定。在此时期,该家族人员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皆得到良好满足。作为家族的第三、四代继承人,托马斯和汉诺自幼出生并成长于优渥的环境之中,上述四个层次的需求已难以激励他们发扬奋斗进取的精神,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激励他们奋斗进取的强大内驱力。

托马斯从小就崭露出经商天分,深受家人喜爱,并且被家人寄予了非常高的期待。托马斯从出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维护并发展家族的使命,但是这与其内心真实想法高度背离,他性情慵懒,希望可以像“艺术家”那般随性生活。随着小约翰的离世,托马斯毫无选择,只能进入家族企业开启新的人生,最初也切实作出了一番令人惊叹的成绩。不过,由于他本身缺乏上进心,意志力也比较弱,所以,慢慢地,他不再关心家族事业,渴求随性生活、舒适生活的念头更加强烈,他特别想抽身于商海,卸下令他痛苦不堪的“面具”,卸下全家人寄托的期待与责任,在轻松舒适的生活中放松自己,远离世间喧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家族,目前只有他能够负责和掌管,所以,只能违背初心地继续投身商海。现实与内心的背离严重压抑着他,他只能在叔本华的思想指引下探寻出口、谋求慰藉。托马斯向往的随性生活这一直接自我实现的需求直接为布家走下坡路埋下了伏笔[3]。

而汉诺,作为布家的第四代继承人,他从小体质娇弱、敏感胆怯,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商业品质,“不中用”的形象根深蒂固。他只喜爱音乐,无论是家族事业,还是家庭责任,都被他抛却脑后。随着家族人员对他的施压以及严格要求,他和父亲之间的隔阂日益加重。于他而言,音乐是唯一能够令其放松且感到人生乐趣的事物。可以说,布氏家族的没落与后两代人醉心于艺术事业的自我价值實现需求具有密切关联。

3.托马斯·曼与《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关联

《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文学巨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巨大的社会图画,也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人物。对于早期发展而来的资产阶级,托马斯·曼寄予了无限惋惜之情,不过也对此阶级进行了严厉批判,向读者们揭示了其腐朽堕落。虽然作者并未跳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不过他描述的人物融合了资产阶级固有的特性(利益至上)及其它鲜明的个性。

在对托马斯·曼的生平经历进行认真仔细地梳理和分析后能够了解到,他其实和布氏家族第四代继承人汉诺之间呈现出较强的共性。由于家境优渥,托马斯·曼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难,也未认识到社会的险恶,同时,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非常钟情于音乐,特别喜欢听瓦格纳音乐,反复聆听多次也不会感到厌恶[4]。其实,这其中也有哲学家尼采的影响。托马斯·曼对瓦格纳音乐的认识及喜爱也是受到尼采影响的结果,他不仅对瓦格纳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钦佩,同时也对其征服欲以及艺术致幻手段产生了一定的道德疑虑。在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中,能看到他浓墨重彩地探讨和分析瓦格纳音乐[5]。

托马斯·曼善于辩证,强调从多个不同层面全方位、深层次地剖析现象和问题,在《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瓦格纳不单单受到追捧,也被怀疑。“恰同学少年”的汉诺(布氏家族第四代继承人)用“一种忧郁、迷惘和炽热的神情”说:“……虽然我不应该弹那个。……但是我还是要弹,我控制不住自己,虽然它会把一切弄得更坏。”汉诺迷恋于消极的瓦格纳音乐享受无法自拔,最终变得被动消极,对除了音乐之外的任何事、任何物都无法提起兴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汉诺只有18岁就与世长辞。托马斯·曼通过对汉诺死亡结局的勾勒,对其个人痴迷瓦格纳音乐进行了警醒[6]。根据《布登勃洛克一家》我们能够了解到,布氏家族的体质逐代变差,意志也变得越来越薄弱,倾向于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探寻到人生真谛。在托马斯·曼的笔下,艺术活动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俨然超越了功利法则,与尼采的艺术家标准和思想理念相契合。与其说,托马斯·曼是在辩证地看到艺术活动,还不如说他在用个人经历警示沉溺于艺术的世人,应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需求,但是切不可完全沉溺于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而丧失生活方向。

三.基于《布登勃洛克一家》的阅读思考

本人花费数月深入细致地阅读《布登勃洛克一家》这本经典著作后内心五味杂陈,涌起种种情绪,切实领悟到了“越是热闹的,散场时越凄凉”的内在涵义,虽然书中的人物并不可爱,并未过多地描述商业方面的勾心斗角,也未过多地涉猎政治军事内容,只是对家庭中的婚丧嫁娶进行了细腻生动地描述,但是这个家庭的没落代表了一个阶层的没落,面对曾经活力四射、热闹非凡而如今已颓废苍凉的场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究其原因,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基本上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布登勃洛克一家》犹如一面镜子,客观地映射了现实生活,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接下来,本文将择取几名重要人物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1.老约翰·布登勃洛克

在《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文学作品中,老约翰·布登勃洛克被刻画为一名精明的商人。他自幼就表现出较强的商人特质,不仅善于交际、开朗自信,并且能力非常强,通过不懈探索和顽强意志打下了丰厚的家业,为家人提供美满富足的生活。其实,老约翰·西格蒙德·曼这个人物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他是托马斯·曼以其曾祖父(曼氏公司的创始人老约翰·西格蒙德·曼)为原型进行设计和描述的。他曾对其儿子说道:“我的儿子,你白天要用乐观的心态经营生意,绝不做亏心之事,这样夜里才能安然入睡。”对于声势浩荡且愈演愈烈的1848年革命,老约翰·西格蒙德·曼非常排斥甚至抱以仇视的态度,将参与革命的人员统统称作为乌合之众,在抨击革命的愤慨下,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最终因中风而亡。托马斯·曼将其曾祖父的死亡的场景安到了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的亲家老克罗格身上,即“老克罗格一语不发,他令人担忧地一语不发……过了一会他迟缓地、冷冷地、费力地从内心深处说出一句话:‘这群流氓。’”

2.约翰·布登勃洛克

随着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的离世,约翰·布登勃洛克正式接手公司,凭借着过人的聪慧,他在生意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绩,不仅成功保留了布登勃洛克家族丰厚的财产,并且也有效维持了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声誉,令其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实,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作者的祖父即约翰·西格蒙德·曼参议。在现实中,他的祖父不仅在荷兰当选为参议,且入选吕贝克市议会,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议员。

3.托马斯·布登勃洛克

作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三代后人,托马斯·布登勃洛在外人看来是一个锐意进取、聪慧过人的商业精英,不仅积极参与各种经商活动,并且非常注重维护家业。实则不然,他有一种天然的艺术家气质,主要表现为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忧郁情结,善于思考抽象且无明确答案的哲学问题,对未来发展尤为迷茫。在参与市议会议员竞选时,作者写道“他维护、体现这一传统时的那种优美大方、令人心悦诚服的风度也许是最重要的东西。最使他出人头地的是,即使在一般有学问的同事中,他也显得受过非常良好的正规教育。”此人物的原型是作者的父亲即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他是一个非常善于交际且注重外在形象的人,喜欢身着英伦西装,典型的西方上层社会精英形象。

4.安冬妮·布登勃洛克

作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第三代女性人物,安冬妮·布登勃洛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花费巨大篇章对其进行了细腻生动地描述。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安冬妮的个性并未随着社會背景的演变、家族的动荡等而发生变化,她一直都是率真的、可爱的,勇敢积极地捍卫家族荣誉,同时,她也拥有非常强的虚荣心。在家族利益和爱情中,她选择了前者,嫁给了父母选中的郎君,但是两人的婚姻并不美满,以离婚草草收尾。她的第二段婚姻也不如愿,以带着女友回到娘家为结局。安冬妮·布登勃洛克的原型是作者姑妈即伊丽莎白。

基于以上论述能够了解到,《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经典著作并非是作者凭空杜撰的,而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经历的凝练和洞察。细腻生动的描述为读者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提供了极大便利。不过,本人认为,尽管这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但是它也蕴含着一颗纯美学的心。由于这部小说涉及到颓废主义、瓦格纳的音乐以及叔本华的哲学等抽象内容,所以,一般只有具有艺术气息的读者才能够深刻地领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托马斯·曼,这位才华横溢、字字珠玑的艺术天才,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独特巧妙的技巧以及别具一格的风格,将布家四代人历经的生活娓娓道来,向读者们细腻生动地描述了名门望族的兴衰,使得读者的精神认知、思想意识受到了全面的洗礼。根据故事的描述认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像昔日繁华兴旺的布氏家族最终走向衰亡的事例举不胜数,甚至可以说,这是所有名门望族不可挣脱也难以改变的宿命。“风水轮流转”有其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方面,都需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会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尽量避免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涂险峰,黄艳.《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马斯·曼对德国社会的"病理分析"[J]. 长江学术,2017(01):77-85.

[2]毛亚斌.历史话语与时代语境的交织——论《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疾病[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1)105-110.

[3]王康平.《布登勃洛克一家》与《红楼梦》语言艺术比较[J].名家名作, 2018,000(002):20-21.

[4]胡庆华,唐国华.叙述欲望——论托马斯·曼和《布登勃洛克一家》[J].山花, 2012,000(020):126-127.

[5]陈晨.论托马斯·曼文学创作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000(011):78-79.

[6]廖芳莹.德语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6,000(030):126-127.

(作者单位:郑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托马斯
枪口
拳击手的秘密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托马斯的一节课
灯塔
小小英雄
小小英雄
殊途同归
无私的苹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