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以桂林市Z小学为例

2022-02-19 01:21赵梦冉
教育观察 2022年18期
关键词:毅力维度幼儿园

赵梦冉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1]当幼儿成为一名小学生后,社会、家长、学校会开始关注其学习生活。幼小衔接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幼小衔接为视角,聚焦学习适应性,调查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与存在问题,针对学生入学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幼小衔接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在1991年修订并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以下简称AAT),结合Z小学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针对儿童家长调查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第一,问卷结构的构成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环境、个性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学习态度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三个维度,学习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维度,个性因素包含独立性和毅力两个维度。[2]第二,问卷题项的编制方面,学习态度10题,学习环境6题,个性因素7题,问卷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其中“非常符合=5分、符合=4分、一般=3分、不符合=2分、非常不符合=1分”,学生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在该维度的适应情况越好。

对于不便于通过问卷进行调查的教师和家长,笔者拟定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选择合适的时间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Z小学一年级的6名教师和6位学生家长进行了非结构化访谈。

(二)研究对象

Z小学是桂林市民办学校评估中多次取得“优秀”称号的一所学校。Z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来自桂林市区及周边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或才艺,如舞蹈、朗诵、书法等,并参加过各种活动比赛,总体综合素质较好。

Z小学一年级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较为重视。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Z小学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这三个班级均是午托班,中午在学校午休,男生64名,女生65名,其中一个班级在学校综合测评中表现较好,多次获得流动红旗;另外两个班级综合表现一般。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描述

对于学生学习适应情况,仅通过家长问卷并不能了解全面。教师同学生在校相处时间较长,可以关注到很多家长不能了解的方面,同时,教师对学生学习适应情况的判断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动。本研究访谈了教师对其班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印象,访谈内容为:您的学生存在哪些学习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的代表性回答如下。

W教师:“大部分(学生)是可以适应课堂教学的,只有小部分不适应。虽然大多数发言积极,但有时教师没有发出发言指令时一些学生也会随意发言,扰乱课堂纪律;还有一些学生上课坐不住,爱走神,讲小话。”

Y教师:“大部分学生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少部分学生还没有适应小学生活,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玩文具、开小差、对待作业不认真等。”

L教师:“学生基本上能适应,但必须有很好的学前基础。学生保持专注的时间不长,一堂课能倾听10分钟已经很厉害了。极个别学生书写较慢就会无法完成课堂巩固练习。”

从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大部分学生是可以适应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他们上课积极发言、遵守课堂纪律且很少出现课堂行为问题。一部分学生不适应的表现主要为: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同学讲小话或没有教师指令任意发言、经常有转头或拧身子这种小动作、玩文具、书写较慢跟不上教师课堂教学的节奏等。

(二)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结果分析

1.总体状况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发展存在差异,其学习适应各维度的不良率的高低排序为:独立性和毅力(21%)>学习习惯(17%)>学习方法(15%)>学习兴趣(11%)>学习环境(9%)。在学习适应性不同维度的不良率差异具体比较中,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环境维度状况良好,在学习习惯、独立性和毅力维度的适应情况相对较差。

2.学习态度不同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

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态度不仅能够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学生如果对学习持有正确的态度,就会产生积极的行动并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3]本研究从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方法三方面来对其学习态度进行判定。

第一,学习兴趣维度得分较高。从较为宽松的幼儿园环境转变到相对严格的小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简单活泼的游戏转变到正式的课堂。在调查中,83%的学生认为学习很有意思,有57%的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会感到厌烦。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兴趣这个维度上适应较好,大部分学生认为小学的学习充满趣味。

第二,良好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在“双减”政策下,小学一年级学生无书面作业。访谈了解到,在家庭作业方面,教师会布置一些亲子活动,如和家长一起朗诵古诗、生活用品价格小调查,等等。调查数据显示,有75%的学生会尽早完成家庭作业,有20%以上的学生没有主动预习和复习功课。在教师访谈中Y教师也提到:“部分学生的玩心比较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此外,只有43%的学生能够主动制订和遵守学习计划,有40%的学生会因看电视或玩耍等其他事情而压缩学习时间。

第三,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问题后,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较高,有73%的学生会主动向教师请教。但在“孩子遇到问题是否会积极地思考”这一问题上,不少家长回答的是“在一般及以下水平”。可见,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较低,在学习方法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3.学习环境适应较好

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其中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环境适应较好,91%的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师和一起学习的同学,84%的学生喜欢学校的环境设置,90%的学生喜欢自己所处班级的学习环境。教师访谈也反映了学生在学校环境适应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W教师提到:“在课上或课下,会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其他同学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无法专心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庭环境适应情况的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家长会为学生安排固定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当家长被问到“是否会依据孩子的学习来调整吃饭时间”时,半数以上的家长都表示会考虑到,并且大部分家长会经常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奖励。

4.独立性和毅力现状不理想

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在独立性和毅力维度的表现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独立性方面,如果没有家长监督,只有47%的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学习,58%的学生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独立整理学习用品。有51%的学生可以做到预先检查次日上学所需物品。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独立意识的,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任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依赖家长的帮助,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在不用家长提醒的情况下,只有36%的学生可以自己按时起床与睡觉,可以看出,学生在作息时间上对家长依赖性较高,独立性相对缺乏。

对于学生在毅力这一维度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3%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马上发牢骚或产生厌学情绪,其余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欠佳,仍需要加强在毅力方面的培养与锻炼。而有57%的学生在开始做一件事后即使困难也可以坚持做完,这些学生能够控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具有迎难而上的毅力和勇气,坚持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对策探讨

(一)家庭方面

1.做好思想、书写和专注力的入学准备

做好前期的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小学生的角色和新的学习生活,这也就相应地减少了其在小学学习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在家长访谈中发现,多数家长会考虑到孩子入学前的思想准备,会与孩子进行一些小学生活方面的谈话,告诉他们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激发其对小学的向往。同时,家长可以进行如下入学准备:一是书写的训练,让孩子掌握正确书写方式和姿势,通过适当练字,提高书写的美观性和速度;二是专注力的训练,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注意力培养的游戏或书籍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尽可能地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专注。

2.重视阅读、倾听和勇于表达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访谈中L教师提到:“有些学生不会倾听,会导致上课时听课效率很差。”因此,家长要注重孩子阅读、表达及倾听习惯的培养,这些习惯对其适应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在小学课堂上有效获取和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第一,家长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个固定的阅读交流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家长可以与孩子做伴读书,或与他们分享双方最近的读书情况及心得体会,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与分享的习惯。第二,家长可以将平时对孩子的物质奖励换成书籍,亲自去书店挑选或陪孩子去书店,让孩子选择喜欢的书,通过以书为礼物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书籍和阅读的情感。第三,家长还可以将自身的日常见闻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孩子听,以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第四,在平时观看电影、阅读书籍或外出游玩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或在晚上让孩子讲一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其良好的表达习惯。

3.注重独立性和毅力的培养

家长要明白自己不能替代孩子成长,替孩子包办一切,其实是在阻碍其成长。家长应该有从小培养孩子自理的意识。这与徐丽丽提出的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独立性养成的研究结果一致。[4]因此,一方面,家长在平时要鼓励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如让孩子独立整理学习用具、自己的房间和玩具,独立按时起床和睡觉,上下学时自己背书包等。另一发面,在孩子毅力培养上,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将所要达成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例如,植物种植的过程可以分为发芽、长叶、分枝等小阶段,家长可以让孩子照顾植物,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毅力。在此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关注和鼓励孩子的努力,而非孩子成功与否,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二)学校方面

1.幼儿园做好充分的衔接准备

相关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表现具有重要影响。[5]首先,幼儿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转变衔接观念,注重学生专注力、倾听能力等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其次,幼儿园可以给即将毕业的学生看一些小学的图片和视频,让其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同时,幼儿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对小学的看法并加以正确引导,激发他们对小学的向往。这与陈雪飞提出的幼儿教师应该带领即将进入小学的学生参观小学的观点一致。[6]最后,在学生入学后,幼儿教师可以与小学教师进行沟通,向其反馈学生在幼儿园时期的表现情况,同时,也可以向小学教师了解一些学生入学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帮助学生搭建好幼儿园向小学知识储备衔接的桥梁。

2.小学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双向互动、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助力学生的发展。小学应积极开展与幼儿园的衔接工作。第一,小学方面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需要,构建良好的衔接环境。例如,班级环境的创设不仅要与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契合,而且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趣味性一致。第二,小学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初入小学的适应教育,适时地开展一系列帮助小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增强其对小学校园的归属感,促进其小学生角色的转换。

3.家校双向合作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想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就应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入手,以实现家校合作,发挥教育的最大合力。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为家长提供一些参与家庭教育的建议;或者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共同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另一方面,家长要重视教师的反馈,及时与教师联系,主动了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各方面表现,积极参与孩子教育计划的制订。

(三)教师方面

1.完善课堂管理方式,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学生注意力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口号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如“小嘴巴闭起来”“坐姿端正”“我发言我倾听”等。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人人参与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前三分钟等”教学方式,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按学号让学生上台展示:在数学课前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在英语课前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英语动画角色扮演游戏。这样既可以让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对一些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对评价的人数和时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避免该环节时间过长而影响后续的教学活动。

2.丰富班级管理方式,让“幼儿”转变成“小学生”

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可以从班会、座位安排、班干任职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毅力及学习习惯,促进其角色转换,使幼儿园的“幼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学生”。第一,在班干部方面,教师可以划分多个职位,不只是班长、课代表、文艺委员等传统的班干部岗位,教师还可以设置负责发放课间餐点的“甜点员”、负责监督同学认真做眼保健操的“护眼员”等职位。教师在任职时要向学生说明每个岗位的任务及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岗位都会影响班级秩序的正常运行。同时,教师要明确任务分工,在督促学生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第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主题班会活动来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身份认知,如举办以“我是小学生啦”为主题的班会,可以让学生以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小学生这个新身份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进入小学后的感受。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学生角色转化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3.规范日常管理方式,加强多种意识及行为培养

在日常管理方面,教师要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时间意识、纪律意识的培养,以及行为的规范,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安排。第一,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好早上到校的时间。第二,在出操和午休时的行为规范方面,教师可以从出操的速度、队伍排列的整齐度等方面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和纪律意识。第三,在日常值日管理方面,一些学生在家里是没有做过家务的,学校的值日活动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培养独立性和毅力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在讲述完打扫的方法和要求后,充当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让学生独立完成值日活动。

4.制订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计划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因此,教师在学生入学后就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制订合理、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养成计划。第一,教师要求学生在所有课堂上都严格遵守已定规范。开学第一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看、听、想、说、做)习惯,逐渐减少课堂中的不良行为。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好,只要在课堂上玩东西(包括水杯、尺子、橡皮、手表等),这些东西就会被教师没收。第二,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每门课要做哪些课前准备,然后任命一个学生每天早晨在黑板的一边写下一天的课程表,帮助学生树立课程时间安排的意识,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同时,教师应对做好课前准备的学生给予表扬,在鼓励该学生继续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猜你喜欢
毅力维度幼儿园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Physically Challenged Teen Is Virtual Superman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