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福州传统村落景观水系研究
——以福州市三溪村为例

2022-02-21 11:04王冰楚谢祥财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系福州村落

黎 瑾,林 帆,谢 晶,王冰楚,谢祥财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水资源牵动着村落的兴衰,是其发展的依托,先民基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通过与自然相适应积累了许多生态智慧[1]。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兴起的同时,人地关系也愈发紧张。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逐渐被割裂,城乡规划建设忽视地方景观特征,使得传统理水系统趋于衰弱[2],村落水系景观面临着生态污染、肌理破坏、格局裂变的环境危机日益严峻。村落山水环境与其内部水系空间层层关联,由点到面、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多层次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引水系统、蓄水系统、净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四个子系统[3,4]。科学、尊重自然的村落水系统对于营造水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水循环过程将区域内破碎的生态空间重新连接起来[5],构成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完整体系。河北大贺庄村的山水环境、街巷水系、微观元素形成的水循环系统促进了村内的水资源可持续保护与水系景观构建;唐山环城水系从水源补给、水流方向层层推进构成景观补给水系统,打造系统、景观的河道规划[4,6]。

传统村落景观水系是在村落地域范围内具有历史遗留的文化、生态以及生产的村落水系景观空间,强调其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6]。国内对于传统村落水系空间的研究多聚焦于社会文化、旅游发展、遗产保护等方面,研究区域多集中于江南、岭南丰水区域、或西南缺水地区。福建地区多聚焦于客家、畲族等少数民族的偏闽西南区域。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出发,对于福州区域科学性地复兴与构建村落水系景观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缺失。福州传统村落水系景观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因此需要深入村落水资源利用过程背后的理水智慧和社会语义,才能理清村落水系构建的自然逻辑,科学构建宜居村落水环境。本文旨在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福州传统村落水资源循环利用的3个水循环系统,以三溪村景观水系为例,分别从其山水格局水循环系统、水街内巷水循环系统及基础设施水循环系统进行分析,探索村落地域性景观水系构建策略,进而为福州村落宜居水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1 福州传统村落水系概况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行政区位上,福州东临东海,西面与三明、南平接壤,北邻宁德,南接莆田。地势层次分明,依次呈现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的阶梯状形态。气候上呈现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据2020年福州市水资源公报统计,年降雨量集中于1200~1500 mm,平均年降雨量约900~2100mm,受到地形和气候影响,使得地域范围内降雨量从东南往西北递增。

选取截止至2022年6月福州市内评选出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福建省级传统村落,绘制点位分布图(如图1)。宋代《三山志》载,“水到门前即十洲”,此区域内水网交错,呈树枝状分布[7],其境内最大的水系是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闽江,包括3条支流,即梅溪、安仁溪和大樟溪。传统村落多沿水系自发形成,选址上呈现出背山面水的局势,一般位于平原和沿海区域[8]。肌理以带状、树状、网状为主[9]。将传统村落点位图与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叠加(如图2),发现地形构造与水系分布影响着村落的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的形式,在平面形态上,村落呈显出单侧平行临水、河流贯穿、河流环绕、水塘散布四种空间布局。

图1 福州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图Figure 1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zhou area

图2 福州传统村落与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Figure 2 Fu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recipitation contour distribution map

2 福州村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2.1 福州村落水系景观要素与水资源循环系统

传统村落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与其山水布局有很大关系,村落的选址和平面布局大多取决于水源的走向,一方面需要预防洪水侵蚀,另一方面通过水系的空间划分,形成聚落。本研究结合福州传统村落的选址以及当地先民适应自然、与水共生的生态智慧,构建了可供参考的可持续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如图3),包括山水格局水循环系统、街巷-农田集排水水循环系统、基础设施水循环系统,以及它们在村落水系环境景观要素中的组成(如图4)。

图3 福州村落水资源利用循环系统Figure 3 Fuzhou village water use cycle system

图4 福州传统村落水系景观要素Figure 4 Elements of the Fu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water system landscape

2.2 山水格局水循环系统

村落的山水地势是水资源的源头,福州传统村落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依据山水格局可分为山地型、平原水乡型、沿海平原水乡型3种。村落水资源主要来源是山泉地下水、过境河湖、天然降水等,引水方式包括水利工程设施的排蓄水、沟渠管网等,具体循环系统如图5所示,水系景观要素包括水源林景观、自然河湖水系景观、山泉地下水自然景观、水利工程设施景观(如图4)。

图5 山水格局水循环系统Figure 5 Landscape pattern water cycle system

2.3 街巷—农田集排水循环系统

街巷和农田空间与村落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山水地势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水资源利用形式,共同构成街巷-农田集排水循环系统。其中街巷形态体现为组团式、沿溪线状、散点状3种;农田水资源利用方式包括独立式和联通循环式2种(如图6)。其水系景观要素包括水圳沟渠线状水景观、水塘等地表水面状水景观、农田水田鱼塘景观(如图4)。

图6 街巷—农田集排水循环系统Figure 6 Street-farm drainage circulation system

2.4 基础设施水循环系统

基础设施水循环系统包括当地民俗建筑的院内水循环、雨污水循环、动植物生态净化3个步骤,其水系景观构成要素体现为井泉点状地下水景观、院落水系景观、面状基础设施景观、滨水动植物景观(如图4)。福州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由于地域文化和气候差异形成了3类建筑模式,包括传统木构坡屋顶建筑、平顶青瓦砖混结构建筑、石头或混石坡屋顶建筑。由于村落分布的差异,其水基础设施在功能和形态上各有不同,比如位于闽清县作为典型山地式村落的梅坪村,采用排水沟和护坡结合的形式,一方面防止水土流失,一方面合理排蓄水。一些气候炎热的村落应用“四水归堂”的院落结构,将沟渠、地下井与建筑内部联通,实现室内降温的效果,形成院内水景观空间。这些水基础设施在局部微观层次让水资源的利用形成循环系统(如图7)。

图7 建筑院内基础设施水循环系统Figure 7 Water recycling system for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yard

3 基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福州三溪村景观水系构建研究

三溪村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西北部,于1999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入选福建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三溪村由三溪、溪山及邦上3个自然村构成,人口137余人,地理区位上与福清市隔山相望,土地面积占1.6万m2,生产作物以水稻为主,有浓厚的宗族文化。村落内人文景观丰富,地势南高北低,整体呈“三溪两山一海”的空间格局。其山地自然环境促成了颇具福州特色的经济文化和水资源保护形式。一方面,村落的山水格局和建筑形态丰富多变,二者在对于水资源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趋于和谐。另一方面,聚落空间在经济社会演进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相当人文地域性的聚落氛围。三溪村是典型的临水据山式水乡传统村落,村落风景优美,有着吴航十二景“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的誉称。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上,对于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景观水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村落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分析

三溪村的水资源利用循环过程中,主要包括引水、蓄水、排水、净水4个过程,在水系空间内由山水水利空间、水街内巷空间、农田灌溉空间、工程景观空间4个主要部分构成,其循环系统如下(图8)

图8 三溪村水资源利用循环系统Figure 8 Water use recycling system in Sanxi village

3.1.1 山水格局水利引水系统

三溪村属于典型的山地平原水乡山水格局,它的引水系统由山水基底的自然水系、及水利设施共同构成。西南侧的潼溪是三溪水库的支流,与山水环境呈“Y”字状。从屏山和柏山之间汇入龙潭,布置龙潭拦水坝和水堰分支成南溪、北溪,北溪往北流至江田丘陵地带,南溪往南流,通向长乐滨海平原的南洋水网(图9)。构成的水利引水系统一方面起到缓冲和防洪排涝的作用,一方面二次蓄水并分流为南北两支流,合理分水实现公平性水量灌溉,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

图9 三溪村布局系统Figure 9 Water use recycling system in Sanxi village

3.1.2 水街内巷空间格局排水系统

水街内巷是三溪村的生活商业公共空间,包括用于市集交易功能的水街和作为生活空间的内街的内外两个部分。主要景观构成要素有溪流、街道、古桥、连廊、临水步道、护岸、石梯,通过管网引水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在街道布置水圳和水渠进行地面和地下的集排水。临街水岸于道路交界处分布有排水口,使得建筑与道路汇集的雨水汇入支流中,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

3.1.3 基础设施净水系统

村落的农田分布于三溪村的北部和东部,沿南溪、北溪呈带状分布。早年三溪村的农业生产是从围垦造田开始的,在海边屯田,围海泽为良田。潼溪的两条支流是当地农田的主要水源,沿潼溪水流而上修筑三溪水碓,使南溪、北溪流经海滨平原及丘陵区域对水稻等作物进行灌溉,同时具有一定排洪水利功能,而植物和土壤具有一定自净功能,对农田尾水有一定净化效果[10]。村落内部铺设透水铺装,并利用当地材料结合水塘布置了微型雨水花园,在村落水资源的排蓄过程中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3.2 村落景观水系空间分析

3.2.1 山水布局水系景观

为构建健康、生态的村落景观水系,首先需要对水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即其村落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中的引蓄水系统(如图10)。

图10 山水布局子系统景观剖面分析Figure 10 Landscape layout subsystem landscape profile analysis

三溪村背山面水,地形上依次呈现为山体-溪流-建筑-农田的景观格局。其山水布局从水资源利用角度上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村庄西南面的山体呈环抱之势,从水系景观空间中呈现为自然山水空间、水利景观空间。

(1)龙湖景观:龙湖作为三溪分水点,是具备观赏性、防洪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水系景观空间,与岸边布置刻有“龙”字的巨石,形成龙潭虎穴的悠远之境。它作为水口空间,由当地巨石堆积的冰川水臼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风貌(图11)。

图11 龙湖景观Figure 11 Long lake view

(2)水堰、汀步式拦水坝:在村落丘陵地带修

筑水利工程,在潼溪流域修建三溪水库,在村落水口处汇集于龙湖,利用堰坝将潼溪实现分流,达到防洪、蓄水、灌溉的作用。三溪村布设于龙潭处的拦水坝与汀步结合,在枯水期时具有交通和游憩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水景观。

3.2.2 水街内巷水系景观

村落的集排水系统用于处理村落与外界、村落与建筑之间的水资源利用循环,是循环系统过程中的关键环境(图12)。该子系统(图13)一部分通过溪流、管网系统、建筑构成循环,另一部分通过降水、溪流、农田直接吸收。

图12 三溪村街巷排水布局Figure 12 Drainage layout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Three creeks village

图13 水街内巷水系统景观剖面分析Figure 13 Water Street Inner Lane Water System Landscape Profile Analysis

(1)水街:水街分布于南溪和北溪两岸,驳岸为人工堆砌,多使用当地石材。沿岸坐落着具有当地特色的临水建筑,沿溪每隔一段距离,布置宽约60 cm的石梯与溪面衔接,多级台阶与沿街步道连接,具有景观性、文化性、社会性的功能。每年端午,南溪盛办龙舟赛航,两岸水街人潮涌动,使得龙舟文化沿袭至今(如图14)。

图14 三溪村景观空间Figure 14 Sanxi village landscape space

(2)古桥:三溪村内保留有许多历史连廊和临水楼阁,其中由唐代至明代建造的古桥26座,水利碑刻多布置于桥头,用于纪念传奇故事和重要水权事件,同桥共同构成文化性水景观。坐落于南北溪由石头建成的平梁桥,始建于唐朝,坐落于三溪之首,具有深刻且深远的历史意义,书写了传承至今的先人治水智慧。

(3)水圳:村落街巷内部借助水圳、水渠与溪流联通,有利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合理的排水系统使得区域防洪排涝。管网系统在水街内依道路走向纵横交错,布局满足用水排水的基本需求,在生态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3.2.3 基础设施水系景观

(1)水岸线:近年村落进行溪畔植物绿化的建设,保护原有植被群落,还原生态化驳岸景观。三溪村水岸线景观有人工、自然两种,位于水街的人工驳岸植物较少,区域内保留古树名木,具有一定公共社会功能。溪畔驳岸多位于水口处,沿岸植物和自然驳岸围合形成半开阔的景观空间,以榕树、香樟为主,与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如图15)。

图15 基础设施水系统景观剖面分析Figure 15 Landscape profiling of infrastructure water system s

(2)溪流:带状村落水景在三溪村中形成了风景性佳、公共开放的社会性景观空间、农田景观空间。同时它作为建筑群中的自然要素,为循环过程提供空间,有助于水资源循环和利用。

(3)特色铺装:街巷内采用当地石材铺地,材质多为方形石块,衔接处留有空隙,便于路面降水下渗,结合水圳和管网共同汇入溪流中,由特色材料拼接的一方面能增强当地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效保护和排出雨水,防止内涝。

4 结语

福州传统村落通过先民长期实践、适应性地调整水资源利用的方式,形成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循环系统流传至今,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现在的水系景观形态[11],使每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协同演进。山水格局子循环系统作为传统村落的引水来源,是村落发展、生态安全的基底;水街内巷子循环系统形成村落布局的骨架和脉络,是村落集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基础设施子循环系统承担净化等调节功能,将3个子系统紧密关联。单一的工程水利系统缺乏弹性,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协调景观和工程,使村落水资源与水景观紧密联动,形成科学合理、互为表里的水系统布局与村落水系景观,实现水系景观多功能化,生态高效地保障村落水安全。乡村水系的记忆和根脉有深厚的地域凝聚力,利用水系空间凝融和弘扬当地文脉,使水系空间与在地文化互动,建筑、街巷、水系有机融合,加强村落空间的向心内聚性、水循环系统的景观机能性[11],构建完整的融文化、景观、社会生态于一体的的村落水系景观。该水循环系统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活化生产生态生活空间、融合山水自然与人居空间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系统的规划方法顺应自然的理水生态智慧,为乡村振兴、水环境治理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构建宜居的特色村落水系环境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水系福州村落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油画《村落》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