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统整性教学策略初探

2022-02-23 04:55陈姿彤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古诗教学

陈姿彤

摘要:在古詩教学中,将古诗化散为整,将几首有共性的古诗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学。统整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体验古诗的情感,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对古诗进行欣赏与评价。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法,对相同题材或同一主题的古诗词展开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教师要有单元意识,教学中要整体架构,并能够把握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古诗教学;整体意识;单元意识;比较教学法

在文学的长河中,古诗是一颗璀璨明珠,它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从诗中,我们可以聆听动人的旋律,欣赏到独特的风景,品味诗人蕴含的情感。古人用精练的语言为后人带来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诚挚的情感,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地把握诗意,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古诗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体会优秀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下面谈谈我对小学古诗教学的一些粗浅之见。

古诗,从语言文字上看,用的是古汉语,古文词句深奥晦涩,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从文字表现形式上看,古诗词字数精炼,内容含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从叙写内容上看,与现代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给小学生在解读古诗时,往往不能真正体会诗文的意境,也为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古诗化散为整,将几首有共性的古诗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学。统整性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体验古诗的情感,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对古诗进行欣赏与评价。

一、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积累进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印记。不同时代的诗人,其所在时代文化背景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其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样,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定然有差异。同一诗人,在不同年龄段,其心路历程也不一样,所写诗的风格也会有变化,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情也会存在差异。教学时,教师若没有让学生先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以及因何创作此诗、在何环境下创作此诗、创作此诗时的心路历程,而是直接照本宣科讲解古诗,学生就很难走近诗人,真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因此,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是打开古诗文世界的一把钥匙。

(一)知其人

学习古诗,首先要知其人。在预习古诗时,笔者每次都要求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年代及他的生平经历,认真研读古诗。例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必得先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从鼎盛转向衰败的时期,晚年战乱遍及整个帝国,杜甫见证了人民的诸多不幸。他忧国忧民、疾恶如仇、同情百姓,所以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国忧民、为国殚精竭虑,情系百姓的杜甫。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后,才能去感受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的快感,才能真正感悟诗人真挚的爱国情。再例如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若不了解苏轼与刘景文的人生经历,单从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字面意思来理解,学生恐怕是很难理解为何苏轼要写这首诗来勉励刘景文的。笔者在教学这首诗时,先带学生了解了刘景文的生平经历。刘景文是世家子弟,但是却终身潦倒,到了将近六十岁的时候,仍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而苏轼一生也命运多舛,几经贬官。然而苏东坡性情豁达,乐观向上,对待生活十分洒脱。苏轼在他第二次到杭州做官的时候,与刘景文一见如故,二人互为知己。此时,刘景文的遭遇让好友苏轼十分难过可惜,就创作了此诗赠予刘景文,以便鼓励他振作起来。在了解作者及所赠好友的生平后,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这首诗中,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及用意。

因此,学习古诗,必须先了解诗人背景,进入诗人的创作世界,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诗人作品的主旨,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最终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论其世

想要深刻理解一首诗词的内涵,准确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联系诗人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有先熟悉了解诗人为何写这首诗,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王红老师执教《元日》和《清明》时,问学生这两首诗应分别用什么感情朗读?笔者认为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两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王安石创作《元日》前,正是他刚刚升任为一国丞相,开始推行自己的新政的时候。王安石看见每家每户都在为迎接春节而做准备,便联想到自己推行新政时的新气象,于是有感创作了此诗。而杜牧创作《清明》的这天,正是清明节,恰巧下起了小雨,杜牧想念逝去的亲人,便向牧童询问酒家在哪?因此,我们应用欢快活泼的语气读《元日》,用悲伤难过的语气读《清明》。

可见,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主旨,感受诗人的情思。

二、串联教学,对比异同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教学总是以“古诗二首”或“古诗三首”的形式编排教学。我们应该以整体意识看待,将同一课目录下的两首或三首诗看作一个整体,思考为何将这两首或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技术,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古诗词。”古诗统整性教学中将不同诗人的诗词或同一诗人的不同诗词进行有效比较,能够激活文本原有的语言资源,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比较教学法是古诗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可以让古诗词教学效果更好。教学中将同题材或同主题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对比,加深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和内涵,教学效果往往比单一理解一首诗要更好。

(一)同一意象,不同意蘊

以王红老师的《元日》和《清明》为例,这两首诗都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作,虽然感情基调不一样,《元日》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清明》则是怀念逝世亲人的凄迷纷乱的心情,但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喝酒”。中国人的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重大节日庆祝欢乐时少不了“酒”,心情浓郁凄凉纷乱时更少不了“酒”。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理解感受不同情境下,同是“喝酒”,却是两杯截然相反的“酒”。一杯是“庆祝新年元日热闹之酒”,也是“万象更新、希望之酒”;另一杯是“凄雨之中暖身之酒”,也是“借酒消愁之酒”,亦是“缅怀祭祖之酒”。不难发现,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被渲染作者情感的有情之物。所以,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歌情景中,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教学中,可将含有同一意象的古诗统整并排教学,让学生对比探究,在对比中探究诗词的意蕴情感,效果一定比单首教学更好。

(二)同一主题,不同诗情

千古传颂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主题相同。送别诗的词眼就是一个“送”字,因为同是送别,主题相同,那么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必定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送别背景不同,诗人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笔者抓住这一点切入,将两首诗进行统整性教学,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扬州以风景优美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可谓是享尽一路美景。这对于爱好游历、寄情山水的李白来说,更多的是对于孟浩然的欣羡之意。而《送元二使安西》中,元二即将前往西塞边陲,安西是个不毛之地。元二西出阳关,面对山川异域,不同的风俗,陌生的语言,而且要面对广阔荒凉的大漠,内心一定十分迷茫、愁苦寂寥。王维作为元二的朋友,内心自然无限凄凉。通过两首诗的比较教学,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寻找古诗中隐藏的线索,感受作者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整体意识,学会辨析和品味古诗的不同情感。

三、整体架构,单元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特点突出,体系鲜明,采用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方式结构化地编排方式。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遵循了这一编排规律,语文教材充分彰显“融合性”特色,围绕大单元、大概念进行任务设置、方法指导和能力提升。学生通过这种纵向一体、横向关联的编排体系既能掌握学习要领,又可习得思维方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有单元意识,要对单元进行整体架构,并把握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这很有必要。联系本单元其他课文,分析理解这一单元的主旨思想。通过对同一单元其他课文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诗词主题,感受诗人想表达的诗词情感和思想。

以统编语文二下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第一课《古诗二首》中选取了两首著名的咏春七绝《村居》和《咏柳》,通过对春天里富有代表性的物、人、事的描述,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同单元还有《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三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对春天的想象和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教学古诗时,可以先让学生纵向学习,从语言的延伸运用,古今语言对比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凝练,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经典。运用整体意识,对教材中有限的古诗词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古诗独有的魅力,从而体会作品的意蕴和情感乃至时代的文化特点。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法学习古诗,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词来获得,特别是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效果尤为明显。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以整体意识贯穿教学,拓展古诗词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是笔者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杨蕾.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纲目经纬”[J].江苏教育,2020(17):64-65.

[2]陈瑜.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整体把握作品[J].语文建设,2019(18):35-37.

猜你喜欢
比较教学法古诗教学
大班幼儿版画比较教学法的尝试
“比较”与“类比”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教学法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比较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预算会计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