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有法,突显自读功能

2022-02-24 03:38于楠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2期

摘要:“教读”和“自读”是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两类课文。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数量较多,并且巧妙地与单元学习相结合。教师需要打破当前自读课教学的困境,探讨提升自读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凸显自读课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自读主体;自读功能;自读效果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多层次地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系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独立自主地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阅读的能力。自读课需要学生有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经验,学会由单篇走向多篇,由整本书走向群书,真正实现勾连承转的阅读功能。笔者紧扣自读课的“自”“读”“法”三个方面,谈一谈提升自读课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注重“自主”阅读,落实“自读”主体

“自读课” 要注重“自主”阅读,强化“自读”意识。“自读课”强调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这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真正落实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

自读课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以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自然阅读,促使其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比如,学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对文本中陌生的字词构建思维导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文言字词的脉络,从而梳理出文本的大致内容。学生在初读时就发现了“曩”“辔”“彀”“揖”“介胄”“棘门”“被甲”等疑难点,还有“军”与“之”的不同用法。这样避免了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地开启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再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新版和旧版的文本资料进行比对式“自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在自读过程中找出差异。笔者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情况进行了归类,大体如下:1.新版和旧版的语言表述存在差异。2.新版和旧版记叙事件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旧版注重情节的完整性,新版侧重故事叙述的细节性。围绕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的差异,教师可以紧扣这两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元探究、形成认知。

二、注重“阅读”内容,实现“自读”功能

理想的自读课堂需要学生、文本、编者、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对话。自读课不等于活动课,它要求教师应适宜、适度地退场,但绝不能放任自流。自读课教师要根据自读文本的内容进行精心取舍,设置科学、灵活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阅读”,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的迁移,有效落实“自读”的功能,提升自读的效率。

首先,取舍目标,落实“读”的内容。部编版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自读文本。教师需联系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自读文本内容的取舍,切忌追求过多、过全。教师可以利用单元主题优化自读文本的内容,形成有效目标。比如,在学习《动物笑谈》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相处,并且结合《猫》一文进行比对阅读,引导学生体悟《动物笑谈》写作风格的独特和语言的诙谐幽默,进而强化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落实以下自读内容:1.概括与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2.围绕“动物笑谈”的“笑”字找出文中体现“笑”的地方。再如,肖培东老师讲解《一颗小桃树》的时候,紧扣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要求,在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的基础之上,确定以下自读内容: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2.品析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作者赋予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见,教师树立整体意识,注重整体思考,前后勾连,让学生自读更有方向,阅读更有效果。

其次,强调“读”,达成“自读”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将自读课变成了活动课,多样的设置冲淡了“读”的本质。笔者认为自读课的本质还是语文阅读,应该回归语文课的“语文味”。基于此,笔者认为自读课需要学生以语言文字为抓手,有效进行语言实践。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批注,从而品味散文诗性的语言。有的学生围绕春雨的描写,形成了以下批注:“这段文字多种感官的融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春雨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泥土的馨香,感受到了一切生灵复苏、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绿的。这就是春雨后万物更新的情态。”还有的学生将原文的文句进行整合、修改,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具体如下:“大自然/你的美每搅动一次/心灵便有一千种和谐的音响/天空是生命的镜子/在无限的幽蓝中寻找自己/自然/平静。”可见,学生通过自读逐渐触摸到作品的内核。

三、注重“阅法”方法,达到“自读”有效

真正的语文自读课,需要做到阅读有法。阅读有法是指教师有效地把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让学生品味语言,真正实现“授之以渔”。

部编版教材为自读课文精心设计了“阅读提示”和“自读旁批”,一些文言自读课文,编者还精心设置了“思考探究”,这些都是助读神器,用好这些神器,就能突显自读文本的功能和价值,真正把阅读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深入研究这些助读资源,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阅读体验。比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阅读提示,了解文本按照“冒险——遇险——脱险”的叙述过程,从而告诉人们遇到艰难的事情不要畏缩、不要逃避。然后引导学生勾画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对文本进行复述。接着教师可以结合文后对“形容词”的替换品析,由表及里地对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赏析,形成层进式思考。学生在仔细品味的过程中会发现文本中的旁批其实是有意设置的。比如,第一处对应文中第7段的旁批,表面写外在行为,实质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第二处对应文中第16段旁批,描写的是人物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心理状态。由此,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生活经验被调动,形成了自己的閱读体验。

综上所述,自读课作为教读课的延伸,在注重教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立足“自”,强化“读”,进而达成“法”。

参考文献:

[1]吴如厂.自读课的困境与突围[J].中学语文教学,2020(10).

[2]肖培东.立足自读,浅浅教学(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6).

作者简介:于楠(1982—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洪庄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