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2022-02-24 05:33孙铁王英姿李立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原发灶腋窝阳性率

孙铁 王英姿 李立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呈现出年轻化以及发病率升高的趋势,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病灶已发生转移,而剩余患者中的20%~40%最终也会出现复发转移,以导致患者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约25%[1]。目前,临床上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已较为成熟,类似手术方式改革和新药物开发等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断发展,但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仍无公认的治疗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2]。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转移灶和原发灶内激素受体表达差异显著,ER 可促进基因转录,刺激细胞增殖,当孕激素存在时PR 可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以及乳腺癌细胞生长[3],且ER、PR 的水平表达是乳腺癌患者治疗策略制定的指标,依据两者不同表达状态可分为不同亚型,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联系密切[4]。但目前缺乏有关于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ER、PR 水平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回顾性报道。为此,作者以82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存在远处转移灶或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存在远处转移灶或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乳腺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40~70 岁;②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原发灶切片来源于乳腺的原发癌肿块。排除标准:①不能从癌肿块切片原发灶或转移灶样本的患者;②病例资料记录不完整的患者。本次研究所有病例均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通过切除局部组织,获取乳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灶中ER、PR水平,参照《ASCO/CAP 乳腺癌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检测指南》(2010年版)判读标准[5],ER(-)和PR(-)判定为阴性,判定标准为ER 和PR ≤1%;ER(+)和PR(+)判定为阳性,判定标准为ER 或PR≥1%。

1.3 观察指标 比较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 表达率及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中ER、PR 表达率;分析临床治疗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 表达率比较ER 检测结果显示,42例患者中原发灶阳性率为76.2%,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灶阳性率为73.8%,其中原发灶阴性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灶阳性1例,原发灶阳性腋窝淋巴结转移灶阴性2例,ER 在原发灶和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不一致率为7.1%。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ER 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05)。见表1。

表1 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 表达率比较[n(%)]

2.2 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PR 表达率比较PR 检测结果显示,42例患者中原发灶阳性率为71.4%,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灶阳性率为52.4%,其中原发灶阴性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灶阳性4例,原发灶阳性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阴性2例,PR 在原发灶和腋窝转移淋巴结中表达不一致率为14.3%。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PR 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1,P>0.05)。见表2。

表2 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PR 表达率比较[n(%)]

2.3 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中ER 表达率比较 ER 检测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原发灶阳性率为75.0%,远处转移灶阳性率为72.5%,其中原发灶阴性转移灶阳性4例,原发灶阳性远处转移灶阴性5例,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灶中表达不一致率为22.5%。远处转移灶与原发灶ER 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05)。见表3。

表3 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中ER 表达率比较[n(%)]

2.4 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中PR 表达率比较 PR 检测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原发灶阳性率为27.5%,远处转移灶阳性率为50.0%,其中原发灶阴性远处转移灶阳性9例,原发灶阳性远处转移灶阴性2例,PR 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不一致率为27.5%。远处转移灶与原发灶PR 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0,P<0.05)。见表4。

表4 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中PR 表达率比较[n(%)]

2.5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根据乳腺癌患者受体表达情况,有22.0%(18/82)的患者应增加内分泌治疗。

3 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且病灶转移和复发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乳腺癌中或存在部分较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肿瘤细胞,且此类肿瘤细胞在原发肿瘤初诊过程中有一定几率无法检测到,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特点,因此需要对患者复发转移灶进行活检,确定复发转移灶内ER、PR 表达水平[6]。在乳腺细胞癌变时ER、PR 仍保留,表示癌细胞分化良好,如激素依赖性肿瘤,需原有激素调节细胞生长;若ER、PR 未保留,提示癌细胞分化差,无需原有激素调节细胞生长[7]。因此临床上通常依据ER、PR 表达状态对应使用曲妥珠单抗和/或激素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但对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其治疗指南仍存争议,且随着治疗肿瘤的生物标记物状态可能也会随疾病进程发生变化[8]。但目前缺乏有关于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ER、PR 水平变化及其对治疗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临床上处理不尽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中ER、PR 的水平差异不显著,4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患者ER、PR 检测结果显示,原发灶阳性率分别为76.2%、71.4%,腋窝转移淋巴结灶阳性率为73.8%、52.4%,ER、PR 在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表达不一致率分别为7.1%、14.3%。表示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免疫组化结果的变化难以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分子分型变化,同时也对辅助治疗方案的制订影响较小,但也应关注疾病进展过程中分子指标的变化,其可能是治疗耐受的原因,可能改变患者的治疗策略[9]。实验结果还表明,远处转移灶与原发灶中ER 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灶与原发灶中PR 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远处转移灶患者中ER、PR 检测结果显示,原发灶阳性率分别为75.0%、27.5%,转移灶阳性率分别为72.5%、50.0%,ER、PR 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不一致率分别为22.5%、28.6%。表示乳腺癌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灶中的ER、PR 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可能影响患者后续治疗方法以及对预后判断造成一定的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与受到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检测技术的差异,不同染色和处理过程,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往治疗的影响、不同的转移部位影响[10-14]。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体内原发灶与转移灶ER、PR 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体内病灶进行受体再检查,依据原发灶及转移灶激素受体的表达对患者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原发灶腋窝阳性率
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分析*
腹腔镜下原发灶切除术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初始不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
18F-FDG PET/CT 检测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原发灶的价值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腋下广告
肺癌伴不同肺叶结节的外科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