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路径探究

2022-02-24 22:37韩圆圆
南方农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双碳市场化

韩圆圆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焦作 454950)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的经济导向,既符合时代需求,又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市场交易体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挖掘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将农业碳排放量加以资本化,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激发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农业碳减排行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遵循问题导向,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现状,剖析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配套支撑体系,进而保障多元化市场路径的有效实施,以期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1 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现状

1.1 市场化路径的研究有待深入

通过查找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发现,张卜元等研究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碳减排作用至关重要[1];田永深入研究了碳交易抵消机制对低碳“三农”的关联性及表现形式[2];杨长进探究了碳交易市场助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径[3];何可等进一步研究了亲环境动机、市场价值认知和地方性共识对农户参与碳交易意愿和期望碳价的影响[4];高鸣等进一步研究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优化措施,助推农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的构建中[5]。近年来的研究趋势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以市场化的路径促使农业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未来趋势,但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及表现形式,缺乏如何构建具体的市场化路径进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深入研究。因此,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1.2 农业碳交易市场现状

1.2.1 农业碳交易项目少,占比小

目前,无论是国内碳交易市场还是国际碳交易市场,农业大多以项目的形式通过抵消机制参与交易过程。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开展8 个碳交易试点,但主要基于能源活动和工业活动,工业部门在碳交易市场中仍处于主体主导地位。由于国家层面缺乏对农业绿色收益产权关系的统一制度,无法保障我国农业碳排放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价值转换口径的统一性和客观性,降低了农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广泛适用性。目前,我国农业碳减排项目仅以试点的形式开展,涉及的区域范围仅在湖北省。因此,我国应加快完善农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促使农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助推农业市场化路径的构建。

1.2.2 农业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碳交易市场已取得了有效进展。从2011 年筹备、2013 年试点地区开展业务、到2017 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而形成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最后到2022 年5 月在福建省厦门市成功构建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我国农业碳交易市场实现了质的突破。同时,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农业碳排放权相关政策,为构建农业碳交易市场提供了机遇。可见无论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还是政策层面的支持,都表明将农业碳排放进行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农业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 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的影响因素及支撑体系

2.1 影响因素

农业碳减排的实施主体(农户、农业企业)和市场参与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是构建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实施的决定者,从以上层面剖析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支撑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顺利实施。

2.1.1 农户的风险偏好和主观认知

农户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实践主体,农户的风险偏好和主观认知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产出水平及质量,影响低碳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其中,风险偏好是关键因素,农户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产品产量,导致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由于缺乏低碳农产品的供给,无法构建低碳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感知是影响农户积极参与低碳农产品市场供应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种植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更有意愿通过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科学种植方式,提高低碳农产品的产出水平和质量。

2.1.2 农业企业的碳会计信息核算和低碳技术

农业企业是使市场上农产品的碳信息能够进行量化,确保碳信息具有可读性和有用性的传递者,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农业企业的碳会计信息核算体系是促使农业碳排放量资本化的重要转换器,绿色低碳技术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企业将农产品的碳指标采用碳排放统一核算体系进行量化,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将量化的碳指标进行货币化,并对农业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能够有效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满足市场消费者购买低碳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构建绿色低碳的市场消费环境,同时能促进农业企业通过绿色创业导向,运用绿色智力资本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租赁金融、农业信贷保险等服务创新,通过研发绿色低碳技术、制定绿色制度和营造绿色文化保障市场供求双方交易的顺利进行。

2.1.3 政府制度和财政政策

政府主要通过科技示范、财政补贴、行政监管、碳排放核算准则和框架等制度政策因素进行调控和引导农业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政府通过制度使碳排放核算准则和框架等保持一致性和客观性,进而制定农业碳排放统一核算体系,使农业碳排放量能够实现货币化,保障农业碳排放核算口径的统一性,提升碳排放信息的可靠性,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和资本化。同时,农业企业的低碳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需要依靠政府通过科技示范和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实现。此外,政府的监管制度对农户、农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绿色生产、购买、消费等行为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干预会带来优于市场经济自身调控所具有的效果。政府对农业碳排放减排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越具体明晰和责任化,落实力度越强,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越全面,农户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越有意愿参与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构建。

2.1.4 社会组织的行为

合作社、商贩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是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的“调节器”。相关研究表明,合作社、商贩及新闻媒体对绿色低碳农产品、绿色低碳技术等的支持和宣传,都有助于搭建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平台,减少农户不合理使用和处理化肥、农药、畜禽粪污、秸秆的行为,助推市场化路径的构建。例如,合作社、商贩可通过制定绿色低碳产品的收购标准,影响农户对农药、化肥的选配;通过制定较高的生产标准,严格规范农户对畜禽粪污、秸秆等的资源化处理方式。新闻媒体可通过对绿色生产农户的低碳农产品、低碳生产技术、有机肥、生物肥料、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的处理方式等进行宣传,促进低碳技术、低碳生产方式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营造绿色低碳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的市场化环境;也可通过对农业碳会计信息较高的农业企业进行通报,引起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调查和监督,进而督促农业企业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构建。

2.2 双向闭环的支撑体系

为确保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构建及有效实施,需要从农业碳减排的实施主体(农户、农业企业)和农业碳排放治理主体(政府、社会组织)的角度制定双向闭环支撑体系。1)从实施主体的角度,农户的风险偏好和主观认知是影响低碳农产品市场供给的关键因素,也是市场化路径构建的核心要素;农业企业对农业碳会计信息的核算体系及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协调和稳固低碳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是推动市场化路径顺利实施的助推者。2)从治理主体的角度来说,政府的财政补贴、行政监管等制度政策,以及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可有效规范农业碳减排实施主体的市场化行为,既有利于降低农户的风险厌恶,提高农户绿色低碳环境意识,又有助于鼓励和督促农业企业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碳会计信息的披露,推动和加强农业市场的生产链、供应链、消费链,进而高效构建市场化路径。在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市场化路径的效果反馈及市场信息传递,农业碳排放治理主体能够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碳减排的实施主体;而通过影响低碳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农业碳减排的实施主体能够助推农业碳排放治理主体制定农业绿色发展中观和微观层面政策措施。通过上述双向、闭环、动态的支撑体系,可切实、高效保障农业绿色发展市场化路径的顺利实施。

3 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路径

鉴于农业具有涵盖范围广、碳减排潜力大且途径较多等特点,本文在市场化支撑体系下,提出完善农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打造低碳农业品牌交易市场、开展碳标签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形成碳文化融合交易市场等多元化市场路径,以满足多种农业行业的市场化需求,引导农业绿色发展。

3.1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推进农业碳排放市场化

将农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尽早实现农业碳减排项目的多样化和农业碳减排区域的全覆盖。1)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体系,规定农业碳排放统计口径、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农业碳排放核算原则及农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等,进而保证不同农业碳排放方式下碳排放数据的客观性、可比性和一致性。2)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借鉴林业碳汇在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交易实践,优先选择碳排放量较高、碳减排潜力大的区域作为碳排放权交易试验地区。3)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积极披露碳会计信息,通过审计部门、社会组织加强对农业碳会计信息的审核和监督,针对碳会计信息超标的农业企业,鼓励通过抵消机制优先购买农户碳减排量和碳汇量,保障农户在参与市场交易中的收益,提高农户的风险偏好,进而淘汰或减少高碳农资投入。

3.2 打造低碳农业品牌交易市场,激发实施主体生产积极性

将低碳农产品打造成品牌产品,可通过差异化战略,利用品牌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和产品的独特优势弥补低碳农产品的高生产成本,使农户获得溢价收入,激发农户低碳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低碳农业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可激励农业企业提高低碳生产技术水平,向市场传递农业绿色消费的理念,通过积极履行低碳减排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和社会声誉,获取政府的财政补贴、科技示范荣誉及媒体的播报和宣传,进而提高农业企业市场份额和企业竞争力,并引发企业竞争和市场追随者,达到推广和宣传农业低碳减排的效果。此外,消费者对低碳品牌产品的信赖和选择,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低碳农产品的产品定价权,使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等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

低碳农业品牌交易市场的构建可从以下3 方面进行。1)了解顾客需求,以销定产。通过问卷调查、市场调研等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确定购买农产品的品种及数量。2)要求农业企业采购的农产品必须属于低碳农产品,采购的渠道可来自于农户、合作社或商贩,从而保障产品优质性。3)开展农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及推广工作,打造低碳农业品牌。

3.3 开展碳标签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农产品价值公允化

将低碳农产品所涉及的碳排放量、碳会计信息进行量化和资本化,并以标签的形式告知产品的需求者,可使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制定碳排放信息的预算,核查农业碳减排的效益,并找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如通过业财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也可使市场的消费者通过间接测算低碳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推动农产品价值的公允化,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促使农业市场化更加完善。因此,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积极开展碳标签试点工作十分重要。1)政府需通过市场监管、科技推广等方式建立并规范碳标签测算、结果核证及颁发机构。2)为确保不同低碳农产品的碳标签具有可比性,帮助产品购买者对碳标签进行比较、分析和决策,相关部门需制定科学、客观的碳足迹衡量标准和评价方法,构建系统、全面的碳足迹核算体系。3)通过社会组织的宣传和媒体报道、政府的规章制度提高农户、农业企业和产品需求者对低碳农产品的认识,督促碳标签制度的修订、完善及推广应用。

3.4 形成碳文化融合交易市场,营造绿色农业氛围

1)通过政府的引导、社会组织的宣传使社会公众理解并推行低碳发展理念、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等。具体体现在低碳价值观、低碳动力、低碳意识、低碳态度、低碳能力和低碳行为上,将低碳文化与交易市场进行融合,通过市场的资本化和交易化助推碳文化的普及,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公众的碳减排行为和低碳意识,体现对低碳价值理念的指引,对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价值导向作用。2)将碳文化融入农业企业文化,不仅对低碳农产品本身的低碳性有所要求,还要在农产品包装上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设置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低碳文化。对于未成年人,可通过在包装上设计卡通人物或漫画人物种树、养花、珍惜粮食等行为,引导他们养成保护树木、爱护花草、节约粮食等低碳行为习惯;对于成年人,可在包装上嵌入宣传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的文案,营造低碳文化氛围,通过潜意识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低碳农产品,宣传低碳、环保、无污染等低碳文化。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双碳市场化
“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路径
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何以意义非凡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权威回应你关注的6个问题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